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一年后的金融思考_金融论文

入世一年后的金融思考_金融论文

入世一年后的若干金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后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整整一年了。一年来,尽管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允许开办的人民币业务量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似乎还没有“狼”真正来了的感觉,没有出现“风雨满楼”的局面。在我们少边地区尤其如此。这种现象当然同5年过渡期有关,但也不完全尽然。如何看待这种状况,怎样对待这种局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并加以讨论。

存款收费:需要观念上的更新

2002年3月,上海花旗银行推出小额存款收费制度。4月,北京汇丰银行开业伊始,也规定对小额存款和提取现金收取服务费和手续费。这对我国广大银行客户来说,确实有点新鲜,也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这是不同体制和机制的接触,是两种观念的碰撞。服务收费,天经地义,并不奇怪。讲求经济核算、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只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和“大锅饭”体制下生活惯了,对这种凡事都要讲核算的做法一时还难以接受。你把钱存在银行,想何时支就何时支,想支多少就支多少(当然要在存款额度内),还要按规定取得一定的存款利息,银行收取点费用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起码是替你安全地保管了,收点保管费是说得过去的。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习惯势力中解脱出来,尽快适应按市场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办事的要求。

那么,是不是就机械效仿、一收了之呢?我看也不尽然,还要加以具体分析。一是必须首先明确竞争的焦点在哪里、同国际接轨接什么的问题。毫无疑问,关键的、基础的、根本的也是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要彻底转换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机构的体制,尽快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消除至今犹存的历史呆帐和财务包袱,从而培养和极大地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要尽快“强身健体”,而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效仿收费上。二是在收费问题上不宜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而要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尤其是存款收费更要慎重,一个时期内还不宜全面推开。外资机构“抓大放小”的市场战略当然有他的道理,我国机构则既要“抓大”也不要“放小”,因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小客户还将是大量存在的。

转移账户:客户应有的自主选择

与存款收费同时出现的,就是南京爱立信熊猫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提前偿还中资银行19.9亿元贷款、转户于花旗银行的“倒戈”事件。优良客户转移,虽然有所预料,但一旦成为现实,总免不了有些为之一震。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很早就提出了“银行选择客户,客户选择银行”的双向选择政策,金融机构间也或多或少地展开了争夺客户的竞争,转户现象也不时发生。只是大多处于小恩小惠的低水平的层次上,严格说还是一种“大锅饭”状态下的内耗之争。入世后,竞争就应是规范的和公平的,谁为客户服务得好,谁就能赢得客户。爱立信事件的发生,应该说是一个警钟。我们无权责怪客户,更不能对转入行说三道四。你服务不周,或宣传不到,客户当然要选择服务更好的开户银行。还应看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盲目排外和崇外的思想意识已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客户也不会是见“洋”就进的。

实现收益:竞争的动因和最终归宿

人们常说,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竞争已经展开并且将逐步加剧。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以他们雄厚的实力,高薪礼聘国内一些金融人才是完全办得到的。我们的某些人士也确实有些觊觎优厚待遇而伺机“跳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明确一点,人才的竞争只是手段,实现最大价值才是目的。换言之,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利益和财富的竞争。只要是人才,只要能创造财富,外资金融机构需要,中资金融机构更需要,而且也会大大提高与贡献相适应的物质待遇。中外金融机构都必然坚持一条,那就是高薪养“贤”而不是高薪养“闲”,混饭思想在哪里都是行不通的。

市场退出与金融支持:少边地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受此影响,少边地区的国有银行机构在继续裁撤,信贷投放额度有所压缩,市场占有份额在逐步下降。应当说,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举措是符合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要求的,是强身健体的表现。银行毕竟要按照经济核算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办事,继续按照赈灾救济的心理办银行或者要求银行都已极不合时宜,必须打破这种陈旧观念。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主攻发达地区而没有抢滩少边地区,就在于少边地区金融资源相对贫乏,盲目建机构恐难以生存。这同我国国有银行压缩少边地区一些亏损机构是同样的道理。另据2002年11月18日媒体透露:鉴于盈利前景不乐观,日本第一互惠人寿(Dai-lchi Mutual Life)公司和德国格宁(Cerling)集团决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而在此之前的5月份,瑞士人寿保险(Swiss Life)就已经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个案,没有代表性。有人认为,这对于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一年、而且锐意向外资逐步开放金融业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我以为这种看法有些偏激了。划得来就干,划不来就不干。进而复出,既可能有客观原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不能视为一种“挫折”。应当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一样,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可听凭任何有经营才能的金融机构自由驰骋的最好的市场。但任何市场都是有进有退的,任何发展也不是径情直遂的。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种进入和退出,而不能有任何大惊小怪。

国有银行部分退出或者说减少一些市场份额占有,确实给少边地区带来一定的冲击。贷差变存差也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此,我以为,决不能再回到国有银行按行政区层层设立分支机构的老路上去。这种做法,既使从计划经济体制看来,有些也是不相宜的。裁撤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还要从发展上看问题,在变化中做文章。贷差变存差或者说存差变贷差,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变化也是经常的,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呢?水往低处流,资金逐利走,这就是变化的内因和依据。对于少边地区来说,在金融组织体系的重组和构建上,我认为一是要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通过尽可能的政策性融资体现国家对少边后进地区的扶持。二是要搞好中小金融机构的联合和重组。一切经济组织都有一个规模效益问题,金融机构更不例外,大对大、中对中、小对小的“对应论”有其道理,但也要加以具体分析。那种认为“越小越灵活”甚至主张搞“微型银行”的主张是不可取的。要依据少边地区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现状,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按照市场化原则,拟订科学合理的重组方案。还应当看到,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日益增加的显性和隐性不良资产角度来讲,整顿和重组少边地区的金融机构也似乎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监管:一个亟待加强和改善的话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你干我查的监管模式,特别是银行监管,大有认真反思的必要。中央银行的职责,就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合规性和风险性实施有效监管。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多少带有行政指挥和越俎代庖的色彩,不适当地干预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这种倾向还应尽力扭转。在机构设置上中央银行率先作了一个按经济区域设立分行的尝试。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构想和运作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其一按经济区域设立机构的初衷,主要还是在于削弱乃至摆脱行政干预。这同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换的实际情况相比,确实是有些超前了。况且,对于不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其他融资渠道的中央银行来说,这样做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要作尝试,那应当首先是商业银行而不是中央银行。然而,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过多受到行政干预的局面已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得到解决,并不是先人为地确定它几个经济区而实现的。再从具体工作来看,大区行下又是监管办,又是省会中支,又是其他地区中支,加上各旗县支行,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如果再把制定政策和实施监管划分开来,恐怕更容易导致纠葛增多和实力的分散,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也是相悖的,还望慎重考虑。

总之,在今后过渡期内,我们必须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即中资金融机构的真正意义上转型和监管理念、模式、方式的彻底转换。在监管上,我以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共同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的理念,金融机构如此,金融监管也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有共同语言,才能彻底消除查与被查、管与被管的对立情绪。二是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改变滞后查堵的被动现象。要充分发挥监管的合力作用,首先要改变目前的监管组织体系,把已被实践证明是不那么相宜的举措纠正过来。同时,还要把外在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发挥合力作用,才能更好抵御风险。三是要提高监管品位,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要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一些监管制度、办法,去掉那些已不合时宜的内容,立足于法制,立足于竞争,立足于透明。为此,就要实现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四是提高监管的科技含量,变低层次监管为现代化监管。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做到“桥桥通、路路通”,资料公有,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在线监管。

标签:;  ;  ;  

入世一年后的金融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