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阳市中心血站 四川资阳 641300)(2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对储存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中不同储存时间段浓缩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体外代谢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浓缩血小板保存五天的质量。方法:对17份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盛装、在22℃±2℃振荡保存的浓缩血小板,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储存的1d、3d、5d进行血小板、PH值、PCO2、PO2、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浓缩血小板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体外保存的5天中,葡萄糖持续消耗,乳酸脱氢酶逐渐增加,PH值持续下降,PCO2值逐渐降低,PO2值先增高,后降低。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保存期末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结论:本研究对保存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中保存5天的浓缩血小板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仍可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关键词】血小板体外保存;浓缩血小板;血小板代谢
【中图分类号】R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87-02
目前,临床输血是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技术。血小板输注作为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出血的重要支持手段,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作用。但单采血小板由于对献血者要求较高、献血时间较长,导致献血者招募困难。而浓缩血小板以其对献血者要求较低、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应用较广泛。但其在普通血袋中保存时间短(只能保存24小时),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需要,从而极大限制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保存5天的血小板常温保存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通过对其不同储存时间段血小板体外代谢指标变化的比较,分析其与单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变化,评价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对浓缩血小板的储存性能。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研究对象:本研究使用的浓缩血小板均取自我站,保存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中,置于22±2℃振荡仪上储存。
1.1.2主要仪器与试剂:XS-5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Sysmex公司,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数码恒温血小板震荡保存箱(山东潍坊三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JW-IO型);血气分析仪及配套试剂(ABL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西门子ADVIA2400),离心机(日立公司CR7),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制备:从20位自愿无偿献血者中各采集全血400ml,献血者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用日立CR7离心机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从20袋浓缩血小板中留样,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含量,将血小板含量符合国家要求的浓缩血小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7份浓缩血小板计数合格。用无菌接口机将研究对象的浓缩血小板袋与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结合并将其转移至其中,放置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内保存5天。
1.2.2标本的留取:用无菌操作以无菌注射器吸取血小板样品3ml左右,分别于保存1d、3d、5d取样,取样后立即封闭注射器,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其血气指标PH值、PCO2、PO2,生化分析仪测生化指标葡萄糖、LDH,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每次测定前所用仪器需用相应质控监测仪器运行状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计量资料,所有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小板计数及PH值测定
保存1、3、5天时血小板计数结果表明,血小板计数在保存5天内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血小板PH值检测结果表明,在5天保存期内PH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从7.37下降至7.16。保存至第5天所有血小板成分PH值均保持在6.4以上。见表1。
2.4 细菌培养实验
对保存5天的血小板在BACTEC-TM905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上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瓶为仪器专用配套产品。这17份血小板的培养7天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其无细菌和真菌生长。
3.讨论
随着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治疗技术的不断应用,由此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不断增多,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由于血小板的保存时间较短,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影响血小板质量的保存因素除温度外,较重要的因素是血小板保存袋的材质及透气性,尤其保存血袋的透气性直接影响保存血小板的PH值、血生化和血气,进而影响血小板的质量。
通过本研究显示,PLT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逐渐下降,可能是部分血小板由于新陈代谢衰竭或其他原因导致凋亡而导致,但变化不大,这与有关报道一致[1]。血小板的PH值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在储存第3~5天,PH值下降较为明显,保存5天中葡萄糖含量逐渐减少。血小板的代谢过程分为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无氧代谢是糖酵解,其过程是葡萄糖消耗,产生乳酸;有氧代谢则是三羧酸循环,其最终产物是CO2,这也是影响PH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PH值下降可能是因为血小板代谢初期氧气充足,以有氧代谢的三羧酸循环为主,其最终产物是CO2,PH值本该下降,而由于保存袋通气性能提高,初期透出的CO2与产生的CO2相差不大,故PH值略有下降,直至储存末期透出的CO2与代谢产生CO2的比率接近时,血小板成分PH值开始逐渐下降。但研究显示在储存期末所有浓缩血小板的PH值均保存在6.4以上,但比相关报道血小板储存期PH值更为稳定[2]。
当血小板膜破裂时,血小板可释放LDH。研究显示在血小板的储存过程中LDH水平逐步增高,由119.4U/L增高至157.7U/L,显示血小板在储存过程中有膜破裂。
储存期间的PCO2和PO2的变化分析:在血小板保存的5天时间内,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PCO2值逐渐降低。PO2值先增高,后降低,但总的变化不大。Guppy等人已经证实PO2大于2mmHg足够维持血小板的有氧代谢[3]。从检测结果分析,由于血小板保存袋技术的提高,其透气性增加,PCO2和PO2在保存血小板期间对代谢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小。
终上所述,研究的数据提示:该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保存5天的血小板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成晓玲,赵树铭.两种保存袋对浓缩血小板在储存期间活化状况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2):2067-2069.
[2]聂咏梅,江朝富,等.常温保存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09-210.
[3] GuppyM,AbasI.ArthurPG,etal.ThePasteureffectinhumanplatelets:inplicationsforstorageandmetaboliccontuol.BrJHaematol,1995,91:752-7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
论文作者:王裕红1,李淑清1,王华国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血小板论文; 常温论文; 分析仪论文; 时间论文; 葡萄糖论文; 体外论文; 试剂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