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新保守主义德性观之检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主义论文,德性论文,观之论文,麦金太尔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 在道德哲学(伦理学)领域,麦金太尔以其独特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闻名于西方学术界。如果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打破了分析(元)伦理学的重重封锁,强调重回先验论的传统,并使西方规范伦理学得以复兴,那么,麦金太尔则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对整个现代西方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审视与批判,提出克服现代性伦理困境、重返古典美德伦理传统的宣言。在麦金太尔看来,历史上曾是道德的东西被当今主流道德观念所背离,这标志着一种文化的严重衰退与丧失。他甚至认为,西方社会不改变当前的道德观念,久而久之,必会导致道德的完全崩溃。麦金太尔作为西方反主流伦理学家,其德性观针砭时弊,对拯救西方社会现代性道德危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麦金太尔道德(伦理)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其存在的保守性与脱离现实性也常常为人诟病。本文试图对麦金太尔德性观的内容进行系统阐释,在对其德性观进行全面检视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麦金太尔新保守主义德性观的主要内容 面对现代性道德领域存在的由理性多元所导致的“诸神混战”局面,麦金太尔采取了历史叙述的方法,揭露了现代性道德危机及表现,指出应向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传统回归,并据此构建出其独特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无处不在,大到人类历史发展,小到人生活的一举一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德性,他从三个层面阐释德性的内涵。首先,从德性与传统的关系看,传统与德性如影随形。在麦金太尔看来,道德寓于持续着的传统中,只有人们践行德性,方能使传统得到强化和维持。其次,从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看,德性体现为一个人的生活整体。麦金太尔认为,生活整体的德性在现代个人生活中已没有存在空间,要想维护德性的统一性,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和评价生活,只有从生活整体的善才能适当地说明德性的背景条件。再次,从德性与实践的关系看,善与实践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想阐明德性,必须先阐明实践。麦金太尔认为:“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麦金太尔,1995年,第241页)可见,他将德性与实践的关系视为内在关联的统一体。 麦金太尔断言,现代社会的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物质成果的同时,造成了人类道德生活的衰退,使德性退居边缘地带。到了后工业社会,信息与现代高科技发展使物质进步与道德衰退之间的鸿沟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盛行的情感主义。麦金太尔宣称:“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就其在本性上,它们是道德的或是评价性的而言,都不过是爱好,态度或感情的表述。”(同上,第16页)情感主义盛行使人在道德文化中缺乏客观的道德标准与权威,容易使人陷入社会道德生活的相对主义泥潭。二是德性标准的虚无主义。麦金太尔指出:“人们论述道德哲学,总是把这一学科的历史看成只有从属的和次要的意义。”(麦金太尔,2003年b,第23页)在他看来,道德观念会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坚持非历史的方式论述道德哲学,必然会走向德性标准的虚无主义。三是“事实”与“价值”的背离。麦金太尔认为,造成传统伦理学中“目的”概念丢失的重要原因在于启蒙运动使人否定天主教神学和新教,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上摒弃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目的论体系的缺失使道德变得无法理解,使人与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之间的关系无法弥合,从而造成“事实”与“价值”的背离。 麦金太尔将当代西方社会道德的衰败归因于兴起的以个人主义和情感主义为特点的自由主义。首先,自由主义对道德权威的质疑导致统一道德原则丧失。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把论证权威与宗教的非法性视为一个根本目标,并以此来摆脱人们思想与道德上的束缚。自由主义对权威的质疑,必然使人们的行为失去固有的规则,而这正是造成统一道德原则缺失的根源所在。其次,自由主义中的个人主义与情感主义使道德领域变得混乱。个人主义与情感主义往往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争论的依据,使非理性成为解决争议的一种不令人信服的理由,从而难以形成非个人的、统一的道德尺度。再次,自由主义将个人权利视为其理论的基石,这会使道德本身带有浓厚的工具化色彩。自由主义对自我权利的强调,必然使自我凌驾于社会与他人之上,最终会使自我之外的所有物被工具化。因此,在麦金太尔看来,自由主义本身所导致的德性丧失和道德规则的工具化与传统的德性是不相容的。他认为,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盛行是由于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人们所继承的只是道德的残片,脱离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目的性,我们的道德生活陷入困难。麦金太尔强调,只有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功能和权威性。所以,要想解决现代道德的困境,必然要重新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是西方德性论传统的核心和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其合理性方面的进步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取得的;另一方面,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总是与其它立场的思想冲突,但它历经岁月的考验,并在西方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它是西方伦理学中最为连贯圆融的传统,能够与诸多思想立场进行交汇与融通。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在西方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保守主义德性观之审视 麦金太尔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强烈批判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衰败现象,见解独到、寓意深刻。然而,其德性理论并非完善无缺、无懈可击,只有用辩证观点审视其德性观,才能真正把握理论实质。 1.麦金太尔新保守主义德性观的合理性价值 首先,麦金太尔的德性观批判了现代社会道德危机,探索出一条重建道德的路径。麦金太尔认为,抛弃亚里士多德传统伦理学中的目的论传统是启蒙运动之后对道德进行合理性论证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亚里士多德,他的德性论决定性地建构了并且在许多方面牢固地确立了他的诗人前辈们只能断言或者意示的作为一个道德思想传统的古典传统。”