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的贫困增长问题_贸易条件论文

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贫困化增长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品论文,产业论文,服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纺织品服装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出口产品种类之一,近年一直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3年以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28.1%的比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纺织品服装在中国迅速发展是中国要素禀赋构成情况的自然选择,更是中国根据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参与世界分工、进行对外贸易,以求增加出口创汇、扩大世界市场份额的政策选择。但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中国以量的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所引致的利润趋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工资低下、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也引发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目前尚未见运用巴格沃蒂效应等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对某一类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来分析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品服装业生产和贸易情况的初步分析,研究探讨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贫困化增长问题。

一、贫困化增长产生原因的理论根源

长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指导其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贸易理论(简称H-O Model)进行专业分工,然后开展对外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是整个社会产量的增加,贸易双方国家从中获得利益。

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商品价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存在相对差异。国际分工的原则应该是:各国应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就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确是劳动丰裕而资本稀缺,所以它们绝大多数自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这两大理论均是在一定的假设约束条件下的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各国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可能出现的比较优势产品发生转移的问题;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各国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之比不变,所以没有讨论随着进出口量的变化而导致的要素市场之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产品要素比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因此,当运用这两大理论指导一国动态的国际贸易实践时,就可能发生错误,无法获得预期结果。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错误的结果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之一就是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也被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是指出口商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对贸易条件和国内经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此为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Jagdish N.Bhagwati)的研究结果,故也称为巴格沃蒂效应。假设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劳动密集型),进口飞机(资本密集型),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一,S[,1]为中国初始进行分工时的生产点,C[,1]为中国初始进行贸易后的消费点;由于劳动力丰富,生产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至P′P′,但在横轴上的移动幅度大于在纵轴上的移动幅度,S[,2]为中国由于劳动力丰富不断扩大生产后的生产点,C[,2]为中国此阶段进行贸易后的消费点。由于需求弹性较低,纺织品服装的相对价格下降,C[,2]处于较低位置的社会无差异曲线U[,2]上,显示由于贸易条件恶化,使中国的实际消费水平低于经济增长前的状况。

附图

图一 贸易条件变坏和“福利恶化型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巴格沃蒂效应也有其产生的前提条件:一是该国的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商品生产部门,三是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二战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及贫困化增长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普雷维什和辛格(Prebisch, 1950; Singer, 1950)首先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问题。后来辛格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普遍发生变化之后,重新对他们的贸易条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现恶化趋势。

国内方面,徐建斌和尹翔硕(2002)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战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必消极地按照刘生(历史形成)的比较优势介入国际分工,那是通向相对贫困之路,而应当积极地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科教兴国)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总的比较优势,跻身较高的国际分工地位。”(注:徐建斌 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世界经济》2002年第1期。) 俞品根(2003)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要素禀赋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实践的误导,使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不同程度上陷入停滞。

三、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我国经济及世界市场中地位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贸易和经济中是否存在巴格沃蒂效应呢?我们以纺织品服装产业为例进行分析,看中国纺织品服装业是否满足巴格沃蒂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目前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大国,纤维加工总量每年都以2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2000万吨,全行业销售产值达到2万多亿人民币。 纺织服装业就业人数达1800万,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

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尤其是加入WTO 前后获得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1980年中国服装出口仅占世界服装出口的4%,1990年增长到8.9%,2001年进一步增长到18.8%,基本上每十年翻一番,而2003年又快速增长到28.1%,取代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见表1、表2)

表1 2001年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及占比

出口国家 出口额 占世界服装出 进口国家进口额 占世界服装进

及地区

(亿美元)

口的百分比(%)及地区 (亿美元)

口的百分比(%)

欧盟 470.9 24.1 欧盟792.6 38.7

中国 366.5 18.8 美国663.9 32.4

中国香港 234.5 -日本191.5 9.3

本土出口 92.6

4.7 中国香港161.0 -

再出口

141.8 -进口留存19.2

0.90

墨西哥

80.1

4.1 加拿大 39.2

1.90

美国 70.1

3.6 墨西哥 38.4

1.90

土耳其

66.3

3.4 瑞典32.3

1.60

印度 60.3

3.1 俄罗斯 26.7

1.30

孟加拉

51.1

2.6 新加坡 17.0

0.80

印度尼西亚

45.3

2.3 南韩16.3

0.80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译丛》,2004年第5期。

表2 2003年世界服装进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

位次 出口国家及地区 占世界服装出口的百分比(%) 进口国家及地区 占世界服装进口的百分比(%)

