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八大误区_育儿论文

八大育儿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养育宝宝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传统经验固然可贵,但科学的新知更为重要,年轻的妈妈们要及时更新观念,以防进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 给新生宝宝打包

当宝宝呱呱坠地后,不少年轻父母听从老人的建议,将新宝宝的手和脚强行拉直,然后捆紧包好,据说这样做不仅抱起来方便,而且还可让宝宝睡得安稳,并能防止日后形成“罗圈腿”。

不良结果

打包将影响宝宝今后抬腿、翻身、转身等运动能力的正常发育。

打包时把肢体强行拉直,很可能会使股骨头一半在胯臼之内,另一半则落在髋臼之外,造成先天性的髋关节“半脱位”,轻者使宝宝手腿抽筋,重者可能造成宝宝终身跛腿。

正确做法

让宝宝呈“青蛙”式的自然状态,不要打成“蜡烛包”。

误区二 用热水给宝宝泡脚

常用热水洗脚或泡脚,乃是成人的养生之道,但对于宝宝却并不适宜。

不良结果

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宝宝足弓的形成,不利于双足的发育。因为脚是由26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骨头组成,它们彼此之间借助于韧带和关节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向上而起的弓型结构——足弓,以缓冲行走和跑跳时对机体和大脑的震荡,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但因足弓是从儿童期才开始形成的,用热水洗浴会使足底的韧带松弛,不利于形成正常的足弓,从而导致扁平足的形成,成年后影响运动及行走功能。

正确做法

用温水代替热水,避免足底韧带松弛及弹性下降。

误区三 见宝宝哭就制止

相当多的父母很害怕宝宝啼哭,一见宝宝啼哭就用喂奶等办法加以制止。

不良结果

孩子啼哭,是他在未能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的人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人为地阻断这种交流,会使孩子的感情无法得到表达,与人沟通的最基本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因此阻碍智力的发展。

正确做法

宝宝适度地哭一哭有益无害,但当孩子的哭声异常时须留意有无意外情况。

误区四 让宝宝学走不学爬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宝宝走路越早越表示身体健康,以致不少父母提前让宝宝学走路。

不良后果

权威人士前不久在西班牙安得卢西雅召开的国际光学大会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周岁内婴儿不应当学走路,而应该学习爬行。因为,婴儿出生后都是远视眼,而爬行是宝宝视力正常发育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不练爬行,易发生视力障碍。除此,让宝宝过早走路,可能增加下肢畸形的发生率,如“X”型腿或“O”形腿等,妨碍健美。

正确做法

在宝宝7-8个月时,积极调动宝宝学习爬行的热情,当宝宝学爬时父母要及时鼓励。

误区五 恐宝宝缺钙长期给吃鱼肝油

鱼肝油可向宝宝提供两种维生素:一种是VA,另一种是VD。后一种是防治佝偻病的“灵丹”。医学研究表明,孩子患佝偻病多数在出生2个月后,6-12个月为高发期,2岁以后则大大减少。原因在于宝宝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对各种营养需求较多,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给宝宝的健康蒙上阴影。但当宝宝2岁后,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受太阳照射的机会增加,可在体内大量合成内源性VD,此时再吃鱼肝油,则会造成VA和VD中毒,对宝宝健康造成危害。

正确做法

当宝宝逐渐长大,只要户外活动多,无须再长期服用鱼肝油。

误区六 打防疫针后“忌口”

有些父母认为,宝宝打防疫针后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食物,理由是这些食物会影响免疫力的形成,抵消防疫针的效果。

不良结果

打防疫针与生病不同,注射后获得的免疫作用常常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如果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身体吸收后就会使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恰恰能促进免疫力的形成。假若打防疫针后忌这忌那,会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供不应求,倒是真的削弱了打防疫针的效果。

正确做法

无须忌口,但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误区七 给宝宝掏耳垢

人的外耳道皮下组织内有一特殊腺体,谓之盯聍腺,其分泌物即称为“耳垢”或“耳屎”。耳垢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主要有阻止尘埃和小虫的入侵,以及缓冲噪声保护鼓膜。另外,耳垢具有油腻性,也可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但是,有些年轻父母误以为耳垢是废物,常常动用牙签、火柴杆、耳勺甚至发卡掏挖耳垢。

不良结果

因为宝宝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皮肤导致感染,甚至引起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听力丧失。

正确做法

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以及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排出。如果因“油耳”或耳垢实在太多而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请医生处理。

误区八 居室放花草

有些妈妈喜欢在宝宝的卧室内摆放一两盆花草,以让室内空气清新。殊不知,这样恰恰影响宝宝的饮食、休息和健康。

不良结果

由于不少香味浓烈的花草,如茉莉、丁香、水仙、木兰等,都会减退宝宝的嗅觉和食欲,甚至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宝宝不小心接触了某些有毒花草,如万年青、仙人掌、五彩球、洋绣球、报春花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粘膜充血、水肿等中毒症状。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充分的氧气供应,而花卉在夜间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从而减少了宝宝室内的氧气量,对宝宝的健康很不利。

正确做法

宝宝的室内以不放花草为好,可以用富有童趣的图片或床单和窗帘来装点房间。

标签:;  ;  

亲子关系中的八大误区_育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