(麦金太尔,1995年,第185页)向亚里士多德传统德性回归的意图在于:“揭示传统的生命力,使它成为活生生的传统,以补救现代社会。”(同上,第18页)这样一来,道德就不再成为人们获得外在利益的工具,它从生活的边缘进入中心,道德权威也得到重建。然而,道德的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道德的借鉴不能局限于应用具体的道德概念,而要领悟与继承整个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正是基于此,麦金太尔强调对待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德性,我们不要全面照搬照抄,而应该合理地扬弃。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统一的价值目标、统一的道德行为标准与道德理念,从而实现人类的终极人生关怀。 其次,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反思了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注重德性对正义的价值。分配正义是西方伦理学家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伦理学家是罗尔斯和诺齐克。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指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罗尔斯,第7页)诺齐克的分配正义观基于资格理论,强调个人的“持有正义”必须遵循三大原则:获取正义、转让正义和对不正义进行矫正。麦金太尔认为,无论是罗尔斯还是诺齐克的分配正义理论都存在缺陷。一方面,罗尔斯忽视了人的内在特质,将人视为受外在束缚的机械存在。麦金太尔主张只有且必须依靠人的内在品格才能解决正义问题,他并不否认外在合理合法的规则对分配正义的价值,但他认为德性与内在能力对分配正义更为重要。另一方面,诺齐克将资格权利视为其正义方案的全部基础,从而未给应得概念留下任何空间。总之,麦金太尔指出,忽视分配主体的德性与内在能力是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的通病,从理论架构到理论践行都忽略了品格,轻视了德性。 最后,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凸显了道德与实践的关联性,强调实践中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的相互依存性。麦金太尔认为,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德性就无从谈起。为了论证实践中德性的存在,麦金太尔对实践的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进行了区分:实践的外在利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变化;而实践的内在利益在实践传统的继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重视与关切实践内在利益,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德性。正如麦金太尔所言:“如果没有全部那些主要德性,实践内在的利益就与我们无缘。”(麦金太尔,1995年,第242页)值得一提的是,麦金太尔在关注内在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外在利益的地位和价值;相反,他认为内在利益需要外在利益提供保障,如果完全放弃外在利益,内在利益也难以实现。麦金太尔的这一观点突破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伦理学家主张依靠制度伦理来解决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之间矛盾的局限性。 2.麦金太尔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存在的缺陷 尽管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德性理论进行了有力批判,并提出了其独特的德性观,但与许多伦理学家一样,其德性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各种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首先,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过于注重批判,忽视了理论建构。麦金太尔主要采用历史叙述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西方德性历史,批判了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特质。不可否认,其批判犀利深刻、入木三分。然而遗憾的是,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过于注重批判层面,没有提出解决新自由主义弊病的有效理论。用历史主义来批判新自由主义,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用社群至上反驳个人至上,却无法回应社群重建何以可能。无怪乎有学者认为:“社群主义并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似乎在智识上解决了,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也仅仅是通过概念的界定而完成的。”(刘军宁,第11页)“它可以振振有词地批判自由主义的不足,却无法提出任何替代自由主义的模式。”(李强,第242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麦金太尔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毋宁说为新自由主义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其次,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强调德性回归传统,陷入理想主义境地。民主、自由等价值早已成为西方社会共同的政治诉求,自由主义仍然还是当代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市场经济都要求市场体系和社会环境更加自由和开放,虽然在社会道德建设层面上存在着一定问题,但麦金太尔强调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此外,麦金太尔认为,道德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伴相生,但是,当今西方社会截然不同于古希腊城邦共同体社会,因此,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时代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总之,麦金太尔只回答了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传统的可欲性,而没有回答其回归的可行性,从而将其德性理论束之高阁,使之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后,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不彻底,陷入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逻辑悖论。一方面,麦金太尔认为,由于多种传统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必然也存在着多种正义理论,它们共同处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只能为该传统内部的信奉者所接受。