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新局面_党的十八大论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新局面_党的十八大论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新局面论文,志愿服务论文,努力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社会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安排。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深刻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引。

一、深刻总结社会工作服务成绩与经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特别是中央18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和中央19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简称《规划》)发布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积极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取得重要进展。

(一)社会工作服务理念逐步深入。社会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尊重、人文关怀的专业服务理念。牢固树立这些理念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前提。为传播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民政部先后创办了社会工作网站与杂志,成立了社会工作宣传组织,建立了社会工作宣传平台、宣传队伍,围绕重大政策、重要制度、重大活动、典型经验,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论坛、组织培训、出版书籍、出国考察等形式,引领带动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自觉学习、研讨、内化、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北京、广东、海南等地通过举办社工节、制播社工节目、刊登社工广告、编写社工之歌、开展社工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社会工作宣传。随着中央和地方各个层面宣传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在社会服务领域逐步普及,逐渐成为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深化社会服务内涵、增强社会服务效果的专业价值指引。

(二)社会工作服务制度逐步建立。近年来,始创于上海的“三社互动”和“两工”联动服务机制在其他地方不断得到推广、完善与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制度。深圳、郑州、长沙、成都、包头等地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围绕需求评估、项目招投标、绩效评价等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了“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方式。近日,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指导文件,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购买主体、对象、范围与程序,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为激励带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民政部建立了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制度,今年组织开展了首届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活动。这些政策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持续深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社会工作服务基础逐步夯实。近年来,各地围绕社会工作服务基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和职业水平评价的深入开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近30万人,其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有8万多人。这些专业人才已成为各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北京、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以开展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推动各类民政事业单位率先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浙江、安徽、厦门等地以推进社区建设为契机,指导社区设立社工服务站,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深圳、东莞、苏州等地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契机,积极扶持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组织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目前,全国已开发7万多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成立8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广州、沈阳、青岛、宜昌等地在街道或社区设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提供专门场地、配备专门设施。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大连市救助管理站等服务机构将社会工作硬件设施建设纳入机构发展总体规划,着力解决工作条件不足问题,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营造良好环境。四是服务资金不断增长。目前,民政部已会同财政部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专项,明确了专项经费补助标准,并安排中央级福彩公益金用于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不少地方按照社工《意见》和《规划》要求,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将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资金范围,同时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初步探索了以财政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方式。

(四)社会工作服务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各地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发展衍生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在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新成效。山东、深圳等地推行社区信访代理工作制,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担任信访代理员,协助政府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主动排查社区内矛盾隐患,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基层。上海积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专门为刑释解教人员、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和社区药物滥用人员开展服务,帮助他们纠正行为偏差,重新融入社会。北京、河南、浙江、重庆等地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情绪疏导、矛盾调解、环境适应、权益维护等服务,有力促进了外来人员与当地户籍人口的融合共处。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帮助灾区人民缓解精神压力、修复社会功能、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内蒙、广西、云南、宁夏、新疆等地立足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传统,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发挥了社会工作在增进民族团结和谐与发展稳定中的专业作用。二是在完善服务体系、改善基本民生方面取得新成效。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针对城市失业人员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缓解家庭困难、重树生活信心。长春、太原等地针对城市空巢老人、“三无”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家庭援助、精神慰藉、残障康复等社会工作服务,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江西万载、湖南古丈等地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组织引导,充分调动村民尤其是“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复员退伍军人、老知识分子)参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进一步壮大了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力量。三是在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方面取得新成效。石家庄、温州、张家港等地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导、支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和社会事务,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南昌、贵阳等地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弘扬社区文化、丰富社区生活、倡导互帮互助、凝聚社区居民的专业服务活动,增进了社区团结和谐,提高了社区文明水平。北京西城、天津南开等地将基层党务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范围,着力提高他们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建成效。

回顾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历程,至少有五方面经验和启示值得认真总结。

(一)注重党政推动与顶层设计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强大优势,组织凝聚社会服务与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和各所有制单位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典型示范等方面的行政职责,着力解决制约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搞好顶层制度设计,确保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始终依靠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始终根据实践发展要求超前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二)主动融入大局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前提。将社会工作服务放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放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的大局中来谋划,将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突破点,将民生改善的重点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着力点,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彰显为民服务情怀、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强化为民服务效果方面的职能作用,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正是由于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基本要求,主动将社会工作纳入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自觉融入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大局,社会工作服务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重视,社会工作地位才能不断提升、效果不断显现、影响不断扩大。

