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奶业安全网:历史演变、现实特征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网论文,美国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奶业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牛奶生产周期长、固定成本高、资产专用性强,且牛奶具有易腐性和同质性等理化特性以及消费弹性低、生产与消费不同步等经济特性,易扩大奶农收益波动和诱发质量安全问题(程国强等,2001)。为平衡奶农要求改善经济回报和消费者要求稳定健康乳品供应的愿望,美国自1933年颁布第一部农业法案开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管制和扶持奶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其奶业政策进行市场化改革,不断减少政府对奶业的直接干预,尽可能地以市场化方式化解市场化风险。21世纪以来,美国构建起能够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注重补贴效能和强化风险管理的支持政策体系,这有助于保障奶农利益、提升乳品质量和增强奶业竞争力。美国2007年扭转乳品贸易赤字局面,成为世界乳品出口大国。 美国奶业安全网(Dairy Safety Net)没有官方统一的定义,通常为联邦政府实施的旨在保障奶农利益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广义的美国奶业安全网包括销售订单体系、国内支持计划和边境贸易措施三大组成部分(Sumner等,2002;Chouinard,2010)。狭义的美国奶业安全网仅指一系列由国会授权、联邦政府执行的国内支持计划。本文讨论广义奶业安全网,在系统梳理美国奶业安全网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揭示美国奶业安全网的现实特征,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美国奶业安全网的历史演变 美国奶业安全网的建构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此后,美国国会基于国内外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立法,变革支持政策工具和机制设计,形成目前的奶业支持政策框架(见图1)。国内支持计划、销售订单体系和边境贸易措施分别侧重生产、消费和贸易环节来维持乳品总量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以兼顾奶农利益与奶业竞争力。按照不同时期政府对奶业的干预程度和方式,美国奶业安全网的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政府严格管制期、市场化改革期和现代成型期三个阶段。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512c110f30232e8e9371cc6.jpg)
注:混合价格指分类生鲜乳的加权平均价格 图1 美国奶业安全网框架 (一)政府严格管制期(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1.销售订单体系形成生鲜乳的价格。生鲜乳分级管理制度是实施销售订单体系的前提。美国生鲜乳分A和B两个等级,其中A级生鲜乳质量标准高,可用于加工任意乳品;B级生鲜乳的质量标准低于A级,用于加工除液态奶之外的乳品。为解决大萧条时期生鲜乳低价以及奶农与乳企利益分配不合理问题,《1937年农产品销售协议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销售订单体系(Milk Marketing Orders,简称MMOs)。这是一项由奶农投票决定是否实施,旨在形成特定区域内高品质A级生鲜乳价格的准行政化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特征是分类定价和收益共享(Cox等,2001)。 具体而言,销售订单体系按照生鲜乳的加工用途和分类定价公式形成最低分类价格(Class Price)。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奶酪、奶油和奶粉等乳品的全国市场尚未形成,销售订单体系并无统一的定价公式。自1960年起,美国将B级生鲜乳的典型价格(M-W价格)作为销售订单体系管制下A级生鲜乳的基础价格。M-W价格是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①B级生鲜乳的销售均价,不受政府干预,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并由美国农业统计局(NASS)以月为周期收集和发布。M-W价格加上价差(Differentials)形成各分类价格,具体加价幅度由每个销售订单体系决定。 通常,加工饮用液态奶的生鲜乳(Ⅰ类乳)价格最高,其次是酸奶和冰激凌等软质乳品用奶(Ⅱ类乳),再次是奶油和奶酪等硬质乳品用奶(Ⅲ类乳),生产脱脂奶粉所用的生鲜乳(Ⅳ类乳)价格最低。为避免奶农在高回报的液态奶市场上激烈竞争,销售订单体系配套实施了收益共享(Revenue Pooling)制度。在收集各乳企最低分类价格和分类使用量数据后,销售订单体系向奶农支付加权平均价格(即混合价格),实现特定区域内奶农的收益共享。