论语文教学的矫正_时代精神论文

论语文教学的矫正_时代精神论文

语文教学补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论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学科,它既有工具性,也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但就具体的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相比较而言,其内容往往带有封闭性与静止性的特点。社会的发展使它的某些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逐步削弱,如出现某些观点或结论陈旧、老化等问题。同时,语文是以文选的形式编排的,由于作者或编者的局限性及疏忽等原因造成课文内容的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运用教学补正的方法,能有效地克服静止态的语文教材内容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也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所以说,语文教学需要通过补正加以完善。现就这一问题试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补正的功能与意义

1.教学补正使语文教学成为开放的系统

系统论认为,教学并非是孤立的体系,它每时每刻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并为外界社会各种因素所制约。这一性质决定了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封闭自发的过程,最终只能演变为静止无序状态。倘若教学也处于这种封闭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达不到社会规定的要求。任何系统,只有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发挥高度的效益,语文教学系统也是如此。

教学补正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从社会吸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给教学系统注入新的能量。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教学补正的方法,摆脱了“文本位”这种静止封闭态教学模式的束缚,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学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教学补正维护了语文教学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保证了语文教学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补正能有效地克服语文教材内容滞后性的弊端

任何教材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存在着需相对稳定与不断变革的矛盾,语文教材也是如此。语文教材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师熟悉与钻研教材,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但教材稳定性带来的负效应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把当代社会知识增加的速度喻为“知识爆炸”,各种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静止封闭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使这些新成果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教材不断地变革。变革有两种方式,大的变革是重新编定新教材,但随着时代发展,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小的变革是用教学补正的方法使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故教学补正不仅能解决语文教材内容滞后性的问题,而且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变革意识,更具竞争精神。

3.教学补正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补正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适应开放的教学系统所需,其自身要不断学习社会新成果,把握时代精神,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教师掌握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处于相对静止态的课文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教学补正方法的运用,在语文课中引进时文,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扩充了教材内容,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现代信息,有利于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语文教学补正的范围

控制论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控制为条件的。要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语文教学补正是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目标控制的方法之一,它使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与教学活动的多向性结合,达到对教学目标进行控制的目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指教学信息必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可辨性等特点。语文教学补正的范围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信息传输的多向性而提出的。

我们认为,所谓教学补正一般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教材内容中某些科学性的错误予以纠正;对某些有悖于时代精神的或已老化的观点加以新的阐述;对可辨性较低、易使学生误解的某些内容补足信息量;以及纠正课文作者与编者的疏忽等等,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观点。语文教学补正的范围大致如下:

1.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

语文课本内容在这方面的问题,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①由于时代发展,课文内容所表述的事物或观点,在现阶段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②课文内容所说明的事物或法律、法规与现行政策、法律相悖。③书面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例如,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于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经济合同法》,但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九课《合同两则》选取的是在这之前订立的合同,其内容与现行的《经济合同法》有许多明显不一致之处,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对现行政策法律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依照《经济合同法》作相应补正。

2.课文内容信息量不足,科学性较低

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量不足,科学性较低,致使学生误解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①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与道理缺乏科学性,易使学生误解。②课文内容为侧重说明某一个问题,而忽视了对另外一些条件的补充,逻辑不严密。③课文内容跳跃性过大,情节过于简练,易使学生误解。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人类的语言》中说道:“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句话从逻辑上分析与事实不符。首先,同下文中提到的“鹦鹉能言”、“猩猩能言”的意思冲突。哪怕鹦鹉只能学舌,但毕竟还是能学人说话,它的嘴并不是只会吃东西。其次,在大自然里,鸟雀们常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喉咙,唱着宛转的曲子。据一些生物学家研究动物语言的结果表明,某些动物也能发一些简单的声音来传达某种信息。由此看来,动物的嘴也不只是会吃东西而已。

3.编者或作者的局限与疏忽之处

编者或作者的局限是指由于他们受所处社会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点或认识存在某些失误。也指作者或编者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疏忽。如用词造句的错误,句子歧义造成的失误等等。例如高中语文第六册《杂文两篇》中,其中一篇的题目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是在该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却写成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而在《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又被写成“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同一篇文章出现三个语义不同的标题,这个失误是严重的。

以上所举例子都属教学补正的范围。教师应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对“老”教材予以补正。