(三)及时回应需求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遵循。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是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人空巢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老人照料、子女抚育、家庭关系调适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失业、贫穷、生活压力等问题,催生了大量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心理调适、职工帮扶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失地农民、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问题,催生了大量社会融入、社会安全、社会保护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正是这些庞大的社会需求,提供了社会工作服务实现价值的重要舞台,成为社会工作服务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基层、扎根一线、贴近群众,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握社会需求,及时根据需求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拓宽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开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及时提供人们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真正彰显专业价值、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四)多方整合资源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事业,不仅需要财政资源的有力支持,而且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从实践看,凡是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都将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了财政支持范围,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都注重建立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资源补充作用;都注重建立社工、志愿者“两工联动”机制,通过调动广大志愿者参与,进一步扩充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力资源。实践证明,只有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社会工作服务基础才能更加坚实,推进步伐才能不断加快。

(五)坚持专业引领是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要求。专业化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生命线。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离不开科学适用、协调配套、执行顺畅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离不开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治理科学、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离不开大量通晓社会工作知识、懂运营管理、善项目策划实施的专业管理人才,离不开大量有强烈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专业服务人才,离不开大量熟练掌握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个性问题的专业督导人才,离不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实践表明,凡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好的地方,都高度重视更新专业理念、传播专业知识、推广专业方法,都高度重视执行专业标准、完善专业政策、实施专业制度,都高度重视发展专业机构、拓展专业平台、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品质。

这些经验与启示,是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共同探索的结果,是社会工作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面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宝贵财富,应当倍加珍惜,创造性地传承应用。在看到成绩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工作服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服务发展不太均衡、服务制度不太健全、服务平台不太完善、服务手段不太专业、服务效果不太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社会工作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正式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强调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健全制度、建设队伍、开发岗位、拓展服务为重点,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步伐,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服务以人为本、促进人文关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要落实服务政策。民政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是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基础政策。《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对于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进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提供方式,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一定要深刻认识、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抓紧做好政策解读,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将《指导意见》精神解读到位、宣传到位、传达到位,为贯彻落实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联合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将国家政策要求转化为切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围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流程、需求评估、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核算、专业督导、绩效考核等环节,加快相关政策与标准研制步伐。要建立健全以民政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进机制。要以实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划、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照顾计划、特殊人群社会关爱计划和受灾群众生活重建计划为重点,统筹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要探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推动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要积极协调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规模,通过财政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逐步形成以财政经费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要建好服务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服务队伍,是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建设,关键要坚持能力为本、实务为本的原则,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要深化人才培养。要根据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培训。对于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工作知识基础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社会工作实务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转化应用能力;对于尚未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着力增强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能力。要适应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需要,支持社会工作试点示范区和单位建立社会工作实训基地,研究完善社会工作职业能力标准,推动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引导高校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发展相衔接,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学历教育质量。其次要完善人才评价。要加快制定出台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鼓励各省(区、市)借鉴重庆经验,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政策,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逐步健全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要深入总结五年来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经验,修订完善考试大纲、健全考试评价标准,扩大实务能力考察在职业水平考试评价中的比重,切实提高考试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切实发挥考试评价在选拔社会工作优秀人才方面的杠杆作用。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评价,不断壮大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要开发服务岗位。开发专业岗位、拓宽服务平台,是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基础。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要把社会工作融入到各项民政业务之中,进一步落实民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政策,率先做好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工作,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落实岗位工资待遇和激励保障政策。社会工作司、人事司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对各地贯彻落实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政策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各领域的积极作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在教育辅导、医疗卫生、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妇女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职工服务等领域事业单位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推动相关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二是要加大基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按照和谐社区建设总体要求,本着理顺关系、理清职能、整合资源的原则,逐步在城市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组织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机制。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推动乡镇设置直接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创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基层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快推进民办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步伐。要通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落实税收优惠、建立孵化基地、支持能力建设等措施,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强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四)要实施服务工程。实施服务工程是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落实中央18部门出台的社工《意见》、中央19部门制定的社工《规划》要求,切实抓好有关工程计划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加快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今年10月,中组部、民政部、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支持“三区”选派1000名、培养5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首批选派和培养工作已经启动。各地要按照“三区”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省(区、市)贫困落后地区社会工作发展需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确定选派和培养方式,分解选派和培养指标,争取选派和培养经费,落实选派和培养任务。二是要加快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目前,部里正在制定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计划未来8年要在全国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示范单位和2000个示范社区。各地要按照部里要求,抓紧做好本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实施办法,提出本地区示范创建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确保国家工程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以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重点,组织实施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推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要强化服务成效。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重在成效。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成效,关键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增强成效意识。把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是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评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的基本依据,作为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基本遵循,作为衡量社会工作服务成效的根本标准。二是要加强方法运用。要率先在防灾减灾、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收养服务、婚姻服务等民政领域普及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着力提升民政为民服务能力与水平。要积极推动精神卫生、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等其他社会服务领域加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切实拓展社会工作服务范围。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内涵,加快推动各领域社会服务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生存型、补救型向预防型、发展型延伸,从刚性管理、被动回应向柔性服务、主动介入转型,从注重物质救助与思想教育向注重精神服务、增强社会功能、突出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服务提升,加快实现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的融合发展。三是要健全评估机制。要围绕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价,研究制定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第三方评估,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建立评估结果与购买服务、项目支持、财政投入、评先表彰、试点示范挂钩制度。要通过绩效评估,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科学的指标来说明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成效,突显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权威,使社会工作服务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真正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真正成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三、切实做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要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前不久,民政部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启动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下面,我就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深化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认识,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前提。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深化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认识。志愿服务是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志愿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对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信息进行有效记载和管理,有利于发挥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利于弘扬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精神,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要从诚信社会建设高度深化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认识。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公民和组织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志愿服务记录是衡量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尺度,是反映公民社会诚信的重要指标。建立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对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促进诚信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要从促进社会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续发展高度深化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度,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完整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客观反映志愿者付出劳动、做出贡献的数量和质量,准确掌握志愿服务的具体开展情况,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壮大志愿者队伍规模;有利于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更大程度上支持重视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二)要理清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明确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思路,关键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志愿精神倡导者、政策制度制定者、志愿服务资助者、优秀记录褒奖者的作用,统筹协调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社会参与,广泛调动城乡社区、民政服务机构、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各单位和个人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要通过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切实用好行政资源,最大限度激活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推进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处理好民政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志愿服务不仅分布在民政,而且广泛分布在社会管理服务的各部门、各行业和各领域。在试点工作中,一方面要立足民政,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以民政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载体,率先推进民政范围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搞好部门协调,积极推动教育、卫生、环保、青年、家庭、红十字等相关领域志愿服务记录工作,逐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共同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的良好格局。三是要处理好立足基础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立足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遵循。多年来,不少地方在志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志愿服务政策制度,培育了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了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做法。在试点过程中,既要立足现有基础,认真做好经验总结提炼与推广应用,又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部里对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通过试点地区的大胆创新,为全国范围全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提供实践成果。