同时,为维持不同销售订单体系的价格差异,法规禁止奶农跨区销售生鲜乳。 2.国内支持计划保障生鲜乳的最低价。美国对奶业的国内支持政策可追溯到1933年和1935年的农业调整法案,并在1949年农业法案(开始实施价格支持计划DPSP)获得永久性授权。价格支持计划的政策目标是防范生鲜乳价格的大幅波动,确保奶农获得合理价格以稳定生产。法案规定生鲜乳的农场支持价格在平价②的75%~90%,授权农业部长在此区间范围内决定具体的支持价格,即最低收购价(Floor Price)。当生鲜乳的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农业部下属的商品信贷公司(CCC)收储符合要求的乳品,主要是一些易储存的奶油、奶酪、脱脂奶粉等,间接保证了生鲜乳价格维持在一定价格水平之上。 1977年以前,政府每年设定一次最低收购价,适用于整个销售年度。《1977年粮食与农业法案》允许在年中调整最低收购价,并在计算最低收购价时考虑了饲料和燃料等成本上涨因素,因而在这段快速通货膨胀期显著提高了生鲜乳的支持价格。结果,以生产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支持计划引发乳品的供给过剩(LaFrance等,1985)。 3.边境贸易措施以严格限制进口为主。边境贸易措施包括限制大多数乳品进口的进口壁垒和鼓励少量乳品出口的出口补贴两部分。边境贸易措施的目标是维持国内奶业市场供求平衡与价格基本稳定。其中,绝对进口配额源于《1933年农业调整法》,指进口乳品占其国内同类乳品(包括液态奶、冷冻乳品和冰淇淋酸奶等软质乳品)产量的比重不得超过2.5%。进口壁垒阻止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低价乳品以及欧盟高补贴乳品大量涌入美国,使美国奶业市场免受国外冲击。此外,美国还对乳品出口提供直接的价格补贴,以缓解国内乳品过剩局面。 (二)市场化改革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1.销售订单体系的市场化改革。1950年以来,B级生鲜乳的产量不断减少,占全部生鲜乳的比重从39.1%降至1980年的不足10%。M-W价格作为B级生鲜乳的典型价格,是否适宜担当销售订单体系下A级生鲜乳的基价遭受质疑。1995年6月,销售订单体系引入主成分价格公式(BFP)。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定价公式,依旧反映明尼苏达和威斯康星两个州B级生鲜乳的价格,但引入一个调整机制(考虑A级生鲜乳的销售价格),并基于乳脂指标校对乳价。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b0af7ea6780bd303b555867.jpg)
《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对销售订单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两大调整:一是减少销售订单体系数目,扩大其覆盖区域。将美国42个销售订单体系缩减至11个(目前为10个,西部销售订单体系在2005年投票退出),在更大区域内实现价格统一和收益共享;二是改革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由基于B级生鲜乳的乳脂定价改为基于乳品的多种乳成分定价(MCP)。基于四种主要乳品(奶酪、奶油、脱脂奶粉和乳清粉)的全国市场价格,MCP综合考虑生鲜乳产出率和乳品加工成本③两个因子,按照标准生鲜乳的乳成分指标,通过乳成分价格这个中介,转化为分类生鲜乳的价格(见表2)。 2.国内支持计划的市场化改革。《1981年农业与食品法案》放弃按照平价方式计价的方法,改为将生鲜乳的名义支持价直接设定在288.8美元/吨。由于持续出现乳品过剩,1980年以来的农业法案逐步降低价格支持水平。《1983年乳品与烟草调整法案》下调最低收购价至277.8美元/吨,并允许政府在乳品储备仍居高不下时进一步削减支持价格。《1985年食品安全法》再次下调生鲜乳支持价为255.7美元/吨。1990年以来,生鲜乳支持价远低于市场价,对市场的影响有限。1996年出台的《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甚至提出要彻底废除该计划,此后价格支持计划进入沉寂状态,只是起到心理保障作用。 3.边境贸易措施的市场化改革。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要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美国开始对其扭曲乳品贸易的边境贸易措施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并削减出口补贴。作为乌拉圭贸易协议的一部分,美国用关税配额(TRQs)替代绝对进口配额,并将进口产品占国内产量的比重从2.5%提高到5%。虽然准入数量有所增加,配额外的二次关税非常高,如此关税设置只是扩大了高附加值乳品的进口。因此,TRQs起到的补贴效果与其所替代的基本一致。受TRQs约束的产品有液态奶、奶油、奶油、奶粉等乳品。此外,美国的乳品出口补贴不断下调,到2000年仅为0.77亿美元。 (三)现代奶业安全网成型期(21世纪初以来) 1.销售订单体系。进一步完善生鲜乳的价格形成机制,将乳品的市场价值以科学、合理和公平的方式传导回生鲜乳的价格。生鲜乳价格形成有三大关键步骤:第一,乳企按法定程序上报生鲜乳的使用情况和乳品销售状况。