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当前经济态势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软着陆”以来买方市场的形成,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阶段。市场约束的日趋硬化使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增长率日趋下滑。而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的经济革命正在孕育,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呼唤。另外,国内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生活水准的提高等种种因素也迫使我们不能放慢发展的脚步。总之,我们必须突破当前经济增长的乏力状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当前供需面上的问题及总体态势特征
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人均为700多美元,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在此水平上形成当前的商品寻找销路、资金寻求出路的状况,只能表明在我们的经济体系内部还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反增长的制约因素和力量,也表明当前的经济态势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消费上看,有两点非常突出:
1、城乡市场的二元分割。80年代中后期重点发展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初级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政策主要是以占中国总人口的29%的城镇居民为市场开拓对象。而占全国总人口的71%的农业人口基本上被排斥在这些重点发展的产业之外。再加上沟通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薄弱,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割。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加大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资金大都是投在大路、大河、大港上,而小路、小河、小港则无力顾及。另外,广大农村中屡禁不绝的摊派、加价、收费使得同网、同品不同价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常态,还有其它种种因素,这些都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
2、城镇中的畸形消费。直到现在,中国城镇居民的个人消费一直是扭曲的。突出表现在象住房、医疗等大的消费支出的项目在个人消费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此外,城镇居民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津贴、补助。这都说明现在的城镇居民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主体。与个人消费主体相联系,在城镇中还有一个消费主体,这就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单位,即集团消费是城镇消费的另一重要形式。集团消费主要不是以税而是以各种收费来维持的,这一方面对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产生了负面效应,恶化了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这种消费还带来了巨大的浪费。
再就投资来看,受消费需求相对饱和的影响,投资需求近年来也不断萎缩。企业普遍投资意愿不足,找不到合适的回报率较高的投资项目,有的甚至把资金转向证券市场。而且部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过剩情况,其潜在需求尽管很大,现实的有效需求却感不足。
最后,我们再看看出口。过去的10多年,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完成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换。但是,在工业制成品中加工贸易比重大,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商品售价低,实际上只是挣点手工费。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小,与民族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
上述所谈的是需求面的状况,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供给面的状况:
1、从生产手段来看,我国农业基本上是以手工工具为主,我们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化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尤其是以机械、电子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工业还非常落后。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大中型工业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26.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1%、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需要淘汰的占12.8%,后两者加在一起占46.2%,将近一半。
2、从组织结构看,中国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3、生产秩序较乱。一方面,走私、假冒、侵权、暗箱操作、地方保护主义等等使得企业生产面临着一个较为恶劣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纪律松弛、管理不严也使生产运转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供需结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复合体。在供给上的问题是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结构畸形和秩序混乱;在需求上,则是一定有效需求不足和结构限制。也就是说,当前的经济生产中市场相对饱和,供给相对过剩的这种局面,本身就是建立在市场非均衡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多种经济关系被扭曲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和虚假性,所以它必然是暂时和亟需突破的。
二、当前经济总体态势中的几大突出矛盾
1、需求无热点造成的无所适从感与主观上谋求发展的冲动的相互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生产追逐热点消费的发展模式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而当市场在现在出现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人们就自然会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在利率和准备金率大幅下调、筹资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不愿借款,这一反市场的现象就充分映证了这一点。需求无热点,对企业来说就是市场风险的凸现,这是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很少遇及和难以应对的。
2、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可它们又深陷困境。
通常,经济相对过剩时期就是一个大调整、大重组的时期,由此才能获得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脱胎换骨。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装备的加速更新、改造、升级和换代。我国的装备工业基本上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现在都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下一时还难以达到这一目标。而这恰恰是突破当前经济状态迫切需要逾越又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有着深刻的背景的。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前一段是重工业的畸形孤立发展,而后一段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则将投资需求流溢到了国外,我国发展较好的家电工业所需的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工艺设备、检测仪器长期依赖进口。近几年,全国总体投资设备的60%以上也均依靠进口。问题在于现代化是买不来的。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能够买到的设备相对来说总是落后的,而且款式、性能、核心技术等均为人锁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投资增长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
3、经济调整最佳效率的取得靠市场推动,然而市场力量的发挥却困难重重。
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大都属于微观和中观层次。因此,结构调整的任务由市场来完成显然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即使是非常合理的、各方都能获得收益的重组,依然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政府还只能扮演“万能者”的角色。而事实上,经济结构扭曲的主要根源又在于形形色色的政府力量。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
三、突破当前经济态势的有关对策
当前经济的总体态势和特征及其内部的深刻矛盾表明,在短期内改革甚于发展、调整甚于增长。在目标上不必拘泥于GDP的一个点、两个点,关键在于在供需两条线上切实理顺关系、调整格局,从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首先,在需求管理上,要摒弃热点消费时期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消费热点追逐时期的一哄而上与消费热点冷却时期一哄而下,必然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损失。90年代初期在“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中沉淀下来的大量的空置房产和荒地就是一个例证。我们当前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去捕捉什么热点,不在于劝说消费者集中去购买什么,而在于理顺各种关系,培育成熟、理性的消费主体,从而构造市场社会的良性细胞,实现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
鉴于集团消费比重大、漏洞多,财政力量大有潜力可挖,在当前货币政策已难以发挥效用的时候,这就为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提供了可行性。
另外,在当前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出现一定的过剩的情况下,可考虑将这方面投资的相当部分用于大力加强城乡之间联系的中、小项目的建设,从而改变城乡二元消费的分割格局,扫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将资金投入到这类项目,其中的大量设备投资可在国内解决,与重大项目基本上靠大批引进国外设备相比,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发挥更为充分,从而既有利于结构调整又有利于经济增长。事实上,这种既兼顾结构调整又兼顾增长的策略才是现阶段最适合现实国情特点又最为有效的策略,应成为当前需求管理的核心思路。
其次,关于供给管理,在当前经济增长趋缓、结构调整一时难以突破、国有企业产权约束依然不强的限制条件下,要突破当前的经济态势,首要任务还在于有依托国家力量使生产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装备工业品的国有企业尽快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以便形成国民经济完善的产业链,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支撑国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鉴于这方面的投资数量巨大和高风险,我们不能满足于短期操作的一招一式,还要大力发展长期投资、战略投资和风险投资,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工程。国家投资重点向装备工业倾斜,走非均衡发展之路,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发展中国家进步的捷径。
再次,在当前商品滞销、资本游弋、货币紧缩特征初现的特定背景下,还必须大力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经济法制,强化信用约束,防止生成恶性的债务链增加经济回升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