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东广州 510726
摘要:在化学品产业中,化学企业日常经营、阶段的生产安全,不仅直接联系着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很大程度决定着我国社会能否稳定发展,更是体现一个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文章针对该类企业当前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加强应急管理,保障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蓬勃发展,危险化学品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由于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储存过程中存在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加之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多变、生产条件苛刻的极大特征,这也对化学品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输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虽然在国家强力监督和管制下,我国危险品生产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社会公众生命财产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工作。
一、化学生产安全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一)未能真正深入理解应急管理工作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近年来已经针对化学品的生产、运输等环节都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制度,但是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危险化学品,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认为化学生产应急处理只是形式化的预案编写工作、演练工作。对于应急能力的评估、应急物资筹备以及重大事件风险识别,都存在严重的片面性理解现象,甚至很多企业处于完全不理解的状态。编制的预案也是采取照抄搬运的形式,预案本身根本不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在进行预案演习的过程中,也是采取临时写脚本、临时彩排,临时搭台子,实际的演习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过于形式化,并且也缺乏演习后的总结工作,不对应急能力进行深入的评估,总体来讲,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厂家并没有将应急管理,作为企业的常性管理内容。
(二)重视预案模板编写、轻视风险管理、缺乏可操作性
一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进行应急预案建立期间,并未严格遵循相关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也没有严格结合实际情况编预案,对周边资源不坐详细的调研评估,直接原封不动的从法律法规手册或是上级下发的工作文件中原封不动的进行挪用、抄袭,随后再对预案内容简单组合、梳理,这种形式编制的预案,不仅布具备合理性、无法突出重点,更加缺少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提炼,根本不具备要求的可行性、科学性,这种情况也造成企业员工不愿意学、懒得学、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
(三)预案启动条件与实际脱节
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一小部分中小型化学品企业,主要以事故的级别来控制启动应急预案,而实际生产环境下一旦发生火灾、化学品爆炸、化学品泄漏等无法在初期就准确判断级别的重大事故,就使得应急预案无法在最佳的时间启动,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在机构方面,都安排应急指挥中心来下达预案启动指令,而应急指挥中心在多数企业当中都并非是常设部门,从发生事故→预案启动决策→预案正式启动,这一流程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的应急预案都错过了黄金抢险时间。
(四)预案体系衔接性差、欠缺完整性
目前,多数企业在建立预案期间,都是遵循GB/T29639开展火灾、爆炸、危险品泄露等专项预案、企业整体预案以及应急处理方案,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停电、停水可能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没有围绕公共资源时间来制定专项预案,还有一些企业金之鼎了部门层级的应急方案是,甚至一些管理粗放的危险品化学生产企业并不设立应急预案。此外,一些企业无视自然再来带来的风险,将地震、台风、雷暴等风险因素抛出应急体系之外,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的应急事件规定的处置流程去对各单位而进行指责细化分配,并且大量企业的应急预案,都缺少善后处置方式,或是已经设置善后处置,但是设计粗略存在漏洞。虽然一些企业针对每个部门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可以说面面俱到,但是却并未制定全面评审论证,同政府应急预案都呈现出严重的脱节现象、无衔接问题。
(五)企业基层员工、管理者素质缺失
所有危险学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生的事故,工作人员、企业管理者都应该负主要责任,经过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呈现出严重的不足,这是造成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企业管理者和生产操作人员在责任心方面的确实,在开展日常生产阶段,未将安全生产放在工作重要位置,严重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在日常经营生产期间管理者对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进而造成工作人员缺乏操作规程了解,同时对相关生产安全注意事项也无从所致,企业的安全生产规范沦为纸面内容,无法充分发挥应用效应[1]。
二、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完善策略
(一)建设系统化应急预案体系
一套通话的应急预案体系,要求涵盖综合应急预案*1、现场应急处置方案*1以及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在纵向的角度上分析,系统化的应急预案体系,需要明确职责、分级负责、站在横向的角度,系统化应急预案应具备衔接有序、全面覆盖的原则,确保措施可行有效、步骤明确清晰:
1.建设综合应急预案
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急预案中的最高级别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属于企业层面的应急体系框架。综合应急预案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确定级别、分配职责、确定程序、确定资源,是所有下级预案和各项专项预案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同时,综合应急预案,还承载着衔接地方政府、上级单位应急预案的责任。
2.建设专项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主要针对比较大的共性风险隐患,基层单位无法处理的突发重大事件,或者是事件已经对社会公众造成影响的情况所制定的元。即在企业生产决断,利用对风险的评估工作确立企业经营、生产阶段的各类风险,风险影响范围、风险级别等等,例如停电、停水的影响范围以及风暴、地震大型自然灾害的专项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直接关联着生产安全、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严格根据要求,将其纳入到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当中。
3.建设现场处置方案
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制定的现场处置方案,是通过管理与对风险的分析工作,针对具体的设施、设备、存在的隐患以及存在的风险,编制岗外的处置方案与步骤,明确在面对突发事故现场内,谁来处置、怎么处置、具体处置方法、处置的时间点、处置位置以及采用何种资源开展处置措施,作为事故现场采取的方案,在制定期间必须确保简单易学、具备可行性、有效性,确保能够将突发事件的初期工作完善处理,做到大事化小的地步,避免因为很小的事故引发更大的事故[2]。
当前,很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进行现场处置方案编写工作的基础上,还额外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制作了应急卡片,这类卡片成套设计,不仅具备详细的步骤、程序,还具备具体处置要点以及现场处理流程图,确保现场处置工作清晰明确,作者建议各大企业积极采用这种方法,同时以应急预案中各单位、部门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围绕每个部门、单位都单独制定专项应急程序。
4.加强应急预案体系‘抗灾能力’