三、语文教学补正的原则

信息论认为,教学交流是依靠信息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质量决定教学网络的运行质量和能量,因此要注意优化教学信息。教学补正过程不仅是排除谬误信息,也是输出有时代特点的信息的过程,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必须准确可靠。注意教材讲授的时代性与真实性。

科学性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只有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补正的科学性还在于要把握好教学补正的最佳时机,补正信息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正如相声中的“抖包袱”,电影中的设悬念,只有把握好时机才能激发学生产生接收信息的兴趣,以达到最佳效果。

贯彻科学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补正中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开拓精神。

2.适龄性原则

语文教学补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生理特征,基础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要了解学生智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域”,使他们在学习中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不超过个人的身心承受能力。故教师应重视教学补正信息的可接受性。

事实证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着不同的层次性的,对信息的接收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就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教学中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如果信息超越了接收者的认识层次及接收容量,则接收者不但不能容纳超量的部分,而且连正常的吸收都将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研究教学补正信息发出的顺序、强度、速度等问题,要讲究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艺术。否则,任何“序”的紊乱都将会给学生的思维,甚至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3.有效性原则

有效是指语文教学补正的信息必须具有促进学生思想和智能发展的功能。它排除“昔时信息”中有悖于时代精神的谬误信息,服从于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行为。教学补正信息的效应,决定于信息的发展功能。教师应注意教学补正信息发出后的反馈,即从学生上课的表情、姿态、音容笑貌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调控,以利学生发展。

四、语文教学补正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语文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揭示了它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等特点;其基础学科的性质,揭示了它还具有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上述特点,语文教学补正的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补正的精髓是,利用语文时代性、人文性的特点,渗透时代精神;利用语文科学性、工具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补正应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呢?笔者认为,一是教学中要渗透变革与创新、竞争与选择的意识。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状态,充满着变革与创新的气氛。人们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学会选择,人类就是通过竞争与选择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补正中应努力渗透这些时代精神。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可渗透变革与创新的意识:教授鲁迅作品时可渗透批判与选择的意识等等。二是教学中要渗透主体意识。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无论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竞争,还是作出正确的选择,直至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实现。教师时代意识的树立,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时代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内涵,强化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文学作品中表现历代有志之士及革命先烈们那种忧国忧民的参与精神、献身精神;有的说明文中显示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等内容,都应努力挖掘,以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教学中渗透主体意识,还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作“容器”。

2.引进时文与教出新意

语文教材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它以“昔时信息”为其主要内容。但“昔时信息”并非都适合时代发展,因而它需要通过补正加以完善。广义的教学补正包括对教材体系的改革,如建立能把新知识包容到教材中去的,使语文教材体系成为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的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可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当挑选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如精心挑选有关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国际形势等方面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社会热点文章作为教学补正内容。还可在课前几分钟引导同学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价能力。二是要努力挖掘传统课内涵,教出新意。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必须凭借教材,但我们不可能把时文都当作教材。为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脱离时代的特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努力将传统课文教出新意。如《曹刿论战》中,曹刿作为一个不是“肉食者”的一介平民,在“齐师伐我”、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急时刻,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请见”于庄公。一个“请”字表现了曹刿的那种强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今时代精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吗?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渗透这些时代精神。

3.语文教学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改提供了有利条件。即可运用现代技术,大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摆脱语文教学中“粉笔+墨板”这种手工业式的束缚,走语文教学现代化之路。这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它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

语文教学现代化包括多方面内容。一是教学内容现代化。我们应把现代科技引入教学,注重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二是教学方法现代化。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如可采用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质疑法等。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并且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三是教学设施现代化。如加强图文结合技术的开发,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微机与各种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4.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现行的语文教材,虽作了不少改革,但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仍然只强调本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社会需求,难以体现时代精神。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语文学科活动学习语文,也是教学补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学科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见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除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外,还应组织课外阅读交流,如讲故事、谈学习体会,以及出专刊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活动充满时代气息。另一类是开展联系社会实践的语文学科活动。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体验人生,把握时代精神。如可写观察日记、采访、参观、编报、收听新闻联播等等。联系社会实践的语文学科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补正,教学补正能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树立补正意识,通过教学补正将语文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进学生时代意识,促进语文教学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化。

标签:;  ;  

论语文教学的矫正_时代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