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经济与村民福利———个中部村庄社区福利制度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庄论文,村民论文,福利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福利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前提和社会背景
社会福利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大体看来,西方学者先后从剩余性、制度性和发展性三个层次对其作出过理解。(注:剩余性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要的自然渠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的经济萧条或个人年老、疾病等,这两个自然渠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时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第三种社会机制——社会福利制度才开始介入;而随着家庭和市场重新正常运作之后,社会福利制度也就撤回。在这里,社会福利的接受者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弱者或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制度性社会福利的观点把社会福利的对象从特殊的弱势群体(如穷人、病人、残疾人等)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认为社会福利不只是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才介入的,而是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常规化的组成部分,其不再被视为对弱者的“善行”,而被视为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利。发展性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即使制度性社会福利的观点也是把社会福利作为防止或矫正社会问题的制度。其实,发展社会福利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生活水准以加强人类福利;确保社会正义及公平分配国家财富;加强人们的能力以达到在健康、教育、参与社会方面的极致。)与这样的理解相适应,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的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剩余性社会福利到制度性社会福利再到发展性社会福利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正如John Rommyshyn指出,社会福利的发展是从慈善走向公平,中间经过三个阶段:私人善行阶段、社会保障和社会规划阶段、福利社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福利从施舍的概念转向社会权利,从针对穷人到针对人们的普遍需要,从供给和服务的最低限度到最优化。[1]
在我国,关于社会福利的涵义,也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的“福利”主要是指单位为其内部成员提供的除工资和资金以外的各项补贴、照顾和服务等。在民政部门,社会福利通常被理解为“为残疾者、孤儿、生活无着的老人等具有特殊需要而又无力自理的人举办的疗养院、教养院等”。[2](31)其实,这样的理解与西方学者关于剩余性社会福利的理解是一致的,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它愈益受到各方面的质疑。近年来,已有学者把剩余性社会福利、制度性社会福利和发展性社会福利混合在一起,提出社会福利的对象不仅包括特殊人群,更要面向普通人群,它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3](266)
与理论上的探索相适应,“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便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4]但是,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注:根据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在这里,“社会福利”仅指民政社会福利,亦即西方学者所谓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本文论及的“社会福利”,主要指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混合性社会福利”,其外延已经超出并涵盖了我国政府确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多数项目主要是在城镇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执行的,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近9亿农民基本上是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加快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但时至今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社区服务等社会福利项目,仍然主要局限在城镇社区当中。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在人民公社时期尚有一种低水平的福利制度可以应付不时之需,但随着人民公社的瓦解,这种最基本的福利结构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为了满足农民在半私有化经济中的生存需要,政府用了多年时间来重建旧的福利制度,并且也尝试建立新的福利计划。然而,由于没有收入保障,特别是没有社会援助和养老金,有需要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家庭。[5](99)比如,在1992年民政部就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十几年过去了,目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大多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参加保险的人也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居民。这部分人即使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估计今后的养老问题也不会太大。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工作并未覆盖的不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投保能力的贫困农村居民。[6](36)