(三)要明确任务。关于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任务,在前段时间部里发布的《试点通知》中已经明确。下一步,要按照《试点通知》要求,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探索体制机制。各试点地区要针对志愿服务分布广泛的特点,推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指导、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组织密切配合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工作体制,形成协调有力、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为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贯彻实施。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政策制度,为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提供良好制度基础。要围绕志愿服务记录的重点环节,规范操作流程与记录格式,完善工作标准,确保志愿服务记录的真实有效、准确权威。要建立志愿服务记录转移共享制度,逐步实现志愿服务记录跨区域、跨单位对接。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和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推动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将志愿服务记录与升学就业、公务员考录、享受公共服务、志愿者评选表彰挂钩,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三是发展志愿队伍。各地要创新手段、丰富形式,全面推进志愿者注册登记,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及时准确做好志愿服务和培训信息记录,增强志愿服务记录应用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规模,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四是建构信息平台。信息化平台是志愿服务记录工作的重要依托。目前,有许多地方志愿服务记录还停留在手工抄写和简单记录层面,已开发使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地方,还存在数据不全、难以兼容共享问题。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民政部开发了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为整合利用各种志愿服务资源、实现各地志愿服务信息的有机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各地要认真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信息网上录入、查询、转移工作,形成全国统一、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平台。

(四)要抓好落实。试点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落实。下一步要围绕试点方案制定、实施与成效评估等重点环节抓好落实。一是要抓好试点方案制定。制定试点方案是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的前提。各试点地区要抓紧按照《试点通知》要求,制定完善试点方案。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志愿服务发展的总体布局确定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立足本地志愿服务发展的现有基础确定试点工作的路径步骤,借鉴其他地区志愿服务记录探索的先进经验确定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确保试点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可行性。二是要抓好试点方案实施。方案确定后,做好组织实施是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的核心。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及时沟通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工作保障,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经费投入,确保有组织办事、有人办事、有经费办事;要加强工作督查,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对试点进展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分析,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发现试点问题,探索试点规律,指导试点实践。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志愿服务记录的制度宣传、典型宣传、成效宣传,为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的深入推进营造良好氛围。三是要抓好试点成效评估。试点评估是检验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成效的重要环节。试点结束后,各地要采取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志愿者评估、服务对象评估等形式对试点成效进行评估。部里将适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评估和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激励各地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与模式,为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全面深入实施奠定实践基础。

(本文系李立国部长12月3日在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交流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启动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新局面_党的十八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