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研究比较了国内外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状况,认为情报学应逐渐形成以情报交流学派(以情报及情报交流为内核)为带头学派,并与其它各理论流派相辅相成的新的情报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情报学 理论体系 比较研究
1 引言
尽管有很多情报学者对情报学理论体系进行了不同方位、不同深度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情报学理论流派及观点,但目前的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仍然处于“观点各异”、“齐头并进”,尚无具有统帅作用的理论体系的局面。这一客观事实,一方面说明情报学目前正处于各理论流派相互竞争的“理论多元论”时期,即情报学正处于“科学研究纲领”进化时期;另一方面亦说明情报学已发展到了应对各情报学理论流派及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以一种理论流派为带头理论体系,其它各理论流派及观点相辅相成、互补长短、共同促进的研究阶段。
情报学各理论流派及观点之所以“观点各异”、“齐头并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情报学学科本身来看,情报学是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而成的跨专业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势必要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由于情报学形成时间较短,发展历程曲折,有些基本概念还很混乱,还未形成具有统帅作用的基本理论。二是从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者来看,他们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熏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三是从情报学的方法论来看,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严谨的方法论。因此,本文重点进行情报学各理论流派及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与总结,以促进具有统帅作用的情报学带头理论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 国外情报学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外已有多种情报学理论流派,每种理论流派的研究基点和研究基线皆不相同。本文根据各理论流派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应用目标、对相关学科的借鉴等主要特征,将其分成情报源流派、古典信息理论流派、科学交流派、决策功能派、情报技术应用派、社会传播派、智能过程派、属性结构派、系统理论派及用户研究派(见表1)。
表1 国外主要情报学理论流派对照表
续上表
注:按卢泰宏的SCU理论,各理论流派的规范不可能是完全单一的,此表只给出了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规范。
2.1 情报源流派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洛特卡、齐普夫、布拉德福和普赖斯,研究重点为文献情报源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主要研究方法为数学方法,被认为是传统情报学的源头。
2.2 古典信息理论流派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申农、维弗、维纳等,重点研究通信过程中情报量的基本概念、定量处理及物理熵。尽管该派为情报量的度量、情报概念的深化研究等作出了一定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情报学的源头,但由于它有意排除语义、行为等重要的情报属性,只研究纯通信技术理论,因而逐渐失去了其在情报学理论界的指导地位。
2.3 科学交流派
该派应属于社会传播派,因为交流和传播的英文皆为communication。由于该派仅将情报限定于科学交流领域,且形成时期较早,对我国及东欧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该派单独列出以便于对比研究。该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哈依洛夫,重点研究科学情报的构成、共同特性及科学交流全过程的规律性;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情报的社会性,重视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正确评价情报应用技术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作用。由于该派将情报限定于科学交流领域内,否认情报的商品属性,其理论的影响力势必随情报学的发展而降低。
2.4 决策功能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为约维兹。约氏从决策论角度研究了一系列情报理论问题,既不赞成在申农的“信息论”意义上研究情报学的基本问题,也不同意把情报看成是知识的同义语;认为情报是决策中有价值的数据,并由此提出了广义情报系统模型。由于该派将情报的概念仅限于能够度量的可观察事实或数据,排斥了社会交流中的大量情报,故不宜将它作为情报学的带头理论学派。但可吸收该派的研究方法,重视情报的决策功能。
2.5 技术应用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兰卡斯特、萨尔顿和北川敏南,重点研究情报技术的应用。兰卡斯特的主要学术观点是:用现代情报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图书馆情报服务系统,形成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并提出了“无纸情报系统”的概念。萨尔顿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自动机器分析、检索试验系统(SMART)的创始人,重点研究情报技术在情报检索中的应用。北川敏南认为情报学应以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重点研究情报系统、网络的最佳化和情报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开发。尽管该派在情报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知识剧增”的问题,但只是解决了情报学的部分问题(技术应用),故不能在情报学理论体系中起统帅作用。
2.6 社会传播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萨拉塞维克、哥夫曼、维克里、费桑。哥夫曼是萨拉塞维克的朋友和同事,亦是美国著名的情报学家;维克里和费桑是80年代以来相当活跃的英国著名情报学家。该派将情报的传播过程作为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把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重点探讨社会背景中情报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将传播过程与实现该过程的系统联系在一起。该派四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虽然都具有上述特征,但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尽相同。萨拉塞维克与哥夫曼皆以哥夫曼提出的传染病理论作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探讨情报总的社会传播过程;维克里则把传播看作是人本的传播,着重从社会计量角度研究情报传播过程,而不重视其系统的实现;费桑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情报社会传播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将研究范围局限于传播的具体实现上。维克里的宏观研究和费桑的微观研究共同为情报社会传播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派注重情报传播过程的研究,回避了情报本质定义研究的思维方式,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特别是在情报定义众说纷纭的今天,能摆脱情报本质研究的困境,走出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范围,从社会背景研究情报的传播及规律,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传播理论及模型,确实是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该派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传播学的内容,应加以修正。
