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与理论调整_产业内贸易论文

我国的外贸现实与理论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外贸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839 (2001)—01—0037—05

一、由我国的外贸现实引出的问题

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324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外贸依存度为34.4%,由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据测算约为2个百分点。20 多年来对外贸易一直充当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成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自豪。然而,如果冷静地考察一下,迄今中国外贸的重要支撑力量仍然是传统比较优势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各类土特产品等。1998年初级产品及制造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低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如何开创新的对外贸易局面,使对外贸易不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而且获得日益增多的贸易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现时国际贸易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本文认为,在不放弃传统比较优势原则,尽可能充分地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前提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经过适当改造可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注:当然这并不绝对,诸如战略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等都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任何理论都不能包办一切,它们分别适合于某一个方面,我们在这里只是强调其适合的重点方面而已。)

二、新理论的调适及其实证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可说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假设前提比传统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第一,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或者是垄断竞争的;第二,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第三,随着边际成本的下降,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上述假设,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规模型如下图。

图中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D弹性较大, 这意味着价格的微小波动都会引致厂商销售额的较大波动。一个垄断厂商为了增加销售量,必须降低其物品的价格,当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时,它就必须降低它对所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收取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下降就减少了它已经卖出的每单位的收益。因此,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价格,即边际收益曲线MR低于需求曲线D。

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垄断厂商在生产中就会面临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线AC是向下倾斜的,由于AC是下降的,则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AC曲线,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E点,表明二者相等,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M],如果产量水平小于Q[,M],则MR〉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该厂商就应扩大产量,如果产量水平大于Q[,M],则MR〈MC,即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厂商就应当减少产量,因此最优产量是Q[,M],与此产量对应的价格为P[,M],价格减去平均总成本(AC)再乘以产量就是厂商的垄断利润,当垄断不能排斥竞争时,即垄断利润的存在能够吸引其他厂商的现实进入时,垄断利润趋向于平均利润,但规模经济特征会成为潜在进入的一个障碍,因为新进入者很难在初始阶段达到合理规模和获取最佳效益。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相反,它可能是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的结果。如果说产业间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及技术)差别的;那么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兴盛完全是由于生产的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国际竞争迫使条件相似的各国厂商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差别产品,而不是生产全部有差别的同类产品,这可以保证使单位成本最低。与此同时,各国可以通过进口其他的差别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在较低价格水平上的多样化需求。只要参加国际贸易,所有国家都可以在相同程度上利用规模经济,贸易小国也可能向贸易大国廉价出口相同的产品。

对我国而言,产业内贸易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理论揭示了隐藏在贸易现实背后的某些东西,对于我们清醒地审视世界贸易格局,选择我们的贸易战略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1)它不象传统贸易理论那样强调贸易的互利性,相反, 承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超额贸易利益,而且这种贸易利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对贸易双方来说,拥有规模经济或规模经济更大的一方得到的好处不仅更大,而且将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贸易利益的差距不仅不会象俄林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趋向于均等化,还会有扩大的趋势。(2)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 减少政府干预的框架,转而倾向于支持政府干预。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强化不仅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政府的扶持。(3 )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人们从追求静态比较利益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要大得多,然而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具备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特征。有些产业如纺织品工业,尽管有产品的差异性,也可能有较大的进出口额,却并无规模经济效益。钢铁工业虽有规模经济效益,但却缺乏差异产品,难以形成局部市场垄断。还有一些产品如农产品,既无产品的差别,又无规模经济效益。只有象汽车、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才二者兼而有之。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和要素比例呈现阶梯性变化特征,大体遵循这样一个演进程序: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正是伴随着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递升而产生和扩展的。因此更高阶段的动态比较利益也应该是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获得。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想在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尽快增强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置换,通过政府扶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不仅继续发挥现时比较优势,而且带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经济,获取动态递增的贸易利益。此外很难设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不仅仅属于发达国家,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较强的适用性。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IIT)方法, 一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公式为:

式中x为出口,m为进口。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00%, 最低为零,没有负数, 当指数为100%时,表明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相同,这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当指数为0 时,表明某一产业的商品没有出口,全部进口;或者全部出口,没有进口,没有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IIT的数值越接近100%,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反之,IIT越接近于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低。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范围一般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前三位数来定。据对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统计显示,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一般就大,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越小;[1] 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的产业一般技术含量较高,制作比较精密复杂;相反,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的多为典型的劳密产品。[2]

