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重庆市璧山区气象局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当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探索几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庆璧山区
引言
重庆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重庆西部。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整体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旱、夏涝、秋凉、冬暖、无霜期长、湿度大、日照少、云雾阴雨多的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1051.0h,年平均温度为18.0℃,极端最高温度为42.2℃,极端最低温度为-3℃。年平均降雨量1064.7mm,年最多降雨量1493.7mm,年最少降雨量724.7mm。年平均风速1.6m/s,年平均蒸发量1026.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雷暴日数32.4d,年平均雾日数39.6d,年平均无霜期338d。璧山区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高温、雷电、霜冻等,这些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业、林业、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影响日趋严重,每年均会因为气象灾害而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各项损失,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1.重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重庆璧山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当地建立起了区政府有管理机构、镇街有气象服务机构、村居委有执行机构的气象工作3级政府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并构建起了“区-镇街-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农民(居民)”5级预警信息发布、传递管理模式。一旦有预警信息发布,从政府部署防御,到部门联动应对,再到社会主动响应这一套防灾减灾机制就会高效运作。璧山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秉承“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理念进行建设。平台以“永川模式”为标准,形成了1个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1个部门分中心、15个镇街和187个村居工作站的覆盖全区镇街村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系统配置的数据库中涵盖气象数据、部门共享资源、服务对象信息等海量资源,其中服务对象信息包括党政事业单位、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学校等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三户一家的气象信息直接服务对象达到了5万余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高度集约整合,借助于平台便能够实现对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大喇叭、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的一键式发布,这大大提升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效益。
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2.1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不够
气象预报属于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期准备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的关键依据。但是,当前重庆璧山区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雷雨、大风、冰雹、局地强降雨及其所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突发性灾害的短时预报能力还尤为薄弱。
2.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相对较低
预警信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重庆璧山区构建了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于当地防灾减灾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有些偏远山村而言,因为受交通、通讯等相关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气象预警体系下,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气象预警系统覆盖面依然存在空白区,导致在灾害到来之前有些村民不能够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进行有效防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广大群众属于气象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目前,大部分农村区域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对于防灾避险知识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璧山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深入建设。
3.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3.1加强气象监测工作,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性
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过程中,不管是气象灾害预测,还是气象灾害预防均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水平来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对于重庆市璧山区气象局来说,应依据璧山区的气象灾害实际,做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并且要充分利用新型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现代化新建的观测仪器设备以及数值预报新技术,强化加气象要素的监测工作。再者,要充分借助于上级预报产品进行订正以及解释应用,并着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监控,做好临近预报订正以及跟踪服务,建立起集约化的精细化预报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以及气象预报的精准性。
3.2不断拓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的覆盖面
气象部门要积极构建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网络,要确保至少有一类方式可以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偏远农村区域。要构建气象部门和乡镇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不断健全手机短信以及电话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构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充分借助于社会公共媒体以及各个部门的信息发布资源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行发布。乡镇要建立通知村居灾害性天气防御负责人员以及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均可以通过对讲机、手机、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村民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此外,对于重大灾害性天气变化趋势要及时增播、插播以及订正相关预警信息。针对气象预警信息薄弱区域要不断强化预警设施建设,确保在出现气象灾害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传递气象预警信息,降低灾害损失。
3.3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气象部门应结合重庆市璧山区实际,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尤其是农村区域,要采取各类手段进行宣传教育,要重点落实好气象灾害防御以及抗灾知识的宣传与培训。第一,要有面向村民的灾害防御科普宣传以及培训计划;第二,要定期印制气象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宣传资料,并及时向乡镇村民广泛发放,不断向村民传递防灾科普知识;第三,要充分借助于气象防灾减灾公益图片、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车、气象灾害警示图片、宣传册、宣传咨询站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电视、手机APP、网络、微信、微博、QQ、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等方式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向农村群众广泛普及灾害防御知识以及自救互救措施,以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及灾害应急水平。
3.4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防灾减灾机制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应该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与相关部门共同支持下,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防灾减灾机制。气象部门应通过和农业、林业、民政、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监测以及信息共享,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发展趋势的提前预警。通过部门间联合制作预警产品,实现部门联合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部门联动机制,尽可能地缩短应对灾害的反应时间、部署时间以及处置时间。通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增强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能力,确保取得防灾减灾实效。
参考文献
[1]骆坚,梁键锋,邓碧娜.梧州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3).
[2]王云,郭信红.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诸暨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114-117.
作者简介:陈睿(1982-),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为农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论文作者:陈睿,杨凤玲,冉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气象论文; 灾害论文; 山区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信息论文; 重庆论文; 信息发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