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入高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体会——以高中音乐欣赏“文人情致——古琴艺术”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琴论文,为例论文,高出论文,音乐欣赏论文,文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基于学情,为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通俗地说就是:踮一踮脚能够着,跳一跳能摘到。“低入”可以体现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可以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探究方面;可以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低入”不是降低要求,而是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
“积极自主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正是我校2010年“聚焦课堂——课堂教学文化研讨”的核心理念,出于挑战“难题”的好胜心理,我选择了“文人情致——古琴艺术”这一课题。“文人情致——古琴艺术”是高中阶段中国音乐版块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热衷于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今高中生来说,对这块音乐知识的认识基本上是空白,大多数同学们对古琴的认知只限于曾经课本上关于伯牙与《高山流水》的传说描写,一小部分同学在初中音乐课上学唱过一首“琴歌”——《阳关三叠》。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我不可能说服我的学生从此喜欢古琴音乐,但我能不能运用“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从而对这件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见证中国文化发展的乐器——古琴产生敬仰之心呢?
结合课标与学情,本课中我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
1.通过对琴曲《流水》与琴歌《阳关三叠》探究学习,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与气质。
2.结合一些熟悉的与古琴相关的影音、图片、故事,在探究中了解古琴文化的地位、传承以及琴音特征、演奏环境。
3.学生能在思考与活动中对古琴产生敬仰之心。
下面就本次聚焦课堂活动中我执教的“文人情致——古琴艺术”一课围绕教学目标谈谈我在运用“低入高出”的生本教学策略方面的体会。
一、教材的选择要体现“低入高出”
教学要基于学情。琴曲《流水》在学生心中有着一份神秘感,琴歌《阳关三叠》是部分学生感知过的。有神秘就会给学生带来探秘的兴致,曾经的感知可以帮助学生去感受那一份神秘。两首古琴作品已然为课堂上“积极自主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提供了条件。本节音乐鉴赏课以聆听《流水》开始,以抚琴而歌《阳关三叠》结束,呈现了古琴艺术的两大艺术表现领域——琴曲、琴歌。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我既关注了学情,也关注到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二、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低入高出”
《流水》一曲的鉴赏我使用了两个版本,首先选用了唐宋时期的四段《流水》。聆听前我直接告诉学生接下要听的是古琴曲《流水》,缩小他们的想象范围。
问题一:此曲表现的流水形象与你心目中的“流水”形象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问学生琴曲如何表现“流水”,而是转换一种提问方式,这样的提问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思考,我认为是一种“低入”的教学行为。
问题二:如果不是你心目中的流水,那此曲为什么叫《流水》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相当活跃,答案纷呈,学生甚至从儒家、道家思想层面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课堂最终要的“高出”。两个问题一低一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再让学生聆听了明清时期的“滚拂流水”,在对比中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古琴所塑造的涓涓细流与滔滔江河。
三、引导学生课堂表现要体现“低入高出”
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是检验学生对古琴认知程度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学生把握琴歌的演唱风格,沉浸在“与故人挥别”的意境中呢?
策略:要求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在韵律节奏自由朗诵歌词——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反复朗诵把“与故人挥别”的意境准确表现出来,在对学生朗诵的点评中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认识。
策略解读:诗歌朗诵的语言节奏是一种“情感节奏”,没有相对固定的节奏,由于古琴乐谱——“减字谱”是没有节拍、节奏标识的,所以琴曲的演奏与抚琴而歌也是采用“情感节奏”。朗诵不但是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课堂活动,而且对琴歌演唱在意境方面的把握可以起到铺垫作用,对本环节来说是一种“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
四、知识点的学习要体现“低入高出”
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古琴的地位”“谁在传承古琴文化”“古琴的声音特点”“古琴演奏的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我没有选择苍白的语言或文字简单地去介绍,而是选择让学生在情景中“积极自主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
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古琴的地位?
影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画轴”缓缓展开,“琴”声回荡。
思考:伴随“画轴”展开,古琴声在鸟巢回荡,这一幕让世界顿时惊叹,导演组的这一开幕设计出于什么想法?(提示:“琴”声的意义?)
目的:让同学们在探究中认识到“琴”声传递出中国的声音,琴声告诉世界中国的文化发源于春秋时代(2500年前)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仁”“礼”,和谐的古琴声呼唤世界的和平。
策略解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轴”是学生熟悉的情景,再现“画轴”不但勾起美好的回忆,而且在问题思考中重新审视其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探究的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
是谁在传承古琴文化?(幻灯)
图片:“太古遗音”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一架唐代琴)
文字: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简介(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目的:从齐桓公与“号钟”,楚庄王与“绕梁”,司马相如与“绿绮”,蔡邕与“焦尾”的传说中得出“琴必依士,士必操琴”。知道琴主要流传于士大夫、文人阶层。
策略解读:“太古遗音”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于演奏;传说中楚庄王迷恋于“绕梁”而七天不上朝的故事;司马相如弹“绿绮”追求卓文君的千古佳话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些也是学生有所了解的,从而体现了“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
古琴具有怎样的声音特点?
影音:聆听电影《孔子》主题歌《幽兰操》。
思考一:为什么电影《孔子》主题歌选用王菲演唱?没有古琴的背景烘托,音乐会不会逊色?
思考二:请问空灵的表现特征是什么?
目的:通过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王菲空灵的声音很好地表现了空谷幽兰的素雅静谧,与古琴音色的相融。通过思考二让学生认识古琴声音的空灵体现为“清、微、淡、远”。
策略解读:王菲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歌手,皆知其声音具有空灵的特点,而空灵也恰是古琴的琴音特点。因此借助王菲的演唱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效引导学生认识了古琴的琴音特点,体现了“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
古琴演奏应该置于怎样的环境中?
影音:电影《英雄》中“长空”与“无名”对决,亭中老者抚琴衬托。
思考:老者手中的琴为什么会突然断弦?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古琴的演奏应置于优雅的环境中,抚琴者应关注心境的淡泊。正所谓:“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徐上瀛)。“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白居易)。
策略:视频对学生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问题又伴随情景产生,催生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之后引导学生对古琴演奏环境的讨论变得非常自然,学生讨论也就非常热烈,最后教师出示的文人“琴画”让学生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体现了“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
本课我以“低入高出”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评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设计视野开阔;课堂教学随机应变;学生参与能力强;学生思考有深度;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