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干部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_企业工会论文

工会干部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_企业工会论文

论工会干部职业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性论文,工会论文,途径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会事业目前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面对社会生 活的日益多元化,工会的组织体制与运作机制也同样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问题,以迎接挑 战,战胜困难,把握机遇,凸现希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工会干部的职业化是关键, 也是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国工会干部队伍非职业化特征明显

我国有一支庞大的职业工会干部队伍,从全总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到区、县 总工会,工会干部都是职业的,而且具有机关干部的身份,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街道 、乡镇一级,前几年,随着社区工会工作的开展,基本上都从原来的工作委员会变成了 工会委员会,解决了一名专职工会干部的编制(担任工会副主席),这名专职工会干部同 样具有机关干部的身份,也是职业工会干部。对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国 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专职工会干部的设置问题上,《工会法》有专门的规定。《工 会法》第十三条指出:“职工二百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工 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由工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从实践来看,公有性质的 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职工比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对《工会法》这一条的执行比较 好,基本都有专职的工会干部。上海的产业及大的集团公司中,专职工会干部数量不比 区、县总工会的少。

机关和公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干部构成了当前我国工会干部的主体。尽管这支队伍 是职业的,但却是非职业化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只是专职的工会干部,但远未达 到职业化的程度。机关和公有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干部队伍之外,随着新建企业 工会工作的开展与不断推进,出现了一支人数日益增多的新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这支 队伍基本上是兼职的,离职业化的要求与距离更远。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工会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特征不明显。简单地说,就是工会干部不姓“工”:作为机关干部的工会干部 ,其身份更多地像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职能,而不是作为群众团体的工 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事业单位中的工会干部具有与作为机关干部的工会干部同样的身份特征。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工会干部,无论是从过去还是现在的实践来看,更多地像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中的一员,更像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不是会员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也更多地像是在代表企业执行管理事务。尽管实际中不乏心系职工的工会干部,但身份决定意识,我国工会干部身份特征上先天的“非工”性决定了其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在潜意识中把会员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而这与其本应有的职业身份要求是相背的。一个规律是,工会干部应有的身份特征同其与职工的距离成正向关系,即离职工越远,其身份中“工”的特征也就越少。

2、整体业务素质不高。集中表现在工会干部队伍总体上对工会工作、劳动用工等方面 的法律法规了解不深、不透,会员迫切需要的集体谈判能力与技巧欠缺,代表会员与业 主进行工资协商的能力不强等方面。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作为机关干部还是作为企 业经营管理者中的一员,工会干部职位都是与一定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联系在一起的 ,纳入到整个公务员管理的系统考虑或是企业领导班子的综合安排之中,工会干部的位 置被当作是安置干部的场所与需要,对候选人工会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并不是首要的考 虑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与管理都来自“上面”,而不是来自会员,因此,在职工 会干部也没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动力与压力。两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工会干 部队伍整体职业素质的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3、工作思路滞后。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工会的作用,就是为会员争取 新的权益,主要是争取新的经济利益,如更好的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等。当前社会,由 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 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现,工会工作的基本思路应该回归其出发点,而不是停 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向上,继续承担本应由司法部门承担的维权职能。这一点,众 多的工会干部并没有认识到,导致工会工作和工会干部在职工中的认可度趋于减弱。

4、工作方法陈旧。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 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工会会员对工会组织的要求以及工会组织满足 这些要求的方式方法都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工会干部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跟上形势的 发展要求,但遗憾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靠行政命令、靠下指标、下命令来开展工 作的方法仍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的普遍做法,众多工会干部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这调动 不了基层的积极性,工作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5、基层工会干部的兼职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基层工会干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直接面 对会员,需要满足其会员的要求,赢得会员的认可。但现在,基层工会干部日益严重的 兼职化倾向正在削弱工会工作的影响力。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各种非公企业中的工会干 部基本上都是兼职;另一方面,大量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之后,工会归属脱离了原有的 条块关系,出于精简人员、减低成本的需要,工会干部也基本都走向了兼职化。上海某 中心城区一家国有公司,原公司级专职工会干部有69人,改制后,虽然工会组织建制基 本保留,但工会干部减至21人,且全部都是兼职,主要职务成了人事经理、办公室主任 、业务经理等,工会工作成了空闲时才顾得上的事,这离职业化的要求有多远则可想而 知。

二、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应用于工会工作,就是要求有 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以此来推动工会的各项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和四个“多样化”特征的日益显现,工会工作面临全新 的挑战。当然,这也是一次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要求有一支职 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工会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严重阻碍着新时期工会 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阻碍作用从当前来看,严重制约着新建企业的工会工作,从长 期来看,则是固化和不断加重着我国工会工作中的二元结构,并最终使我国工会丧失发 展机遇,不能很好地发挥联系党和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无力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 团结和凝聚职工,担当起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服务的作用。

当前工会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制约新建企业工会工作主要表现一下两个方面:

1、工会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严重制约着新建企业建会和发展会员的工作。随着大量非 公企业的涌现,工会传统的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公有企业职工,在 非公企业职工规模已经占到职工总数一半左右的情况下,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大限 度地把这些职工纳入到工会的体制之内,不是简单的工会扩大组织、增加会员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键工会自身存亡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会自身存亡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执 政党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问题。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级工会组织都认识到了问题的 重要性与紧迫性,但工作一开展,有关方面尤其是处于工作第一线的工会组织马上就意 识到工会干部的非职业化所带来的制约:街道、乡镇仅有的一名专职工会干部力量薄弱 ,难以承担繁重的建会入会任务;工会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导致说服不了人、建不成会, 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上海市总工会提出今明两年要发展110万新会员,并将任务层层分 解到区县、产业局工会,而最近的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却显示今年的任务 迄今只完成了40%!没有职业化的工会干部,要完成这一具有战略性的任务几乎是完全不 可能的。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开展社区工会工作的时候,上海一部分区县就开始了工会干部队 伍职业化的探索,如闸北区北站街道最早开始招募社区工会工作志愿者,这一做法随即 为其他单位仿效和发展,卢湾区总工会就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在街道工会建立一支专职 的社区工会指导员队伍,培训后持证上岗。这是基层工会干部队伍走向职业化的开端。 静安区总工会去年为商务楼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工会工作者,专职指导楼宇的工会 工作,这在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道路上跨了一大步。卢湾区总工会最近顺利完成了为辖 区内街道面向社会分别公开招聘5名专职工会干部并组织系统培训的工作,上述情况标 志着部分区县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已经基本完成了向职业化转变的架构。

2、工会干部队伍的非职业化严重制约着新建企业工会的运转。生命在于运动,工会组 织是否有生命力,是否为会员认可和欢迎,关键还在于其是否能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动 员会员,以积极的为会员争取权益的活动与成绩来凝聚会员,吸引职工。工会有效运转 的关键在工会干部,而新建企业(包括各种非公企业和改制企业)工会干部的普遍兼职化 和低素质、落后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再加上上级工会由于其干部的非职业化不能起到有 效的指导作用,使得新建企业工会不可能真正实现使工会有效运转的目标。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如此。由于国情和时代的特殊性,我国工会工作目前事实上形成 了二元化格局,即:一方面,机关,公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仍在按 照原有的条线和模式继续“有序”运转;另一方面,大量新建企业工会处于“停工待料 ”状态,经费不收缴,活动不开展,组织名存实亡。这种二元格局不打破,并尽快形成 一个统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并真正为会员和社会所认可的工会工作格局,工会组织就 不能有效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工会事业就不能有大的发展。然而,工会干部队伍的 非职业化使得无人去尝试打破这种二元格局,也没有人有力量、有办法去打破这种格局 ,这种二元格局因而被固定下来,日益耗费着工会的资源,并使工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一步一步地与机会渐行渐远。

三、多管齐下,实现工会干部的职业化

我国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任重道远,工作千头万绪,从横向来看,既包括机关和公 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也包括各种非公企业和改制企业在内的新建 企业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从纵向上看,既包括各级总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也包 括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但最关键的还是两条:一是实现工会干部队伍的专职 化,这是工会干部职业化的基础与前提;二是提高工会干部的职业素质。

实现上述两点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干部的职业化,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机制,而这种 机制的确立,有赖于一整套有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工会干部公开招聘。要打破工会干部不姓“工”怪圈的首要途径,关键在干部的的 ““进口”上要把好关。要改变工会干部被当作是政治和经济地位与待遇的做法,工会 干部的产生不是由上级组织委任,而是在会员中产生。工会干部由会员确认,通过公开 招聘、自主应聘、竞争受聘,把真正受会员欢迎、为会员认可、热心工会工作、职业素 质高的人送到工会干部的位置上来,为工会干部的职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组织设置与人员编制要与企业分离。工会干部的职业化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 基层工会干部的职业化问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使基层工会干部与企业脱离,因 为只要工会干部是企业中人,从企业拿工资奖金福利,他就没有独立性可言,就不可能 解决姓“工”的问题。只有首先在身份上脱离企业,成为“独立人”,思想与行为才能 独立。具体办法是:按照属地与行业相结合,以属地为纬、行业为经的原则,在街道、 乡镇建立地区工会性质的一级工会,街道、乡镇辖区内工会按照行业原则建立行业性的 联合工会,联合工会下面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小组);行业工会及以上工会干部全部 专职。

3、工资福利等由上级工会从工会经费中支付。这一点与身份独立的作用相同,是确保 工会干部姓“工”的需要。身份独立之后,工资福利等由上级工会发给,“不端企业的 碗,不服企业的管”才有可能。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各方努力,一方面加大工 会经费的收缴力度,另一方面充实工会的经济实力,还要从制度上保证工会经费在社会 的监督上真正独立自主。

4、破除工会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聘用制。工会干部的录用实行任期制,定期竞争上 岗,择优录用,因需录用。对于原各级总工会中具有机关干部身份的工会干部,也须破 除终身制。只有破除了终身制,实行有期限的聘用制,才能使在职的工会干部有做好工 作的压力与动力,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尽其所能,使工作更贴近 会员的实际,反映会员的意见与要求,解决会员的困难与愿意,为会员所认可。

5、强化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主要是建立一整套培训制度和职业标准,强化对各级工 会干部的工会法律知识、劳动法律法规、经济理论、工资财会理论与实践、谈判技巧、 语言与公关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要做到定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强调针对 性,增强有效性,使工会干部始终保持较高的素质,满足新时期有效开展工会工作、发 展工会事业的需要。

6、建立工会工作社会评估机制。要通过中立的社会组织,对工会工作进行定期的、公 开的、科学的评估,并及时公开评估结果,通过社会中间组织的公开评估,建立起对工 会工作的有效社会监督机制,达到打破工会工作体制内循环的路子,形成一种社会的压 力,迫使各级工会组织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赢得会员和社会的认可。工会改进自身的 工作必然要反映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上,从而使得各级工会组织会有自身的压力与动力 来不懈地致力于干部队伍的职业化。

发稿 张金平

标签:;  ;  

工会干部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_企业工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