乳企每月向所在订单区域的市场监管员汇报生鲜乳使用到各类乳品上的数量,每周向农业统计局(NASS)汇报各类乳品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NASS汇总全国企业上报的乳品数据,计算出加权平均价格并予以公布;第二,农业市场服务局计算和发布各类生鲜乳价格。农业市场服务局(AMS)将NASS公布的数据带入各组公式中(见表2),得到各种乳成分和各类生鲜乳的价格,以月为周期发布;第三,各区市场监管员计算本区域生鲜乳的混合价格和每位奶农的最终价格。各区域的市场管理员根据本区域生鲜乳的使用情况计算出生鲜乳的混合价格,作为本区域奶农所能得到的最低价格。在混合价格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加减项目,主要是质量奖励和销售费用,得到每位奶农销售生鲜乳的最终价格(黄敏,2008)。 2.国内支持计划。《2002年农场安全和农业投资法》引入一项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牛奶收入损失补偿计划(MILC)。当生鲜乳的市场价格低于农业法案规定的目标价格(373.5美元/吨)时,联邦政府对参加此计划的奶农提供差价补贴,保证其基本收益。MILC不直接干预市场价格,能够有效平抑牛奶生产的周期性波动、降低奶农收入波动,它的实施标志着美国奶业国内支持计划迈入一个新阶段(袁祥州,2015)。2007年以来,美国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拉动了奶牛养殖的饲料成本大幅提高。单纯对牛奶进行差价补贴已无法有效管理奶农的全部风险,奶农面临成本与价格的双重压力(Price-cost Squeeze)。美国开始考虑保障奶牛养殖的经营利润(IOFC,指牛奶收入与饲料成本之差),并于2008年试点推行一项政策性保险计划——牛奶利润保障保险(LGM-D)。 《2014年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对奶业国内支持计划做出重大调整,取消乳品收入损失补偿和价格支持两大支柱计划,新增乳品利润保障计划(MPP)和乳品捐赠计划(DPDP)。其中,MPP是一项采用保险机理的补贴政策(与LGM-D类似),由农场服务局(FSA)负责实施。当全美牛奶均价与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某目标利润水平(即奶农选定保障利润,在88~176美元/吨,折合0.28~0.56元/斤)时,赔偿触发(见图2)。当连续两月全美牛奶均价与平均饲料成本之差低于最低保障利润(88美元/吨)时,美国农业部会实施乳品捐赠计划,按市场价格购买乳品,并捐赠给非营利性营养援助机构,以支援低收入群体。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1b11b77a369cb56afe0119a.jpg)
资料来源:基于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月度)和牛奶经营利润公式(见表2注释)整理 图2 美国牛奶生产实际利润与保障利润 3.边境贸易措施。为扩大乳品出口,美国一方面取消了实施十几年的扭曲贸易关系、耗资巨大的乳品出口补贴计划——乳品出口激励计划(DEIP),强化海外推广支出,为乳品贸易商提供更好的市场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多边与双边自贸区建设。到2014年底,美国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包括12个双边协定和2个多边协定④,目前正在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定的谈判。 二、美国奶业安全网的现实特征 (一)以保障奶农收入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健康乳品的稳定供应为根本目标 牛奶具有易腐性和同质性等理化特性,以及奶业固定成本高和资产专用性强、牛奶消费弹性低、生产与消费不同步等经济特性,易造成交易秩序混乱和诱发质量安全问题。乳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奶农是乳品供应链的起点,也是决定乳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美国历来重视乳品质量管理,构建了以保障奶农收入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健康乳品的稳定供应为根本目标的奶业安全网。以保障奶农收入为出发点,奶业安全网对优质生鲜乳制定较高的价格,通过经济激励来优化奶业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其奶业竞争力和促进健康乳品的稳定供应(Balagtas等,2007)。美国生鲜乳的质量大幅提升,高品质A级生鲜乳所占比重从1950年的不足60%提高到2014年的98.4%。 (二)对生鲜乳实行分类定价,实现收益共享 销售订单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分类定价和收益共享。分类定价实际上是一种歧视定价,通过对生产液态奶的生鲜乳制定较高的价格,实现对奶农的交叉补贴⑤。分类定价的初衷是利用消费者对液态奶的需求弹性低于其他乳品的特征,通过提高液态奶的销售价格使奶农获得更高收入。此后,销售订单体系演变为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一种举措。