1 中国 28.1 美国36.5

2中国香港

(本土出口占4.4) 欧盟15国 30.9

3欧盟15国10.3 日本

10.0

4 土耳其 5.4中国香港 (留用进口0.5)

5 墨西哥 4.0 加拿大 2.0

6 印度

3.5

瑞士

2.0

7 美国

3.0俄罗斯联邦1.9

8 缅甸

2.0 墨西哥 1.6

9

印度尼西亚2.2

南韩

1.3

10

罗马尼亚 2.2 澳大利亚 1.1

资料来源:WTO。

注:缅甸出口占世界服装出口的数字(2%)可能有误。

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数据,2003年世界纺织品出口额为136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269.01亿美元,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6.1%;进口额为142.17亿美元,占中国商品进口总额的3.4%。2003年世界服装出口额为185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520.61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比例28.1%),占中国商品总出口的11.9%;进口额为14.22亿美元,占中国商品进口总额的0.3%。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合计达789.62亿美元,以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24.5%的份额稳居世界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633.23亿美元,是当年中国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行业。

以上中国纺织品服装业总体生产和进出口情况的分析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符合巴格沃蒂效应产生的前面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纺织品服装生产部门。实际上,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部分。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业是否同时还满足第三个条件,即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呢?

回答是肯定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活用品尤其是一般日用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高。纺织品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品服装是一般生活用品,当然其品质和档次也有高下之分,但中国出口价格总体较低,产品以中低档次居多。因此,中国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弹性应该是较低的。

以事实为例:中国虽为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产品单价总体处于中低价位。不仅如此,出口单价总体还有下降趋势。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增长21%,而平均单价下降4.6%。其中的设限地区的出口数量增长35.5%,价格下降11%。商品中尤以服装出口价格下降最为明显,服装出口数量增长17.8%,而单价下降5%,与5年前比下降了近3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年)之所以形成这种趋势,固然有竞争激烈的原因,但与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特性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考察中国广东、上海等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地区的产品价格,就可发现中国纺织品服装价格的惊人之低。如:一套女式西服套装,全国平均出口单价仅为10.72美元,而T恤衫的平均出口单价则仅为1.29美元。(见表3)

表3 广东等五省市部分服装、纺织品平均出口单价(2003年上半年)

品种

单位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 山东省浙江省全国平均

男西服套装美元/套

15.71 43.46 35.7

25.46 26.75 28.81

男上衣美元/件

2.85 9.69 8.12

6.22 9.38

6.37

男长裤美元/件

2.26 5.03 3.96

4.71 4.07

3.39

女式西服套装 美元/套

3.29 14.17 15.86 10.09 12.89 10.72

纯棉平纹机织物美元/码

1.78 1.23 1.20.85 1.52

1.23

纯棉粗斜纹布 美元/码

1.52 1.5

1.47

1.59 1.33

1.49

T 恤衫美元/件

0.91 1.92 2.12

1.3

1.62

1.29

套头衫美元/件

1.82 4.5

3.99

2.61 3.55

2.65

资料来源:广东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工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03年。

平均出口价格低,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利润率会相应低。而出口单价总体还存在下降趋势则说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贸易条件可能恶化。同样以事实为例:2005年3月的第15届华交会,出口成交近3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6.2%。然而在出口成交额快速上升的同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不少商品,其出口价格普遍下跌一成甚至更多。参加华交会的苏州春常服饰公司今年出口订单额同比增5成,但是价格却下降一成以上。如桃皮绒沙滩裤,他们公司报价1.8美元一条,但安徽某企业报价1.2美元一条。其经理认为:“我们1.8美元报价的销售利润率尚不足5%,他们报1.2美元肯定亏损。在发达国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一般都超过8%,如果低于8%,企业要么破产出售,要么转产或调整经营方向。而在中国,从事传统商品出口的制造商或贸易商,销售利润率普遍低于2%,从事加工贸易和外贸代理的企业甚至低至千分之几。”(注:《外贸出口:让人欢喜让人忧》,《解放日报》2005年3月11日。)