2.7 智能过程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勃拉特、霍肖夫斯基(美国空军宇航研究办公室情报研究部负责人)、马萨(美国国会情报服务公司董事长,美国情报工业协会理事长)、法拉丹(英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和德本斯。该派认为情报既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具有固定效能和价值的商品;它是一种瞬时过程,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其存在和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客观性。该派的特征是从智能过程角度研究情报现象,每个代表人物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勃拉特从情报传播的背景中研究情报的智能过程,认为传播的目的和结果是改变意像;霍肖夫斯基和马萨将情报过程看作是人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过程中的一个智能过程;德本斯将智能过程看作是人的心智状态,认为情报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智能过程;法拉丹从人类思维过程的角度,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研究情报现象的本质及情报产生与接受的认知过程。总之,该派已在认知、思维、语言、智能等相当深的层次上对情报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有比较坚实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但它将情报看作为智能过程,以意像改变、心智状态为研究基点,而不考虑情报的知识属性及物理属性,这是不可取的。
2.8 属性结构派
该派以布鲁克斯和贝尔金为代表,认为情报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独立的、隐含在文献中的客观属性,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并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于文献之中。贝尔金认为情报是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意像结构的任何文献的结构,提出了情报谱的概念,并由此将情报学的基本研究内容规定为文献及其结构、接受者的意像结构以及此结构的改变、情报生产者的意像结构以及如何构造文献的结构。布鲁克斯以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的实践性工作是收集和组织世界3中的记录材料,理论工作是研究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认为主观世界2的产品之所以能存贮于客观世界3中,是因为“科学文献中存在固有的知识结构”,并由此提出了情报学的任务就是组织知识,情报学研究活动应从对用户的响应进行主观分析转移到对科学文献中固有的客观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尽管该派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研究了情报的哲学本原,确定了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促进了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化;但它仅将情报的内涵限制在“科学文献中固有的客观知识结构”这一范畴内,是片面的。
2.9 系统理论流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兰洛依斯、列哥梅尼德斯、斯特朗和布莱克。主要采用系统科学方法,从人本系统角度研究情报现象和过程,将整个情报过程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兰洛依斯从控制论系统角度出发,认为人是不同于其它机械系统的一种情报处理系统,是一种目标寻求系统,在这种系统中情报的定义是由系统本身的结构决定的;列哥梅尼德斯从系统动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探讨了情报过程的系统行为规律;斯特朗从一般系统论观点出发,将人的情报处理机制看成是适应性情报系统;布莱克从生态学、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角度出发,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在此系统中是一个主动式的管理生态系统,情报学主要研究“管理情报”以及“变化的管理”。尽管该派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且已进入了相当深的研究层次;但它主要借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其它学科的理论及原理,只注重情报系统工程研究,因此其理论体系不能独自担当情报学理论体系统帅的重任。
2.10 用户研究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为拉德扎贡帕兰,围绕着情报与用户的关系,提出了“情报学五原则”。虽然拉氏比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用户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但“用户研究”毕竟只是情报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不能代表情报学的全部研究内容。
3 国内情报学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我国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情报学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尽管各理论观点还没有在已确定的研究基点的基础上,沿一定的研究基线更深入系统地进行连续研究,尚未能形成理论流派,但有些理论观点的研究基点和研究思路,确实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按研究基点及结构轮廓将各理论观点划分为二元分类型、多元层次型、环型板状结构型、情报流螺旋环型及立体空间型(见表2)。
表2 国内主要情报学理论观点对照表
洪传科的二元分类型(狭义情报学与广义情报学)、华勋基的多元层次型(理论—应用—技术)及臧兰的多元层次型(原理—学科—学体),分别以情报、情报及情报交流、情报与情报需求为研究基点,重点研究情报的产生、组织、传递、吸收与利用,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以学科结构体系的划分方式将情报学理论体系进行层次划分似乎不太妥当,因为理论体系虽然是一个学科的核心,但二者并不等同。刘植惠的多元层次型(宏观—中观—微观),虽然没有达到一定的研究深度,但以“序化”作研究基点,从“知识基因”的角度对情报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因为“序化”既是情报过程产生的原因、情报过程的一个环节,又是情报过程的目的。卢绍君的多元层次型(表层—中层—深层)以结构主义为方法论,从任何事物皆有一定的结构和任何事物之间皆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角度,建立了情报学的表层—中层—深层结构,是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新思路,但他尚未说清情报学理论体系的深层结构是什么。卢泰宏的环型板状结构型以情报交流过程为研究基点,从“问题史”的角度将情报学理论体系划分为STU规范,很好地说明了S→T→U的迁移,但这种从历史流程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该方法只能解释过去并不能预测未来。文岳雄的情报流螺旋环型将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原理与兰卡斯特的交流循环圈结合起来,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为方法论,以情报交流螺旋环为研究基点,以该环的四个环节——情报的产生、组织、传递、吸收为研究主线,提出了与上述四个环节相对应的四个基本原理及情报增值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该观点并没得到深入持续的研究,令人遗憾。刘东维的立体空间型按照分层理论的一般原则,将情报学看作为由基础科学维、工程结构维、研究规范维构成的立体网络系统,但他仅仅是对情报学的学科内部结构进行了分层研究。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国内外关于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情况,可总结出如下内容:
(一)从发展历程来看,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经历了文献情报源研究(30年代)→古典信息理论研究(40年代)→科学交流研究(60年代)→技术应用及决策功能研究(60~70年代)→用户研究及各理论流派相互竞争(80年代~现在)的发展历程。
(二)从研究规范的迁移来看,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重心,经历了S→C→S.C.U并存的迁移历程。
(三)社会传播派、智能过程派、属性结构派、系统理论派、决策功能派、用户研究派分别从传播过程、认知过程、客观知识结构、人类系统、决策、用户等不同角度,为当今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构成了全方位综合研究图景。
(四)目前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已进入了上述各理论流派相互竞争的多元鼎盛时期。这一方面说明情报学正处于发展形成时期;另一方面亦说明情报学即将走向以某一种流派为带头统帅学派,其它流派相辅相成的成熟阶段。
(五)从上述各流派及各观点的研究基点及研究基线可看出,无论是传统情报源流派,还是现代情报学各流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研究角度如何,其研究的本质内容都离不开情报及情报交流。
因此,笔者认为情报学应逐渐形成以情报及情报交流为内核的情报交流学派作为带头学派,并与其它各理论流派相辅相成的新的情报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