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炎并呼吸衰竭104例临床救治分析论文_任小莉

任小莉

达州市华康医院呼吸内科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救治路径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救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PH值、呼吸频率、临床结局等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强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效果

传统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常采用化痰、吸氧、抗感染等措施,但治疗效果相对欠佳,有待进一步作出治疗方式的优化选择[1]。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以来我院所救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104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予以了系统对比研究,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104例患者均为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所救治患者。通过临床X线片、试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标准要求。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处于49~78岁,平均年龄(61.7±4.9)岁。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3.9)年,所有患者临床主诉症状均为严重喘息、咳嗽、呼吸急促等。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0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给予祛痰剂止咳祛痰,同时及时为患者吸氧,给予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综合治疗方法,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达到临床救治目的。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面罩,进而连接无创正压呼吸机,选用S/T模式,呼吸频率保持14~18次/min,吸气正气道压力先8cmH2O而后于30min内逐步增加至80cmH2O,呼吸正气道压力自3cmH2O~6cmH2O,氧流量为4~6L/min,使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之上,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为3~6h,保持2~3次/d,待患者病情出现好转之后可适当进行下调参数,连续正压通气保持5~10d左右[2]。

1.3 指标观察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气血参数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患者疗效评价采取两级评价标准,依次为有效与无效。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好转、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血气指标异常情况得到有效纠正。无效:患者经治疗后血气指标、生命体征等未见改善、好转,甚至出现病情加重及患者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气指标及呼吸频率均出现了明显变化,相比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结局分析

对照组52例患者经常规救治后,45例病情好转出院,7例患者因病情较重,救治无效而死亡,总有效率86.53%,观察组52例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后病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正压通气后因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总有效率96.1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存在较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炎也称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慢性气流受限性病症,具有着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加重、死亡率较高等显著特征,对于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当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时,患者病情呈现出较强的急促性特征,因呼吸肌疲劳、痰液引流不畅等多元因素,导致患者肺腑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缺氧等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易导致患者窒息死亡[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是依据正压通气技术在不经过人工气道的前提下,经口鼻罩实施机械通气,具有着创伤小、见效快的特征,可有效减少有创通气所产生的气管损伤,降低患者刺激伤害,规避感染及气管分泌物增多等问题,且不会对患者咳嗽、咳痰等功能予以限制,深得患者临床治疗选择[4]。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H值、PaCO2、呼吸频率、临床结局等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也进一步揭示了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助推患者临床康复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午水东.呼吸机治疗46例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5)

[2]桑岭,黎毅敏,何为群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10)

[3]杨静兆,曹海燕.不同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

[4]韩芳,王敏,沈菲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11)

论文作者:任小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炎并呼吸衰竭104例临床救治分析论文_任小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