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展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概况论文,进展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8月19日事件以后,前苏联分裂成为波罗的海沿岸3 国和独联体12个国家,被国际上称为转轨经济国家。前苏联解体后,由于独联体各主权国家一味强调主权,致力于单独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多年间形成的各种联系遭到破坏,各国普遍出现了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经济衰退的危机形势。残酷的现实使各国当权者认识到,没有稳定的经济,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也难以维持真正的独立。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独联体其它国家,人们对重新走上一体化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谈到一体化的问题时,曾这样说到:“任何一个国家只靠自己都不会过得特别好。现在生活本身告诉我们,加强我们之间的多方面联系会带来切实的好处。这种联系比西方或者东方许诺进行援助要可靠得多”。因此,形成了向自愿一体化迈进的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1.经济上的互补性
独联体各国自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因为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了达75个年头,它们的经济原来处于复杂的生产—分配网络一体化状态,相互之间依赖性很强。前苏联的解体切断了它们之间固有的经济联系,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生产大幅度下降。俄罗斯自独立至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0%以上,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0%,轻工业下降70%,食品产量减少了30—40%。1992—1994三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幅度分别了19%、12%和15%,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此外,各国之间原有的供求关系终断, 也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例如乌克兰得不到俄罗斯木材、石油和天然气的充足供应,其煤炭产量急剧下降;而70%以上煤炭要依靠乌克兰提供的白俄罗斯,由于煤炭供应严重不足,仅1993年机械产品的产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5%。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俄罗斯来说,一些产品的原料和产品也需从独联体其它国家进口,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机械制造、化工和轻工产品等。而中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铀、金、银、铜、铅、铬和丰产的棉花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俄罗斯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有关资料表明,独联体国家间每减少1%的供货,就会使各国减少4—10%的国民生产总值。而独联体国家1992年生产下降的1/2 和国民收入减少的1/3,也是由于割断了传统的经济联系造成的。 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彻底切断原来的经济联系,即使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俄罗斯,其生活、生产水平将下降1/3。正是基于这一点, 各成员国深切地感到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必要性。因此,独联体各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就成为正常和自然的抉择。
2.政治上的相对稳定性
在政治领域,独联体国家的政局已从初期的混乱趋于相对稳定。白俄罗斯议会与总统的对抗已告休止;乌克兰议会也在1995年6 月同意与总统签订宪法条约,解决了延续半年之久的权力斗争;格鲁吉亚由于谢瓦尔德纳泽在1995年11月的大选中,以75%的绝对多数票当选总统,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稳定;阿塞拜疆自阿列耶夫执政后,政府与议会的合作进入了稳定时期,国内局势趋于缓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通过公决,把总统的任期分别延长到2000年和2002年,政局可望出现安定;而俄罗斯新议会中无论哪派占上风,都不会使政局出现“8·19”或1993年10月事件那样的激烈动荡。总地来说,独联体各国的政坛经过几年的磨炼已趋向成熟,广大人民也是人心思定,政局趋于平缓,这对独联体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加强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独联体国家范围而言,大部分国家有限的国防实力很难保证本国的安全,前苏联漫长的边境线让势单力薄的各国自己守卫实属力不从心。那么对俄罗斯来说,“独联体作为俄罗斯的‘近外国’,与其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特别是在北约军事力量试图直逼俄罗斯边界的情况下,保住独联体,使其不被西方染指,对其安全利益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考虑,也需要将军事触角伸向独联体。
俄、白、哈3国都是核国家,又具有特殊的相互关系, 独联体缓慢的一体化进程不能满足其需要。白俄罗斯是俄罗斯遏制北约东扩的西部屏障,也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主要“交通走廊”。而俄是白恢复经济、保卫边界安全的主要依靠。哈是俄南部的前沿阵地,是俄保持在中亚势力的根据地,俄罗斯力图保持在独联体地区的“特殊利益”和“特殊责任”,而一体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此外,独联体境内的热点或基本消除,或明显降温。延续长达6 年之久的纳卡战争已实现停火;由于俄罗斯明确表示支持谢瓦尔德纳泽的中央政府,阿布哈兹同格鲁吉亚政局的冲突已渐趋平息;随着第14集团军建制的撤消和俄军逐步撤出摩尔多瓦,局势趋于平缓;俄乌之间关于黑海舰队的争端,也由于两国的相互妥协而渐获平息。塔吉克斯坦与反对派达成的停火协议,基本上得到了恪守;而俄罗斯也在总体上控制了车臣的局面,车臣危机已大体消除。这些都是独联体国家走向军事联合的有利因素。
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走向
1.准备阶段
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准备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1993年9 月标志独联体发展新阶段的经济联盟条约在莫斯科正式签订,条约把在市场基础上建立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作为未来的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使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正常化,恢复遭到破坏的联系,以克服危机,保持稳定。这项签约,除乌克兰和土库曼斯坦以联系国的身份参加外,其它独联体成员国全部加入了条约。进入1994年以后,独联体经济联盟进一步得到发展,4月, 独联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决定建立协调咨询委员会常务机构,即经济联盟委员会,其责任是保证经济联盟条约的有效活动。此次会议还签署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其它成员国逐步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规定在独联体各国的相互贸易中逐步取消关税和其它非关税限制,逐步向关税同盟过渡。当时俄罗斯为了表达对经济一体化的诚意,决定在1994年为在能源方面严重依赖于自己的其它独联体国家购买能源提供4千亿卢布的补贴。
1994年10月,独联体国家第16次首脑会议成立了独联体第一个超国家机构—跨国经济委员会,以此为标志,表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已进入了实质阶段。跨国经济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独联体的各项计划和协定增加实际内容,它的义务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从日常解决具体有困难的问题,如运输状况、提供能源、执行协定等,到进一步加深一体化的战略问题。根据跨国经济委员会的要求,各国签署了《独联体一体化发展基本方针备忘录》和建立支付同盟及关税同盟的协议,并一致通过了建立跨国货币委员会决定。