由于易腐的特性和高昂的运输成本,液态奶在国家层面上面临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小,因而被设定较高的价格。其他乳品,特别是保质期较长的奶粉,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大,因而被设定较低的价格。分类定价的实施,确保了美国在奶农利益与奶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 为避免奶农在高回报的液态奶市场上激烈竞争,同时也为确保奶农获得有利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销售订单体系配套实施收益共享制度。通过将乳品的市场价值以公平透明的方式传导回生鲜乳,确保奶农获得生鲜乳的最低销售价格。美国有5万个奶场,基本上实行家庭经营和管理。分散奶农在奶业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议价能力,经常面临乳企的压级压价,甚至拖欠货款。通过构建销售订单体系,实行分类定价和收益共享,奶业产业链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奶农与乳企之间从买方垄断关系向卖方垄断关系转变,促使奶农与乳企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奶业安全网完成由价格支持向利润保障的转型 长期以来,价格支持计划对于保障奶农利益,稳定牛奶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价格支持计划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阻碍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一度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较高的支持价格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二是过多的政府收购加重了财政负担;三是虚高的乳品价格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四是抬高的乳品价格降低了美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不断下调牛奶的支持价格。本世纪初美国实施了牛奶收入损失补偿计划,标志着国内支持计划迈入收入补贴阶段。2007年以来,奶牛养殖的饲料成本(饲料成本是奶牛养殖总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2012年占比为58%)大幅提高,但同期生鲜乳的价格并未相应上涨,压缩了奶牛养殖的利润空间。美国于2008年推出了保障经营利润的支持计划——牛奶利润保障保险,完成了从支持牛奶价格向保障经营利润的转型。 (四)奶业安全网实现从限制进口向鼓励出口的转变 1986年以前,美国乳业边境贸易措施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限制乳品进口。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美国面临开放市场的压力,开始其边境贸易措施实行市场化改革,实现从限制进口向鼓励出口的转变。除了调整进口配额政策和取消出口补贴外,美国还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并将其作为提高奶农收入的重要途径。2000-2014年,美国乳品进口额稳步增加,从16.9亿美元增至34.1亿美元,年均增长5.1%;同期,乳品出口从9.8亿美元增至71.1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5.2%。自2007年首次实现乳品贸易顺差以来,美国乳品创汇额不断增加,到2014年达37亿美元。 (五)奶业安全网重视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 美国国会每五年会通过一项综合性的农业法案(Farm Bill),该法案会对变更和调整未来几年奶业安全网的政策措施。国会之所以不断推出新的农业法案,其根本目的在于使美国奶业安全网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使政策之间能够有机组合,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美国销售订单体系、价格支持、利润保障以及边境贸易措施等政策经过长期的调整,分别侧重从流通、生产和贸易三个环节来保障奶业安全。它们之间功能互补、衔接配套,共同构成注重补贴效率和强化风险管理的奶业安全网。例如,美国边境贸易措施调节国内各类乳品市场供求动态平衡,为国内生鲜乳和乳品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销售订单体系通过分类定价,为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的乳品提供低廉的生鲜乳,确保边境贸易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协调销售订单体系和边境贸易措施,一方面确保奶农销售生鲜乳的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加合理回报,另一方面避免美国奶业遭受国外产品的影响和冲击。 