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 慢教育 慢阅读
现代社会诸个领域内的工作皆要求效率而共同促成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特征的形成,教育亦是如此。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学涵养的形成而言,此绝非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过程,而需要日积月累的培育与切实深入的培育行为,慢教育理念下的“慢阅读”即是此行为之一。即复归至传统细细品味、慢慢推敲的阅读教学方式上,而让学生真正体味出文本的韵味儿和情味儿来,具体方法则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本细读——学生自由品读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讲解之前的学生文本初读大多仅限于对文本大致内容的了解,而后则直接进入到教师引导精讲的环节,所以,在实际上,同学们从没有过自主自由地细细品读的体验,而一直将阅读当作单纯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乐趣与诗意也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慢阅读”理念下,应首先给予学生自由品读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老王》一文的教学前一天,我将当天的课后作业布置为单纯的“细细品读《老王》”,并提倡同学们去真正尝试静下心来品味一个故事、一种情感,而将自己觉得好的、深受触动的词、句或情节画下来,进行思考。这相较于让同学们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文本熟悉而言,明显地,其具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去放松地咀嚼一个文本。除却此,我还会在日常教学中,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渲染阅读趣味等的方式来提升同学们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兴趣。如在讲解《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则会身临其境地去阐述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按照表达需求旁征博引他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以逐步提起、点燃同学们的阅读、品读兴致。
2.难点推敲——难点细致分析
继学生的自主文本细读之后,则当是教师引导进行难点细致分析的过程,此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是“推敲”。“推敲”则意味着并不是教师对问题答案的直接给予,亦并非学生对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师生对于问题的共同探讨、琢磨与辨析。这在一开始对于同学们而言必然是个枯燥的过程,但当其最终挖掘出答案时,其会在自豪感之外真正地发现文本的奥妙与乐趣。
例如: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在文本结尾处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一个具有广阔探究空间与深入推敲价值的句子,对此,我则首先提出“‘幸运的人’指谁,‘不幸的人’又指谁?”的问题,对此,同学们给出统一的答案:“前者指作者自己,后者指老王”,对此,我则又质疑道:“文中提到作者一家与文化大革命有关联,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他们在文革中遭受了创伤,为什么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呢?这里的‘愧怍’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此,我和同学门经过探讨得出了“作者一家相较于老王而言算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的结论,但是,对于“愧怍”一词,同学们始终不得而知。我则问道:“作者做了什么伤害老王的事情吗?”,同学们统一回答“没有。”同时,其则会借此起疑:既然没有,那这里的“愧怍”则当解作“同情”,而且是一种纯粹出于人道主义与人之善良本性的同情,这句话则充溢着人性之善的光辉。同学们对此的感悟必然使其深受震动,从而逐步爱上阅读和思考。
3.错误等待——允许犯错以自觉生成正知
在“慢阅读”中,我们强调学生自由的品读与其个性化认知的生成,但阅读教学却依旧具有教学目标,在按此的引导中,学生无可避免地会脱离预定的轨道产生错误的认知,但在此时,教师的反应则并非为排斥与纠正,而是宽容、接纳与等待,即通过引导等待其自觉地意识到错误,并自觉地找到正确的方向、生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在《乡愁》一文的教学中,在我问道:“为什么作者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意象来写乡愁呢?这几个意象并不相干”时,有的同学则回答:“因为作者为了使诗歌富于变化。”对此,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其去结合我之前所讲的作者的经历,进行对于诗歌的反复吟诵和思考,然后再进行回答。此时,有的同学则能够慢慢发现这四个意象之前分别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限定,在这四个意象之后亦分别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陈述,从而可以体会出这四个意象虽然各不相干,但却凝结着作者每一个人生阶段的乡愁,那四个意象阻隔着、却又联系着作者及其想念的人与物。如此的错误等待,将大大提升同学们自主的阅读、品读文本能力、发现文本的奥秘。
“慢阅读”是对文学基于真实人的生命经历的尊重,是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涵养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育初衷与理想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左安强.“慢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01):19-21.
【2】罗祥炼.语文啊,你慢些走——例谈初中语文课堂“慢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7,36(07)
论文作者:薛红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同学们论文; 文本论文; 意象论文; 学生论文; 老王论文; 作者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