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素养论文,核心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提及。“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因而将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然而,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具体到语文学科,有哪些核心素养?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有何异同?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系列问题已然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祈望方家教正。 一、语文教育迎来新机遇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具体说来,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管、办、评分类为抓手。显然,语文教育改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时代背景 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中国崛起。由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语文教育无疑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社会背景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云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使得智能创造的价值更加突显,海量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阅读写作的宝贵素材,也提供了快速度、大容量、多品种的读写用具,使人们的读写方式发生诸多变化,自然也对人们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关键性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3.学科发展背景 语文是母语学科,语文教育不仅教语言文字与逻辑,还传递价值观与信仰,关乎每个学生的认知与审美、人格与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语文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对语文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将语文教育置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重新加以审视,以中国国情为基点,借鉴各国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以史为鉴,开展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语文是基础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读写能力。语文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提高全体国民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人们呼唤、期盼着更高水平的语文教育,包括更先进的语文课程设计,更理想的语文教材,更高水准的语文教师,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科学合理的语文考试,期待着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语文素养。这一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守正创新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的主旋律。 4.语文的使命 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语文的使命,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认识。 (1)语文与个人。对个人来说,语文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修养、气质、精气神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学识、思维、思想,更要靠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学审美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语文与社会。对社会来说,语文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往,交流沟通,是个人参与社会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与别人的沟通合作,还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都需要较强的表达交流能力。 (3)语文与国家。对国家来说,语文关乎国家安全与国家尊严,也往往代表着国家形象。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是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语文固然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学科,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但语文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精神之源,是实现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1]。放眼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保障新一代公民学习母语的权利,通过内涵丰富、资源深广的母语资源,使其在母语中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的精华,逐渐成长为具有世界胸襟、全球视野的本土文化传人。 二、何为语文核心素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指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素养应是学科素养的主干部分。从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把“学科教学”变为“学科教育”,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二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社会交往,以及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三是自我发展素养,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可见,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素养”所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综合性、整合性、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2] 确定语文核心素养,必须依据当今时代和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遵循语文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构建不同学段学生发展中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语言符号与表达、人文与审美等,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依笔者看来,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应当指出,核心素养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教育阶段,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某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语文核心素养也应根据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确定不同的内容,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生年龄越小,越应该去学科化,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该逐渐细化。如北京清华附小提出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是: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和学会改变。[3]到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4] 三、如何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将学生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语文基础。[5]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 识字写字教学,应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自由书写汉字的能力;阅读教学,应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披文入情,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人文与审美素养;写作教学应引导观察,激励发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独特感受,表达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写个性化作文、想象作文,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强化读写,聚焦语用。鼓励多读书,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读书习惯,扩大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层次性,同时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是国人审美情趣的凝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正工整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_核心素养论文
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