这样一来,每种正义理论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排斥具有普遍意义的正义理论的存在,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陷入相对主义的境地。另一方面,麦金太尔又认为现代社会尽管存在各种传统,但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传统无法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因此,麦金太尔主张自由主义传统应被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所替代,并认为亚里士多德传统有自身扩展、矫正和辩护的资源,是解决当代道德危机的一剂良药。正如麦金太尔所言:“从最先由亚里士多德建构并指明方向、然后由阿奎那所建构并指明方向的那种立场出发,那些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正义和实践合理性课题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有各种理由坚持认为,他们的传统之合理性在其与其它传统的遭遇中已经得到了确认。”(麦金太尔,1996年,第525页)可见,麦金太尔本意是各种传统之间通过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体现其所推崇的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合理性,其实质是坚持自己传统的绝对地位。因此,麦金太尔主张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优越性,并认为它是解决现代道德危机的必然选择,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主义倾向。正如霍尔姆斯所言:“麦金太尔既是一个文化相对主义者又是道德绝对主义者。”(霍尔姆斯,第162页) 三、新保守主义德性观对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在当代西方文化中,传统意义上的美德概念已不再占据主流地位,麦金太尔为我们展示了回归传统美德的画面。虽然麦金太尔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植根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但其对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拯救和对传统道德的推崇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强调德性与传统的互动,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麦金太尔认为:“美德的意义与目标不仅在于维系获得实践的各种内在利益所必需的那些关系、维系个人能够在其中找到他的善作为他的整个生活的善的那种个体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麦金太尔,2003年a,第283页)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身就来自我国的道德文化传统。当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不是毫无保留地继承,而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落后道德文化是要摒弃的。另外,我们还要结合历史与现实重新解读传统道德文化,从而能够真正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并据此构建符合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美德。 2.注重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统合,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麦金太尔把德性与实践的关系看成是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认为美德归根到底是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所需要的品质。当前,市场经济一方面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使其实践活动沦为实现外在利益的工具。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变成缺乏美德、被物异化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将美德还给实践,重视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如果只关注外在利益,而不顾内在利益,就会导致道德危机。当然,重视内在利益,并非要完全否定外在利益,实际上,外在利益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但必须要对外在利益实施正确的引导,使其与内在利益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美德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重要价值,在注重满足人们外在利益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人们从个体层面寻求美德带来的内在精神满足感,如正义感、崇高感以及从对他人和集体的奉献中体验到的内心的充实感等,即麦金太尔所谓的‘内在利益’”。(秦越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统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提倡人自身的完整性,有利于提升中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麦金太尔认为,客观与普遍的道德标准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代西方传统美德的丧失,个人成为道德标准的判定者,自我被一系列分离的角色消解在不同的领域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麦金太尔强调将每个人的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并维持个人自我的完整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不断分化,许多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规范,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在多元化的领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角色,似乎正义与道德标准的设定依赖于多元领域规范的遵守。各种准则和规范也会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得纷繁多样,从而导致人们在面临多种相互冲突的道德规范时变得越来越茫然。社会对个人非工作时间的私人空间干涉以及对个人角色的分离越来越小,“公共领域”中统一化的权威道德标准被侵蚀。可见,如果只注重人行为的正当性,而放任人的角色分离,最终会因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的缺失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坍塌。因此,要避免出现上述困境,我们必须要强调人是一个具备美德资源的自我,强调人本身的完整性,这不仅有利于弥合现实的道德冲突,而且还会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质。标签:自由主义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保守主义论文; 道德批判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伦理学论文; 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