由此看来,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发展农村社会福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这时我们注意到了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它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中部地区率先发达起来的一个村庄社区,全村842户,3157口人,950亩耕地,总面积不过1.78平方公里,工农业年产值却达16亿元。(注:这是1999年笔者首次进入南街村调查时取得到的资料。)这个昔日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如今是河南省的首富村。近二十年来,它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口号下,靠着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实行着极具社会福利性质的分配制度,成为了中原大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以这个亮点为个案,研究它的村庄经济与村民福利,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思路,应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街村社区福利制度的基本构成
(一)“工资加供给”的社区分配办法
在南街村的社区福利制度中,最具特色的是它“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近二十年来,随着南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几乎全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成为了南街村集团公司的职工。他们同城里人一样,每天上下班,每月领取工资。工资虽然不高,但差别不大,绝大部分生活资料都由集体免费供给。(注:在南街村,上班的村民每月工资在100-250元之间,工资和福利两项收入的比例大致为3∶7。)其实,早在南街村刚刚崛起、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的时候,村里就决定每年增加一至两项福利,以加大发展经济的动力。从1986年至今,村集体对村民的免费供给已由当初的水、电两项发展到水、电、面粉、食用油、液化气、鸡蛋、鲜肉、啤酒、住房、医疗、孩子入托上学、人身保险、文化娱乐等20多项内容。此外,每年春节、端午和中秋,村里还发放各种节日食品。(注:1999年春节,南街村发放的节日食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鱼、大米、小米、烟、酒、香油、食盐、味精、酱油、醋、大葱、粉条、豆腐、苹果、蜜枣、葡萄干、花生、葵花籽等28种。)现在,村民居住的高标准现代化住宅,大套三室一厅92平方米,小套两室一厅74平方米,统一配备中央空调、彩电、电话、液化气灶、抽油烟机以及席梦思床、高低柜、床头柜、沙发、桌椅等全套家电家具,村民只需带上锅碗瓢盆、衣服被褥,不交一分钱就能搬迁入住。
在村民享受多项福利的同时,从1992年起,供给制也开始向在南街工作的万余名外村籍职工拓展。村里专门为外工兴建职工食堂和公寓大楼。食堂备有餐桌餐椅,伙食标准每月120元以上,外工就餐一律免费。公寓窗明几净,每八个人一房间,房间内配有中央空调、床柜被褥、洗漱用具,供外工免费使用。此外,企业还定期给职工发放工作服、毛巾、洗衣粉等劳保用品,职工洗澡、理发、借阅图书、文化娱乐全都免费,每年麦收和重大节日也发放食品。在此基础上,为了能真正留住一批对南街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又为南街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外村籍有用人才,1992年南街村推出了吸收“荣誉村民”的政策:凡在南街连续工作六年以上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均可取得“荣誉村民”资格,免费配给一套两室一厅的居室,生活、医疗、子女入托上学享受与村民同等的待遇;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住房可调为三室一厅;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可带一方父母随其生活,其父母与职工享受同等的福利。
(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区保障网络
南街村在执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时,就工资部分而言,一直坚持着“向集体倾斜”的原则,不断扩大公共积累,增加公益福利。这就奠定起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南街村有能力建立并维持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区保障网络,使南街人自出生起便可享受到生活、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福利。
1、教育保障
早在起步阶段,南街村就意识到了教育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几年来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形成了河南省第一个村级一条龙教育体系。在“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思想指导下,南街村的儿童两岁半即可送入幼儿园,由托儿班到小班到中班到大班,七岁以后转入小学,继而初中,直至高中。这期间,不仅一切学杂费、书本费都由集体承担,就连学生的午、晚两餐也由村里统一安排。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能够考取大学者,除学费继续由村里承担外,到省外就读的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元,在省内就读的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00元;不能考取大学者,村里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对口专业,送到中等或高等院校委托培养,一切费用都由集体承担。近年来,南街村已有100多名学生考取了北京、郑州等地的大中专院校或在那里委托培养,并有几十名学生毕业后回到南街,走上了企业的重要岗位。
2、就业保障
