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摄入的营养物质也大幅度增多,营养过剩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尤其是儿童肥胖,不仅仅是在发达国家,在中国,这几年的势态也愈演愈烈。儿童肥胖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且持久的不良影响。为了了解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本文对美国在儿童肥胖防治工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综述。希望能对我国儿童肥胖的防治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儿童肥胖;防治;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R81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我国居民膳食摄人中热量的比例和静态生活方式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肥胖问题日益凸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少年肥胖会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健康问题,如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且,儿童盼超重肥胖问题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造成成年期的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性增加。另一方面,儿童少年肥胖对儿童心理、行为正常发育造成的损害,决不亚于其对生理机能的危害。儿童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但是由于超重肥胖的儿童少年体型臃肿,运动能力较低,以及社会偏见等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较之正常体重的儿童少年都会有一些显著的改变,这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损害还会延续到成年,对成年后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都造成持续而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的少年相比,超重的少年在成年后往往不愿意结婚;儿童少年时期肥胖的女孩在成年后学历和收入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同龄人。
1.儿童少年肥胖与儿童少年心理问题
1.1自信心、自我意识损害
儿童少年肥胖对心理方面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集中在对儿童自尊心、自我意识方面。研究发现,,基线期体重正常而随访期之后发生肥胖的儿童少年的自尊心评价较低。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13~14岁的白人和拉美裔女生中,肥胖与自尊心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研究未发现儿童少年肥胖与较低的自信心有显著相关性。针对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Bosch等[1]分析了25篇有关青少年肥胖与较低自尊心评价之间相关关系的论文,其中有13篇得出了二者相关的阳性结果。
儿童少年肥胖对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同的,超重女生对体型的自信在13岁之后会降到最低点,而超重男生则在13岁之前就降到最低点。9—10岁年龄组的儿童中,肥胖的研究对象与正常体重者在自尊心评价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13-14岁年龄组的儿童少年中,肥胖的白人和拉美裔女孩在自尊心方面与正常体重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表明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自尊心受损是伴随其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形成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1.2心理精神疾病
儿童少年肥胖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如果长久而严重的话,甚至可能造成儿童少年时期的心理精神障碍。Serpil等[2]使用两种心理学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由家长完成的儿童行为检查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的焦虑.抑郁评分,还是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depressioninventory,CDI)的抑郁评分,肥胖儿童都要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这表明肥胖儿童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
暴饮暴食性饮食行为紊乱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被归类于精神疾病。Fairburn等[3]。发现,肥胖是儿童发生BED和神经性贪食的危险因素。还有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体重儿童来说,不同性别的肥胖儿童罹患对抗性障碍的风险都更高(OR=2.5),但是在焦虑症、品行障碍等与儿童肥胖的相关关系上,没有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儿童少年肥胖与行为改变
2.1非正常节食行为
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全面而充足的营养素供给。但是一些超重肥胖儿童少年却采取一些非正常的节食行为试图改变自己的体型,这其中包括服用减肥药、主动催吐、长时间不进食、服用泻药等。研究发现在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中,BMI都作为一个外显变量直接而持久地影响体型改变意愿和不良饮食行为这些潜在变量,即超重肥胖不需要通过其他中介变量就可以直接造成儿童青少年改变自己体型的意愿和非正常的节食行为。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与体重相关的变量能够使研究对象采取包括服用减肥药、主动催吐等在内的非正常节食行为的危险性增加。
2.2吸烟饮酒行为
研究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的青少年似乎对自己的体型更为不满;而与不饮酒的青少年相比,酗酒的青少年除了对自己的体型更为不满之外,还会更倾向于发生不良的饮食行为。肥胖并且伴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如果吸烟的话,其肥胖症状会继续加重。还有研究发现,很多肥胖的女生甚至将吸烟作为一种控制体重的手段。
3.结论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处于心理、行为、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形成阶段的儿童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改变有显著相关性。儿童肥胖一旦形成,就很难治疗,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会持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的预防不仅是迫切的,也是唯一可行的应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措施,为此,我们建议如下应对措施:
3.1切实实施针对儿童少年肥胖的体力活动和膳食干预措施,遏制住儿童少年肥胖迅速上升的趋势;
3.2在对儿童少年肥胖的干预措施中,要把干预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家长、老师、学校、大众媒体,让包括儿童少年在内的全社会都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培养全民健身的氛围,消除对肥胖人群的偏见和歧视,为干预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3对于易于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肥胖儿童少年,需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以保证他们的心理、行为发育能顺利进行;
3.4如果超重肥胖的儿童少年已经出现了心理、精神疾患和病理性的行为失调,那么为了防止这些疾病造成终身损害,需要及早采取心理咨询等治疗措施来矫正;
3.5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对一些食品、饮料、减肥产品的广告发布,学校食堂、商铺的经营进行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BoschJ;StradmeijerM;SeidellJPsychosocialcharacteristicsofobesechildren/youngstersandtheirfamilies:implicationsforpreventiveandcurativeinterventions2004.
[2]SerpilE;NurcanC;MugeTIsobesityariskfactorforpsychopathologyamongadolescents2004.
[3]FairburnCG;WelchSL;DollHARiskfactorsforbulimianervosa:acommunity-basedcasecontrolstudy1997.
论文作者:杨轩铭 谭珊 杨文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肥胖论文; 儿童论文; 少年论文; 心理论文; 自尊心论文; 体重论文; 体型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