按照公认的统计标准,1998年我国SITC前三位数的进出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如表一。

1998年在所统计的68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IIT超过50%的有24种。其中,既具有产品差异性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测绘仪器、有线通讯设备和医疗器械等四种产品达到了90%以上,其进出口贸易趋向于平衡。起重机械、农药、汽车零件、显像管、电动机及发电机、铸造机械、抗菌素药等7种产品,IIT也都超过了50%,属于较高水平。 而我国具有现时比较优的大宗出口产品,如服装、鞋类、玩具等的IIT均低于10%。 以上情况基本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相吻合,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在许多高技术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已经与主要生产此类产品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一定的垄断竞争关系,具备了一定的以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竞争实力,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外贸收益不再单纯以获取静态的比较利益为指向,而是有了向获取动态比较优势转化的重要迹向。另一方面我国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即劳密产品仍然支撑着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内贸易。

表一 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部分货物产业内贸易指数(%)

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 98 豆类

51 各类船 13

电线电缆97 成品油 47 纸张12

纺织品 95 各种燃料

47 合成橡胶11

测绘仪器94 化妆品 46 电冰箱 11

糖 92 工业用油

46 轮胎10

有线通讯设备91 钢材 42 黄胺药 10

啤洒90 计算机41 表类 9

医疗器械90 集成电路 39 天然橡胶 9

纸制品 86 汽车底盘 35 飞机 8

玻璃器皿77 葡萄酒33 苹果 8

起重机械77 汽车 32 鞋类 7

农药73 电视机及散件

32 服装 7

汽车零件72 烟草制品

31 各种电子交换机

6

显像管 71 牛革皮 29 橘柑橙

6

塑料67 摄相机 29 对笨二甲酸

6

原油64 金属切削机床

29 纺织机械 3

电动机及发电机 62 棉花

27 空调器

3

粮谷62 催化剂 24 玩具 3

铸造机械60 肉食

23 电子计数器

2

建筑陶瓷59 自行车类

22 照相机

1

水产品 55 电动工具

20 茶叶 1

抗菌素药55 果计

19 日用瓷

1

油漆52 化肥

13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P436—469页的统计数字进行汇总计算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IIT超过50%的24种产品中,有4种属于既无产品差异性又无规模经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即原油、粮谷、水产品、豆类。有8种属于无规模经济但有产品差异性的低附加值劳密产品, 即:电线电缆、纺织品、糖、啤酒、纸制品、玻璃器皿、塑料、油漆等。部分初级产品和劳密产品出人意料的显示较高水平的内部双向流动,这似乎是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悖论,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也不奇怪,原油、粮谷、水产品、豆类,既有大量出口,又有大量进口,这主要是进行价格和季节调节的结果。上述8种劳密产品的高水平进出口, 则主要基于产品的差异性。经验分析已经证明,产品差异性本身是可以引发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的差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上述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差异产品,经估算大多属于质量较低的纵向差异产品,所获贸易利益非常有限。

此外,表一还显示,许多在发达国家具有很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在我国却处于较低或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计算机只有41%,集成电路39%,汽车32%,机床29%,而飞机则只有8%,电子交换机6%。这表明我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因此今后的产业结构升级及对外贸易的重点应向这些对国计民生最具影响的产业转变。

就总的情况看,到1996年,按SITC两位数分类计算,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达到51.21%,其中初级产品占6.73%,工业制成品44.48%。与此相比, 属于产业间的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到48.79%。[3]因此,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产业间贸易,尽管其中相当比例的产业内贸易还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但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

三、结论和启示

以上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述和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是随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对贸易实践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迄今所有最重要的理论都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但其适用性并不仅仅属于这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同样适用,其原因在于后者既要在相同方向上追赶前者,又要力戒简单重复和避免浪费。先进的理论可以揭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我国的对外贸易现实已发生重要变化,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继续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揭示的新的贸易利益的来源,以获取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作为今后贸易战略的取向。

第三,我国比较优势产品虽然仍占较高进出口比例,但重要性在下降。我国许多初级产品和劳密产品较高的IIT 可看作是一种“虚假”现象。同时我国部分高技术和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一定的垄断竞争优势。

第四,对于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又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应予以重点扶持。但这种扶持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因为这些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是微观层次上的,是企业内部的,任何强加的、拔苗助长式的作法最终都不可能成功。

收稿日期:2000-06-10

标签:;  ;  ;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与理论调整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