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财政走势与政策取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走势论文,财政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财政状况简析
1996年前三季度我国的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1—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完成4751亿元(不含债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全国财政支出4760亿元,同比增长16.8%,财政收支状况较好,财政收支相抵,赤字9亿元,而1995年同期为赤字49亿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债务收支执行预算情况也比较好,前三个季度,中央财政债务收入1716亿元,债务支出1093亿元,国债发行和兑付进展顺利。
展望1996年全年财政收支走势,从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因素方面看,主要是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宏观经济环境渐趋宽松,国民经济增长仍保持较快的增幅,预计全年GDP增长近10%,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本保证。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企业效益持续滑坡,欠税数额较大,预计四季度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难以扭转,同时一些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还难以做到完全取消。从财政支出方面看,由于7月份粮食价格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部分地区发生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依然强烈,因而财政支出后几个月面临的压力较大,9月份财政支出当月同比增长25.5%,比1—9月平均水平高出8.7个百分点。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考虑,初步预计1996年财政收入增幅在17%左右,在加强政策引导,各方努力的情况下,财政赤字有望控制在年初确定的目标内。
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经秩序相对混乱。目前财经秩序的混乱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①无视国家税法,骗税骗汇问题依然严重。如造假报关单、假发票,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套购外汇;以加工贸易为名进口倒卖,逃避税收以及开假增值税发票或无发票交易等。据估计,目前30%的国有企业、60%的合资企业、80%的私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偷漏税行为。②基础核算不实,搞“两本帐”。如帐目作假、帐外有帐,搞假预算、假决算,隐瞒资金收入和存贷款;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串通一气,搞假审计、假评估等。③资金管理不严,脱离正常的运行轨道。如擅自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逃避预算监管,变为个人或单位“小金库”;用财政资金炒股票、国债、期货,搞房地产投机,冲击金融市场;通过各种不正当渠道滥发奖金和实物,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等。财政秩序混乱造成国家税款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滋生了社会的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2、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财政支出结构不甚合理。1980—1995年,财政国内外借款还本付息额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25.6%。1980年,债务还本付息为同期含债务财政支出的2.6%,199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1.3%,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越来越高。如果说额外扩大的财政开支(赤字)大部分属资本性(社会生产性)开支,而且从长远看这类开支若具有明显扩大经济供给和促进产品与劳务出口的作用的话,则出于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的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推行“赤字”政策是可行的。但是这10多年来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更多地是被用作平衡财政收支。财政支出中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增长较快,而基本建设支出和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较慢,1996年1—9月份这二者的支出增幅分别比平均水平低5.5和8.3个百分点。因此债务负担的迅速增加为日后偿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国际上通行将财政赤字(含债务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作为财政状况恶化的警戒线。我国这一比例1995年达到3.66%,说明我国目前财政的债务负担已相当沉重。如何将国债用于建设性领域,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提高财政未来收入水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3、中央财政收支增幅偏低。1996年1—8月中央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支出增幅分别比地方财政收支增幅低16.9和11个百分点,中央财力在全国总财力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导使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弱化。
4、在财政支出中其他各项支出指标增幅偏高。1996年1—9月份其他各项支出增长28.6%,比平均支出水平高11.8个百分点,其他各项支出额占财政支出合计的18.3%,表明在财政支出中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支出项目,财政支出中有漏损,使财政支出的调节功能打了折扣。
三、1997年财政收支预测
首先从宏观经济的环境看,1997年国民经济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据有关部门估计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在10%以上,快于1996年水平,与此同时,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走势,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为1997年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理论基础。观察历史数据我们发现,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981—1995年GDP现价增长平均为18.58%,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87%,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639,其中1981—1990年弹性系数为0.642,1991—1995年的弹性系数为0.633。如果考虑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税收征管,则1997年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可望有所提高,从而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增幅在14.5%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有可能略有下降。