在南街村,由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被安排在企业工作。即使根据企业形势,需要裁撤员工,通常也是减少外工的雇佣数量,保障本村村民充分就业。所以,在南街村内部,一般不存在下岗失业问题。就连那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和主要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也都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岗位。比如,在南街村的马路上和绿地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中老年妇女(年纪最大的已有70多岁)在打扫卫生、清除杂草杂物。其实,她们都是村环保队的职工,村办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没有留在家里单纯做家务或者养老,而是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此,南街人的解释是:“在南街村,不存在退休问题,都搞终身制,到60岁也不退休,干不了重活干轻活,能干多少就干多少。”[7](150)
3、医疗保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南街村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村里设有卫生院,配有专职医生和常用医疗设备。村民手头都有一个医疗本,凭本可到村卫生院免费就医。能在本村治愈的就在本村治愈;不能在本村治愈的就转到县里、省里乃至北京的大医院,尽最大可能治愈,一切费用都由集体承担。(注:1999年1月,村民王合法的儿子被诊断患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村卫生院随即指派医生陪同病人及家属到郑州、武汉等地就医,最后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治愈,全部费用13万元都由村里承担。)外工在南街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也可享受村卫生院的免费医疗。尽管如此,南街人还是认为,“医疗保健工作在我们南街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7](77)现在,村里已经计划兴建一所现代化的大医院,以后一般的常见病就不必出村治疗了。
4、养老保障
南街村的老年人在退出企业一线工作以后,不管是否仍在做其他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享受的福利和正在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完全一样,生活上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五保老人可以进入村里的“康寿园”(即敬老院),在那里享受比一般村民更高的生活待遇,并有专人护理照顾。有儿有女的老人既可和儿女一起生活,也可进入“康寿园”过集体生活。和儿女一起生活的,村里在安排住房时,会给予特别关照:在楼层选择上,让有老人的家庭住在底层,没有老人的家庭住在顶层:在邻里安排上,让老人与其子女分别住在同一单元、同一楼层的两套房间,为的是子女上班以后,老人能够操持家务、照看孙子女。近年来,村里大力倡导有儿有女的老人也进“康寿园”,认为这样既能减轻儿女的家庭负担,又能使老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5、婚丧保障
结婚和丧葬是农民一生中两件大事。在南街村,这两件大事都是由村集体负责操办的。婚姻介绍所和治丧委员会是南街村的常设机构。婚姻介绍所负责村民恋爱婚姻中的牵线搭桥、婚前状况调查、计划生育教育、婚前体检、结婚登记以及每年一次的集体婚礼。大体说来,男青年谈恋爱年满23岁以后,要向村团委和妇联会下辖的婚姻介绍所递交“订婚申请”,由妇联会对女方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调查了解,被确认无碍后方批准“订婚”。“订婚”一年后,双方年龄合计满50岁的,可以递交“结婚申请”。(注:一般说来,恋爱结婚的申请都会被批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就是“走过场”,是对婚恋自由的干涉。因为在南街人看来,调查是组织对个人的关怀和负责,婚姻大事不仅关系个人家庭的幸福和睦,也关系全村的安定团结,关系南街事业的兴旺发达。)婚礼在每年元旦由村里集体举行一次,家里不必作任何特别准备,村里除分配给新婚夫妇一套住房并齐全的家具、家电外,还会安排他们到北京等地作蜜月旅行。治丧委员会由村干部和“懂礼”的长者组成,村民办丧事只需通知治丧委员会,说明亲属要求,治丧委员会便会根据当地习俗,协助丧户办理殡葬事宜,一切费用都由村里统一支出。无论婚礼还是葬礼,在南街村内部都不提倡送礼,收礼也只是应付必要的村庄以外的礼尚往来。实践证明,这些婚丧方面的改革,既尊重了民情风俗,又减轻了开支负担,还不失风光排场,很受村民们欢迎。
(三)齐全、配套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与否,直接标志着社区福利水平的高低。南街村在建立健全社区保障网络的同时,也构筑起了齐全、配套的社区服务体系。
1、生活服务
由传统的农家小院搬进整齐划一的村民楼,是近年来南街人生活方式的最大变革。作为村民,除了每月按时领取面粉、鸡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外,就连作为主食的馒头、面条也不用自己加工。每到做饭时间,职工食堂都会做好送到楼下,各家凭证即可直接领取,做饭只是浇汤、炒菜。而且,日常生活所用开水也不必自己烧煮,每幢村民楼前都有锅炉房,做饭用水也到下面去拎。这就大大节约了家务劳动时间,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此外,搬进村民楼以后,每家都有了方便、舒适的卫生间,全天24小时热水供应。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民半年也难洗上一次澡的不洁旧习,从经常洗澡开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传统农民中逐渐养成了。
在南街村,没有一个村民干个体户,但却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自由市场,有上百个体户在那儿经营。这是为了方便村民生活,村里专门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的招商引资项目。凡是集体福利不能覆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蔬菜、服装等,在这里都有出售,村民不必出村就可基本满足全部生活需求。
2、文化服务