提升应急预案系统的抗灾能力,要求可以对可预测、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都能够开展准确的预测,其中不可预测时间如火灾、爆炸事故等等、可预测时间为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等。此外,建设系统化的应急预案体系,需要以拥挤准备为基础,培养全员主动应急的动态应急手段,从而构建健全、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图1为笔者通过经验及相关文献研究总结出的化学品企业应急预案体系框架:
图1 应急预案体系框架示意图
(二)开展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危险品化学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阶段,应该遵循遵循‘情景构建→分解任务→能力评估’步骤:
1.情景构建环节
情境构建,是以真实背景作为依据,将各类事件、风险加以整合,全方位、全过程的对突发事件,开展基于普遍规律的系统描述工作。情景的意义,并非是对突发事件的事件、地点进行预测,而是基于以点带面、抓大带小的原则,引导开展应急准备工作的工具,这种方式充分实现了在应急管理中采用底线思维,站在最坏的角度做准备,并争取最好的结果。
2.任务分解环节
所谓任务分解,是在事故发生期间,清晰划分每个阶段的任务清单,充分明确每一项任务的负责部门、单位以及企业的具体能力要素,对突发事件开展全程管理,即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即对事故发生期间每个阶段的任务进行细化划分,在明确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单位承担的具体任务、责任,对突发事件开展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程化的精细化管理:①在事前开展风险预测与风险防控,编制源,建立应急体制机制:②事发阶段,加强预警工作、信息的发布与分析;③事中阶段,加强现场处工作的管理,加强财产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救护供职;④事后,做好环境、设备的恢复工作以及对公众的关怀、慰问。
3.能力评估环节
能力评估,指为了确保企业可以在事故处理期间可以得心应手,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财力、物理进行深入调研,并以情景任务目标作为依据,计算完成目标的能力,进而保证开展的应急措施,符合企业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企业需要依据目前现有的能力来制定应对策略的要点,同时对比目标能力和现有能力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合理的规划、改进意见。
(三)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设置
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无法承受的,所以必须秉持宜早不宜迟的原则,让企业能够在突发事故的第一时间启动应预案目,并且企业应当要求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全体员工,一旦出现化学品泄漏、化学品爆炸或是火灾突发事件,那么不论事故是什么等级,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必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此外,企业在制定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期间,需要让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明确:首先,在发生突发事件期间,现场人员一旦发现事件已经超出基层单位可控范围和处理能力,必须及时启动企业层面的应急预案,其次是当应急值班人员接到警报后,一旦判断可能对生产设置会造成影响,或是发现事件大小已经超出基层单位控制范围,则应当立即启动企业级应急预案,在此是在受到上级指令阶段,立即启动企业级应预案。
(四)加强应急信息管理,提高周边辖区联动
企业在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包括报警报告、相关指令下达、应急负责人员、应急物资等一系列的动态、固态信息。其中,报警报告信息,指在企业出现突发事件期间,现场人员需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如事件报警、事故信息、处置步骤等向上级报告;指令下达表示企业管理者、或是上级组织在接收到突发事件的报告、报警之后,需要依据事态的具体发展,围绕突发事故作出判断和决策,发布各项应急命令,因此企业要建立系统化的紧急行动程序、报警程序、报告上级程序、媒体沟通程序,另外,企业需要加强通讯信息、物资信息、规范信息相关内容的建设工作和更新工作,进一步保证信息传递具备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企业同周边辖区的联动,指在企业发生突发事故后,企业需要同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开展联动,并同单位周边的其他单位开展联动和,即面对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各企业之间相互,进一步提升事故处置的效率,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降到最低,进一步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3]。
(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素质提升
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学习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的个人职业素养与素质,首先是企业需要积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定期对管理层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教育,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使其高度明确危险化学品具备的危险性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其次是要通过定期的生产技术教育、培训,确保企业员工时刻掌握最前沿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在日常生产中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并定期对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管理考核,将安全考核同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其具备使命感和责任心。
(六)单独、具体编址重大风险、隐患以及危险源应急预案
国家安监总局40号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条例中明确提出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笔者对其的理解是,企业只要建立了健全、合理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将重大危险源相关的设施、化学品等都纳入到体系当中,基本上就实现了精细化生产管理,但是针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阶段的重大隐患或是重大风险,则必须建立具备可行性、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4]。
结语:
本次研究,围绕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开展深入的探究,分析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经营阶段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现存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同时阅读本次文章的读者应该明确,企业需要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一旦安全管理出现问题,企业、社会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不断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研究工作,采用系统化的思维构建系统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利用安全生产管理,维护企业与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93-96.
[2]龚秀兰,万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7,36(30):229-232.
[3]孟凡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00326-00327.
[4]田运成.中小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化工管理,2017(31):99-99.
论文作者:王志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应急预案论文; 企业论文; 预案论文; 危险化学品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工作论文; 风险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