从制约财政收入增长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口退税对预算收入的压力。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措施,但以前年度应退未退的税额较大,有相当一部分需要1997年消化,所以199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仍然受到出口退税的制约。二是1993、1994、1995和1996年连续四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过去隐藏的收入大部分都收上来了,多数地区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财政收入的基数扩大,1997年增收潜力相应缩小。三是中央财政收入不容乐观,新体制下,两税增量的大头在中央,加上有些地方搞层层集中,两税的增量基层所得相对更少,基层组织增收的积极性也相应受到影响。1997年属于中央财政的其他收入项目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两金”取消,关税和进口代征增值税等收入的增收情况还不好判断。四是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有个过程,1997年还不能指望国有企业在提高效益扭亏增盈方面出现大的起色。相反,在结构调整、模式转换的“阵痛”期内,目前相当一部分困难企业可能进入更加艰难的境地,由此也会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长。
从财政支出的方面看,1997年财政支出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为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要求逐年压缩财政赤字的目标,财政支出增长必须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依据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将不断扩大。1981—1995年财政支出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65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增长弹性系数。另外,由于各地调价压力较大,因而各方面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依然很大。1997年要实现逐年压缩财政赤字的目的,难度较大,尚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财政支出。
从债务方面看,由于近几年处于还债高峰期,债务支出额较大,加上平衡财政预算的考虑,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比1996年仍会有一定的扩张,初步估算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大致在2400亿元左右。
四、财政政策取向及建议
1、财政的总量政策。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7%,而11%是世界公认的重建财政的警戒线,因而今后财政总量政策应以提高此比例为目标。但是,鉴于我国企业实际财政负担与世界相比已处于较高水平,据有关专家估计,现财政收入若加上各种费、金等收入,其占GDP的比重应在17%左右。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实现帐面财政比重上升的途径应是加强税收监管和统一预算内外、帐面内外财政收支。在税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的条件下,应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
2、财政的结构政策。一是在目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条件下,拨出必需的财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在根本上扭转目前生产领域投资相对萎缩的局面。二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首先,财政支出在确保国家公共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努力从竞争性建设支出中解脱出来,财力投向应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其次,对部分事业性单位,如一些科研单位等应当减少乃至取消政府拨款,鼓励它们面向市场、自我发展。三是结合政府职能的转换,大力精简政府机构,压缩行政人员和开支。四是要保证必要的工资性支出,保证农业和文教卫生事业和经费需要。五是要发挥财政兼顾社会公平的职能,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助。
3、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再下降,必要时也应采取行政领导负责制。从理论上说,在现行的税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而在我国多年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一直落后于经济的增长。尽管问题早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其实答案是明确的,从道理上讲,如果税制是合理的,问题就一定是出在税收征收与税收监管的环节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在必要时将财政问题与控制通胀一样纳入行政领导负责制的范畴。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整顿财经秩序。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财税监管。要特别加强增值税发票、出口退税、财政预算外资金和财政周转金的管理,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计算机交叉稽核制度。同时,要加强财政的内部监管。二是加快财税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要加快财税基本法和配套法规的建设,加强法律约束。三是严格执法,严惩各类犯罪活动。要加大对骗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5、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改革。1997年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稳定新财税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的体制或制度规定做进一步调整,使新财税体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税制改革方面,要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规范减免税政策,充分发挥利用税收调节经济和筹集收入的功能,重点抓紧各项税收条件的立法工作,要跟踪分析三项进出口税收制度改革情况,及时解决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真正起到改善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分税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继续修改过渡性转移支付办法,同时加紧进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工作,使财政体制在协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进一步规范国债的财政功能,加快实现国债的非财政的功能。首先,通过立法制约国债的发行成本。其次,通过高频发行与品种短期化国债的发行逼近其理论均衡价格。再次,通过不断优化发行方式确保国债发行向理论均衡价格逼近。另外,应严格界定国债市场的交易规则,实现国债的非财政功能,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