三、美国奶业安全网的发展趋势 从美国奶业安全网的调整方向看,未来美国将继续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减少对牛奶生产和乳品市场的直接干预,尽可能地以市场化的方式化解市场化的风险,使安全网能发挥最大的政策效能和最优的市场作用,这是美国奶业安全网演变的主旋律。 (一)销售订单体系和边境贸易措施在奶业安全网中的作用将继续弱化 长期以来,边境贸易措施将国内外乳品市场分割开来,为政府通过国内支持计划和销售订单体系制定较高的生鲜乳价格提供可能,对奶业的补贴效应最大,是美国奶业安全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Sumner等,2002)。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奶业边境贸易措施开始从限制进口转向促进出口,提高了国内乳品市场的开放程度,缩小了国内外乳品价差。美国乳品进出口贸易稳步增加,从1994年的17.5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5.2亿美元,年均增长9.4%。随着国内外乳品市场紧密联动,今后边境贸易措施在形成和稳定国内生鲜乳价格中所起的作用将继续弱化,已不再是奶业安全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销售订单体系形成生鲜乳价格,一直是美国奶业安全网的基石。但销售订单体系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理念、技术和市场条件建构,当初支撑它存在的一些条件已经改变,亟需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一是生鲜乳理化特性增加的销售难度。包括,(1)生鲜乳易腐,需要快速推向市场;(2)生鲜乳同质,即多数生鲜乳在质量和成分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容易定价;(3)奶牛场每天两次收获生鲜乳,需要频繁交易;(4)生鲜乳体量大,运输成本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升级,特别是冷藏运输和检测技术,因生鲜乳理化特性造成的销售难度大大降低。二是生鲜乳用途和需求差异。生鲜乳的用途取决于各类乳品的需求。过去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液态奶的需求弹性低于奶酪、奶油等乳品,通过对加工液态奶的生鲜乳制定较高价格可提高奶农收入。但现在,消费者对奶酪的消费增加,而对液态奶的需求被替代。三是奶业市场力量的对比。过去个体奶农在销售生鲜乳时缺乏话语权,时常面临压级压价和拖欠货款现象。现在85%以上的奶农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处理和销售生鲜乳,通过集体谈判改变了生鲜乳市场的力量对比。四是封闭与开放的市场环境。现在海外市场是美国乳品的重要出路,2013年美国出口乳品占牛奶总产量的15.5%(以乳固体计算)。伴随乳品出口的快速增加,美国乳品市场受海外市场的影响也在增大。五是对奶农的同情心理。过去奶农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公众出于同情因素往往会赞成政府扶持奶农的计划。现在美国奶农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收入水平在提高,历史上对奶民的同情逐步让位于对政府补贴合理性的质疑。上述5个条件的改变,引发对销售订单体系存在意义的争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销售订单体系在美国奶业安全网中的地位也将继续弱化。 (二)运用保险工具保障奶农经营利润的国内支持计划将成为美国奶业安全网的核心 21世纪以来美国养殖奶牛的市场风险不断扩大,凸显经营利润保障的重要性。如表3所示,美国奶业一方面要承受牛奶价格波动扩大的风险。牛奶价格变异系数从1980-1999年的8.6%增至2000-2014年的22.9%,呈现波动幅度扩大趋势;另一方面要承受饲料成本波动上涨的风险。2000-2014年,每生产1吨牛奶所需的饲料成本从97.8美元增至235美元,增长140.4%,其中玉米、豆粕和干苜蓿的价格分别上涨120.9%、136.5%和174%,涨幅明显。此外,美国奶牛饲料成本的变异系数从1980-1999年的16%增至2000-2014年的39.9%,呈波动增加。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0906793acb46b5f561910b8.jpg)