南街村富裕了,南街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了。在南街,看不到卡拉OK、桑拿浴、夜总会这种时髦场所,但南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点也不单调。村里有自己的文工团,主要演员、导演都是从省一级剧团聘任的,除了定期为村民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经常以南街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编排一些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节目,到企业和村民中间巡回演出。村里办有一所希望戏曲学校,专为文工团和各企业培养文艺骨干,这里的小演员们不仅进过中南海,上过中央台春节晚会,还有多个“小梅花奖”得主。此外,南街村还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每周一次或两次专为村民职工免费放映电影;有自己的篮球队、门球队,经常组织各年龄段的村民职工进行比赛,并多次代表县、市到外地参加比赛;有自己的报社、图书室,四开对折四版的《南街村报》每周都能送到村民家中,三万多册藏书和上百种报刊供全体村民职工借阅;有自己的广播站、电视台和互联网,村民职工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及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在南街村的各种文化服务设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园和学校。幼儿园的造型新颖别致,教室、娱乐室、艺术室、排练厅、儿童迷宫、运动场、配乳室、保健室、餐厅等一应俱全,先进科学的教学娱乐设施和膳食保健条件令国内外参观者惊叹不已。学校除有教学楼、办公楼外,还有集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微机室、第二课堂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楼,包括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400米环形跑道、大型主席台和看台的体育场,以及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这样的教学条件和建筑形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堪称一流。
3、安保服务
除了以上这些社区服务外,在南街村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社区服务,即那里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十几年来,由于精神文明建设长抓不懈,由于村民兵昼夜巡逻,南街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800多户村民没有一户装防盗门的,26个企业没有一个安大门的,30多处建筑工地没有一处拉围墙的,村民安居乐业,社区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不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治安秩序,不仅为南街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在外出打工时首选了南街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来南街打工不为能挣多少钱,关键是不学坏,有安全感,家里人放心。”
三、南街村社区福利制度的现实运作
(一)高速发展的社区集体经济
近二十年来,南街村之所以能够建立并维持着独特而完善的社区福利制度,关键在其集体企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所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从1984年到1997年,南街经济由两个村办小厂发展成为拥有26个企业、12000多名职工、产值突破16亿元、利税达到8600万元的国家大型一级企业集团,13年间经济增长2100多倍,“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注: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语。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南街村的经济增长趋缓,但产值一直保持在16亿元左右,利税一直徘徊在6000万-8000万元之间。)正是村办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村民福利的不断增加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而企业的集体所有制,又保证了村民创造的财富不被少数人占有和支配,同时也保证了村党委在村政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这就使得村庄的决策者能够在全村范围内对各种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统筹安排,协调村庄内部工业和农业、内工和外工、积累和消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推动社区福利事业不断进步。
(二)公正廉洁的社区领导班子
在南街村,村一级政权组织一直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到集体规模经营,变工厂的个体所有、个人承包为集体所有、“党组织集体承包”,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建立各项社区福利制度,都是村“三大班子”(注:即南街村党委会、村民委员会和集团公司。“三大班子”一套人马,统一管理着社区的各项工作。)的决策。其中,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又处在决策的核心位置上。以他为“班长”的社区领导班子不仅精明强干、胆识过人,而且廉洁奉公、乐于奉献。在创业阶段,他们身先士卒,不辞劳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等企业发展了,经济富裕了,可他们至今还拿着250元的月工资,(注:在南街村,“二百五”不仅仅代表着干部的工资水平,它早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用王宏斌的话说:“咱们的工资之所以定为‘二百五’,就是因为我们是党员,是村干部,要有‘二百五’的精神,‘二百五’的干劲,工作起来,就要有那种憨劲,那种不怕吃亏的傻劲。”)并始终坚持以“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训为座右铭,没有个人发家致富成为“大款”,而是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因此在群众中间享有很高的威望。正是这样一个公正廉洁的领导班子,从组织上保障着社区福利事业的顺利推进。
(三)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价值理念