到1995年底,一体化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充实了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统一的法规和协调科技发展方面进展迅速,这充分表明从法律上保证形成经济联盟框架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已宣告结束。1995年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在独联体内部已建立起支付同盟、关税同盟、跨国经济委员会。虽然并非所有的成员国都已加入这些机构,但从形式上说,俄罗斯总统批准的对独联体国家战略发展中提到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已经初具轮廓,这些目标是:建立海关和关税同盟、统一的科技空间和共同的资本市场。
1996年元月中旬独联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近30项加强合作的协议,特别是1996年3月29日俄白哈吉一体化协议的签署, 标志独联体一体化新时期的到来及俄罗斯与中亚相互关系中合作势头的加强。几十次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会晤时签署的数百个文件,其中大部分属于经济问题,它成了各成员国,包括俄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的突破口。
2.建立多层次的联盟机构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从准备阶段进入实质阶段以后,其具体操作主要表现为独联体内部的双边与多边形式的区域一体化,这主要是受到有关国家经济上务实态度的推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俄、白、哈三国成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并率先实行了双边和多边经济一体化,1995年1月份,俄、 哈两国首先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的17项文件,决定取消边境海关检查,解决了俄哈两族居民的国籍问题;随后,俄、哈、白三国又单独与莫斯科签订了关税同盟协议;5 月份,俄、白两国总统又在明斯克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取消两国海关,实行统一关税,从而向建立关税同盟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使经济一体化由空谈走向了实际。这些情况说明,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俄、白、哈三国已经走在了其它国家的前面,有关专家甚至认为,俄、白、哈实际已经形成了战略同盟。
在此基础之上,1996年3月末,俄、白、 哈和吉签署了加深经济和人文方面一体化条约,拟结成独联体中的“一体化国家共同体”,4 国还商定成立国家间一体化和议会间3个委员会。俄、白、哈、吉4国加深一体化协议和俄、白的结盟,打破了独联体几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也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步骤之一。这一举措不仅创建了一体化的新形式,而且将有助于恢复和加强缔约国的经济联系和发展。
独联体双边与多边形式的区域一体化,除俄、白、哈、吉4 国“一体化国家共同体”发展较快以外,另一个热点是中亚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独联体首脑阿拉木图会议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自1994年以来形成的“共同经济区”进一步巩固。为谋求该地区共同市场的制度化,3国建立了跨国总统委员会, 总理委员会和外长委员会,筹划到本世纪末实现3方一体化。目前, 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了加入这一经济集团的愿望。除此之外,中亚国家还广泛与独联体其它国家相接触,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如土库曼斯坦同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就彼此间天然气供应和债务问题达成了协议;塔吉克斯坦同俄罗斯、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也签订了广泛的双边经济合作协议等等。因此,可以说独联体双边与多边经济关系的发展,将为独联体一体化创造必要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模糊
俄罗斯是独联体中最重要的国家,也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因此,它对独联体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组织的发展方向,这种情况在独联体一体化的问题上反映的更加强烈。目前,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本身尚不够明朗,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俄罗斯未能把国内改革与独联体一体化充分协调起来。从改革起始很少考虑到其它独联体成员国的利益和需要,如1992年俄罗斯突然开放物价,对其它独联体国家冲击很大;1-993年在新卢布区问题上采取的单方面行动, 并向其它国家提出了苛刻要求,致使新卢布区胎死腹中。这些缺乏协商的做法表明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还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而过份强调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特殊地位和所起的特殊作用,势必将有损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一体化进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俄罗斯政策的主动性、连续性和可靠性。
2.经济利益需求的差异性
独联体各国经济目前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资金匮乏、物资短缺、能源紧张等。各国都试图通过一体化摆脱经济危机进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例如乌克兰主张扩大同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的范围,更关心的是“探讨建立某种形式的平等的经济联盟”和乌克兰“在一体化中的地位”问题。因此,在市场条件下,独联体各国经济的兼容性、互补性表现的越来越弱。这种局面也大大牵制了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
3.内外关系发展的制约性
为防范俄罗斯的大国倾向抬头,为争夺里海沿岸的能源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争取独联体国家,而独联体国家也有借外部势力平衡俄罗斯的考虑。因此对俄罗斯防范很深,都把维护本国独立、主权放在首位,以避免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制于俄罗斯。所以,在参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独联体各国都在小力拓展与东西方的关系。从目前状况来看,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在外交上首先面向俄罗斯,但乌克兰的外交重点是西方,摩尔多瓦着眼于罗马尼亚,阿塞拜疆与中亚各国则更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中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在外贸领域,虽然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外贸额下降的趋势已于去年基本被遏制,但各国同独联体以外国家贸易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独联体内部贸易的发展速度。因此,这种制约因素无疑会削弱独联体内部经济一体化的聚合力,从而对其进程产生严重影响。
由此看来,尽管经济一体化的倾向在独联体内部已占主导地位,一体化进程也有所发展,但由于各成员国利益不同,想法各异,一体化的设想仍然没有摆脱说得多,做得少的局面,尤其涉及一些实质问题时更是众口难调。因此,从目前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走向来分析,独联体一体化仅仅是画了一个草图,要建成一座“共同大厦”还需各成员国齐心协力,作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