美国政府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推出牛奶利润保障保险计划(LGM-D)与乳品利润保障计划(MPP),以保障奶牛养殖的经营利润。二者均采用保险机理,均需要奶农交纳保费,均在满足赔付条件的前提下补贴奶农。未来利润保障保险将成为美国奶业安全网的核心,这是因为:(1)利润保障保险是市场化的支持政策,不易引发贸易纠纷。MPP属于WTO《农业协定》中针对特定产品的“黄箱政策”措施,会对乳品贸易产生较大扭曲(Glauber等,2014),它的实施易引发新西兰等乳品出口国的不满和申诉,也不利于美国在TPP等贸易谈判中推进更大程度市场准入。而利润保障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损失补偿机制,其保费补贴属于非特定产品补贴,对贸易的扭曲作用较小,因而不需要做出削减承诺,不易引发贸易纠纷。(2)利润保障保险具备充当奶业安全网核心的条件。1980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联邦农业保险,并确立起“私营+政府扶持”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此后,伴随联邦政府保险补贴的不断增加,联邦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到2013年,联邦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区的150多种农作物和牛肉、牛奶、猪肉、鸡蛋等大宗畜产品。《2014年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更是将农业保险视作未来美国农业安全网的核心(袁祥州等,2015)。随着农业保险的日臻完善,利润保障保险具备充当奶业安全网核心的条件。(3)利润保障保险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与其他扶持计划不同,利润保障保险基于奶牛养殖中的市场风险,运用保险工具,通过公平的精算保费调控奶农的风险行为。且利润保障保险对期货、期权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的挤出效应相对较小,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场的风险管理需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虽实施了良种补贴、挤奶机械补贴和奶牛保险等奶业扶持政策,但从政府到学界尚未提出奶业安全网的概念。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旦乳品供应相对过剩,奶农将裸露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球风险体系之中,易出现“杀牛倒奶”风波,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 美国奶业安全网兼顾奶农利益与奶业竞争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重视支持政策间的协调配套。奶业支持政策应涉及生产、消费和贸易三个环节,且协调配套、功能互补,才能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以促进乳品供需平衡与价格基本稳定。第二,确立奶农在奶业利益分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要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联合奶农组建牛奶销售订单体系,实现生鲜乳市场从买方垄断向卖方垄断的转变,将乳企利益限制在竞争水平的同时提高奶农收益。第三,实施分类定价,实现收益共享。科学定义各类液态奶,加强对复原乳的管理,并大力推广巴氏杀菌奶。充分利用液态奶在空间上的自然垄断属性,实施分类定价制度,提高液态奶价格以保障奶农利益,降低乳品价格以应对进口乳品竞争,从而实现交叉补贴和收益共享。第四,创新补贴方式,探索牛奶利润保障工具。依据饲料成本、产量、价格、经营利润等指标,试行保险等符合WTO规则的创新补贴工具,满足奶农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实现从价格支持向利润保障的转型。 ①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是美国B级生鲜乳的主产区。 ②平价是由农户购买商品和服务、利息、税收和工资等指数决定,以1910-1914年为基期,用于保证农产品今后某个时期与基期有相等的购买力。 ③加工成本采用行业平均效率水平企业的成本,产出率指将单位牛奶可加工成黄油、奶酪或脱脂奶粉的数量。 ④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家和地区有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巴林、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多边协定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中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美国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 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水平与其垄断能力成正比,垄断性越强,定价也就越高。对于同时在多个细分市场上经营的企业而言,在垄断性较强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以获得最大利益,在垄断性弱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以低于竞争,这构成交叉价格补贴。
标签:牛奶论文; 生鲜食品论文; 边境贸易论文;
美国乳品安全网的历史沿革、现实特征及发展趋势_牛奶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