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生活情境论文_刘艳明

摘要: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别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本文《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教学案例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动态地探究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自主得出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组合作;有效课堂;线面平行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是许多教师苦思冥想的话题,实践证明: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一堂好的数学课要像一部合理而巧置悬念的侦探小说,一开始就诱动读者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参与,犹如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启发读者的逻辑思想和判断能力。数学教育活动的是否成功,关键是我们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力的挑战着教师的“一言堂”的专职,同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任务,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才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热点话题。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课前的问题设计很关键,能不能一下子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兴趣。在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的这一课,笔者创设了下列情境问题:

第一环节:小组探究

问题1. 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2. 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 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请在图中画出

问题3.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经过直线a的平面与平面有几种位 置关系?

问题4.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与平面相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

在上新课以前,小组组长分工好每个人的分工职责,组内的部分学生通过电脑、书籍查阅有关的资料,给同学们讲解一下线面的位置关系、线线的位置关系,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回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种知识的回顾对学生也是很不错的。有些小组组长还非常形象的用符号语言展示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简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各个小组积极探讨,一下子把讨论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环节:小组展示

问题1.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样

的位置关系?(平行或异面),第三小组的同学通过如图进行展示。

第六小组用生活的事例进行演示,把一支笔抽象看成直线a,课桌面抽象成直线,另一支笔抽象看成直线b,随着直线b的运动,直线a,b的位置关系很显然出来。学生把复杂的几何问题生活化,既便于理解,印象又深刻。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有意思,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人动手演示直线a,b的位置关系,对有些后进生帮助也很大,让几何问题生活化。

问题2.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

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请在图中画出:

有无数条,位置关系平行。对于问题2,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以选择每个小组内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这样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给予他们肯定。小组回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采取激励制度,比如:小组之间的加分制度。也可以适当的环节,采取抢答环节,一下子班内的气氛非常的活跃。

问题3.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那么经过直线a的平面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第四小组进行展示:平行或相交。

这时,教师可以采取问题1学生生活化的举例,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很快想到教室内墙面的特例。

问题4.如果直线a与平面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与平面相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5.采取两个小组PK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书写立体几何的证明过程,展示立体几何的过程严谨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来分析问题4的证明过程。得出本节的关键环节: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第三环节:小组归纳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语言:

反思:定理的实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各个小组尝试归纳定理,并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概括、总结。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

第四环节:小组独立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1.已知直线AB//平面,经过AB的两个平面和分别和平面交于直线a,b,

求证:a//b

小组成员先独立尝试完成,书写证明过程,组长再检查落实。对基础薄弱的同学经行讲解,组内每位学生都落实到实处。

例2.有一块木料如图,已知棱BC平行于面

(1)要经过木料表面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

(2)所画的线和面AC有什么关系?

有些小组长带领学生画图解决,对于例2的第一问,学生讨论有:方法1:过点P作BC的平行线;方法2:过点P作的平行线。过程理论依据都是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对于采取方法1的学生,方法2的学生展开了质疑,实际生活中,木料是实木的,比如生活中的铅笔盒,你过点P怎么作下底面的平行线呢?两种思想方法产生剧烈的碰撞,方法1的同学感觉自己方法的实际中的不可行性,认为还是方法2实际、理论行的通。再次将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推到实际生活中的高潮,印象深刻。例题2的第2问,组长让每人落实证明过程。对本组内的学困生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讲解,这样,每个人把知识点落实到实处。

教师在很据具体的时间情况,布置合理的课堂检测作业,检查每个人掌握情况。最后给学生反思、总结、领悟的时间。

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数学几何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这种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在课堂上经行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的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 322300)

论文作者:刘艳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  ;  ;  ;  ;  ;  ;  ;  

巧设生活情境论文_刘艳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