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霞(湖北省大悟县妇幼保健院 4328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治疗42 例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 年6 月-2015年4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2 例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将42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 例和对照组21 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对比和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以及子宫切除率等。结果:在经过及时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中均没有死亡的病例。观察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30.4±12.3)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6.5±3.2)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2.6±1.6)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1 例,子宫切除率为4.76%。对照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58.2±24.9)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20.1±5.8)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5.2±1.9)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3 例,子宫切除率为14.29%。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手术治疗时间、术中止血平均时间、卵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子宫切除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产后大出血问题,止血较为迅速,同时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少,子宫切除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产后大出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120-02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状之一,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传统的临床治疗方式主要存在手术时间较长,止血时间较长以及子宫切除率较低等方面的特点,对于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产后大出血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子宫动脉栓塞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产后大出血现象,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6 月-2015 年4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2 例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进行临床治疗的实践研究,希望能够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以下为本次临床治疗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 年6 月-2015 年4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2 例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将42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 例和对照组21 例。在观察组的21例患者中,初产妇为18 例,经产妇为3 例;阴道分娩14 例,剖宫产7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39 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2 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8±4.5)岁。在21 例患者中,12 例宫缩乏力,5例胎盘前置,3 例胎盘粘连,1 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出血量在1555ml—3890ml 之间,平均出血量为(2761±615)ml。在对照组的21 例患者中,初产妇为17 例,经产妇为4 例;阴道分娩15 例,剖宫产6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39 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 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3±4.8)岁。在21 例患者中,11 例宫缩乏力,7 例胎盘前置,2 例胎盘粘连,1 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出血量在1560ml—3885ml 之间,平均出血量为(2762±613)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如下所述:
1.2.1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的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首先为患者进行及时的输血、补液以及右股动脉穿刺等常规的治疗,预防患者出现休克。
借助数字血管造影方法将造影剂置入患者的腹主动脉当中,并给予患者骼内动脉造影,明确理解患者的子宫动脉以及其他分支的具体情况[1]。将6.5 Fcobra 导管插入到患者的骼内动脉当中,然后插入微导管在患者的子宫动脉当中,慢慢的注入栓塞剂(栓塞剂的主要成分为2mm×2mm×1mm 的明胶海绵颗粒)以及40—60 粒鱼肝油酸钠,然后借助数字血管造影方式来明确患者的栓塞情况,抽回动脉导管,和患者的腹主动脉保持平衡的状态[2]。借助成袢技术对患者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右腹股沟穿刺的位置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处理。
1.2.2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是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或者是骼内结扎的方式进行治疗,借助纱布填满患者的宫腔部位,从而产生止血的效果,并采用B—Lynch 缝合或者是进行子宫切除[3]。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以及子宫切除率等等。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采用 SPSS 20.0 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量资料采用t 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进行检验,P<0.05 则代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在经过及时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中均没有死亡的病例。观察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30.4±12.3)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6.5±3.2)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2.6±1.6)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1 例,子宫切除率为4.76%。对照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58.2±24.9)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20.1±5.8)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5.2±1.9)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3 例,子宫切除率为14.29%(详见表1)。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手术治疗时间、术中止血平均时间、卵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子宫切除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之后24 小时以内出血量大于500ml 即被认定为产后出血,在患者产后24 小时如果持续出血或者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000ml 则会引发失血休克,即为产后大出血[4]。产后大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状之一,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将会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5]。
在传统的产后大出血治疗过程当中,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止血和治疗,即为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或者是骼内结扎的方式进行治疗,借助纱布填满患者的宫腔部位,从而产生止血的效果,并采用B—Lynch 缝合,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进行子宫切除[6]。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出血情况,手术时间较短,患者的止血时间较快,子宫切除率较低,且患者在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产后大出血临床治疗方式[7-8]。
在本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42 例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在经过及时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中均没有死亡的病例。观察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30.4±12.3)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6.5±3.2)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2.6±1.6)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1 例,子宫切除率为4.76%。对照组的21 例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间为(58.2±24.9)分钟,术中止血平均时间为(20.1±5.8)分钟,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为(5.2±1.9)个月,子宫切除患者为3 例,子宫切除率为14.29%。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手术治疗时间、术中止血平均时间、卵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子宫切除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产后大出血问题,止血较为迅速,同时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少,子宫切除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 张茗,李银姬,董笑娜,金振杰.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16 例产后大出血的疗效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3):262-263.[2] 雷彦明,拉孜,方印,周小红.西藏地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价值[J].西藏医药杂志,2013,34(2):53-56.[3] 孙高高,郭永斌,孙静淳.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保留子宫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118-1119.[4] 郭瑛泉,苟凯红.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8(12):72.[5] 刘冬梅.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43-44.[6] 赵本胜,张国兵,汪名权,张德志,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胎盘植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261-1264.[7] 王成德,王爱,张凯凯.血管介入栓塞术在妇科良性富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生命质量评价[J].当代医学,2011,30(17):46-48.[8] 杨云,支翠芳,王文华,吴秀贞,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大出血20 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779-781.
论文作者:刘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患者论文; 子宫论文; 栓塞论文; 动脉论文; 产后论文; 时间为论文; 平均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