南街村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各项社区福利制度,都是围绕着他们提出的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目标展开的。比如,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王宏斌就认为,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我们目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还必须实行工资制,以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集体经济已经具备了较强实力,有了实行供给制的物质基础,搞一部分供给的成分,可以体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原则,让人们感受到共产主义的美好,一直想着、并努力去实现共产主义。其二,从南街的实践看,供给制成分的增加,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南街村是各级党委、政府命名的文明村、明星村,但是还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人、不文明的事,党员干部中还有以权谋私的,群众中还有损公肥私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可以说都是由私心所引起,而私心又是从私有制产生出来的。私有制的成分越多,人们产生的私心就越大。目前,南街的生产资料已全部公有化,人们不再为争夺生产资料而产生私心了。但生活资料还没有完全公有化,人们在生活方面还会继续攀比,诱发私心。因此,必须通过分配这个渠道彻底解决生活资料私有制的问题。[7](10)
(四)“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的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每个南街村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村里发放的各项福利。但是,福利的发放绝非无条件的,它与村民的日常行为密切相联。具体说来,就是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社区倡导的公德和道义具体化为十个方面的内容,赋予每个方面一颗“星”,由此制定出“十星级文明户标准细则”。(注:“十星”是指共产星、责任星、吃亏星、文化星、遵纪星、新风星、技术星、勤俭星、慈孝星、卫生星。)只有在村民的行为不违背每颗“星”所指代的规范要求时,其家庭才能被评力“十星户”,从而享受到村里的全部福利。否则,将视其违背规范要求的情况,抠掉一颗或几颗星,相应取消一项或几项福利。根据规定,九星户不再享受面粉供给,八星户不再享受食用油供给,七星户不再享受液化气供给,六星及以下户不再享受任何供给,限期搬出村民楼。(注:比如,在1999年2月的评比中,九星户最多,占68.7%,十星户次之,占21.6%,六星及以下户没有,被抠掉最多的是“卫生星”和“责任星”,具体原因有“卫生脏乱差”、“长明灯”、“对自己错误认识不到”、“夫妻吵架”、“小孩阳台放鞭炮”等。)这样,把生活福利同日常行为相挂钩,对于村民来说,既可成为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其行为朝着有利于社区整合的方向发展,又可成为一种约束机制,防止其行为偏离社区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要求。
四、基本观点和简要结论
南街村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亮点。尽管人们对其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口号、“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办法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它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尚无着落的情况下,就已建立健全了惠及全体村民的社区保障网络和社区服务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探索。研究这种探索,固然“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要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8](316)但是,如果能把这种探索与其他中部农村发展社区福利的举步维艰相比较,便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来。
第一,以村庄社区为单位的区域性社会福利,对农民生活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9]“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0](118)
第二,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不宜由政府包办,而应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计划有步骤地渐序推行。目前,在我国发展社会福利的财力还不够充分而缺口又较大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而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也不可能筹集到足额资金用于公共福利。所以,惟有扩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中“统”的范围,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给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三,发展农村社会福利,村一级政权组织的建设相当重要,一个公正廉洁、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尤为关键。人民公社时期,低水平福利制度的运作是靠村政组织及干部实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同样需要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村庄权威,其远见卓识能为村民所接受,其意志主张能为村民所执行。
第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应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各种优势,激发社区成员的热情和信念,共同致力于社区进步。中国中部地区,村庄比较集中,规模比较大,历史沿革比较长久,社区文化同质性强,比较容易达成集体共识。在发展社区福利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重视改变社区成员的观念和心理,培养其自治能力和合作精神,建立社区内部的良性互动关系,走内源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