纺织品服装行业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表现就是行业内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绝对或相对降低。根据统计,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地劳动力成本(1998)分别仅为0.62美元和0.43美元(见表4、表5),相对于其他出口国而言非常之低。这固然有中国劳动力供给丰富、总体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但也不乏为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而千方百计通过压低工资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之故。

表4 全球十大纺织品出口地劳动力成本比较(1998年)

国家或地区

小时劳动力成本(美元) 为中国的倍数 国家或地区 小时劳动力成本(美元) 为中国的倍数

中国 0.62 1 美国12.97 20.92

韩国 3.63 5.85 法国14.16 22.84

德国 21.48 34.65 比利时 21.7 35

意大利

15.81 25.5 日本20.7 33.39

中国台湾 5.85 9.44 英国13.58 21.9

资料来源:OETH, The EU Textile and Clothing Sector, Brussels, April 1999.

海闻:《国际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表5 全球十大服装出口地劳动力成本比较(1998年)

国家或地区

小时劳动力成本(美元) 为中国的倍数 国家或地区 小时劳动力成本(美元) 为中国的倍数

中国 0.43 1 土耳其 1.84 4.28

意大利

13.6 31.3 法国

13.03 30.3

中国台湾 5.2

12.09 英国

10.86 25.26

美国 10.12 23.53 印度

0.39 0.91

德国 18.0 41.86 韩国

2.69 6.26

资料来源:OETH, The EU Textile and Clothing Sector, Brussels, April 1999.

2004年9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2年来,珠三角地区民工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在广东许多地区,10年前农民工的月工资约600~1000元,在政府公务员10年里多次加薪、大学毕业生待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农民工仍然拿着10年前的工资。这和当前经济状况不相符合。即使是如此低的工资,许多工人依然不能按时和足额拿到。以温州为例,欠薪一度是温州劳资冲突的重要原因。2004年底,温州市动用大批力量实行“地毯式”欠薪大检查,截至2005年1月底,共追回拖欠工资高达3636万元,完成欠薪96.5%。

一面是纺织品服装业工人工资上涨的相对停滞,一面是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持续下跌。与此同时,大量生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巨大。

当然,纺织品服装业不可能像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那样消耗巨量资源,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目前很难准确区分哪些原材料是纺织品服装行业消费掉的,哪些污染是纺织品服装行业造成的。但是纺织品服装业也是一个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产需要大量和棉花、化纤、水等一系列原材料和能源,对于价格处于中低价位的产品尤为如此。而纺织品生产的诸多工序也会产生大量污染,如染色。这些都是公认的事实。而环境污染的加剧从而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造成不少地区人们长期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下降,是纺织品服装业大发展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重要不利影响之一。比较环境污染的主要指标二氧化碳排放量,199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08百万吨,而加拿大只有467.2百万吨,巴西为299.6百万吨,这些巨大差异就是证明。

四、相关结论

针对以上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生产与进出口总体情况的分析,由点及面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可做以下进一步分析,并初步得到一些结论。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业仅仅是中国工业行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现状基本符合巴格沃蒂效应产生所需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我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纺织品服装生产部门;三是国际市场对中低档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弹性较低,行业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停滞增长。

因此,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基本具有贫困化增长的特征。而从全国来看,则可能存在贸易条件恶化。国内一份研究表明,1993~2002年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了13%(注:汪素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6期。)。此外,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注:严先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4月15日。)。而如果中国继续这样一种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制成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贫困化增长极有可能在中国全面形成,特别是中国本身已经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一方面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是巴西的69倍,是加拿大的409倍,另一方面中国人均资源又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见表6),中国仅为巴西的5.3%,加拿大的2.3%,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被污染后,能够找到的可替代的干净水源少,同时我们将有更多居民受被污染的水之害,从而生活质量出现下降。

表6 中国与其他面积大国的人均资源比较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 澳大利亚

国土面积(万平方千米) 1,708 997

960 937 855 768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8.6

3.2

131.0

27.519.12.4

人均有生产能力土地(公顷) 1.39 2.50 0.211.641.4725.0

人均水资源(立万米/人)

30,59998,462

2,292 9,413 42,975 18,963

资料来源:蔡昉 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总体偏低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

一是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但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劳动力价格实质在上涨,只不过没有在纺织品服装等行业体现出来——这也是从2004年春季开始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二是造成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不少外贸企业负责人的观念里,抢占市场依然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利润越做越薄;三是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基本偏低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以中低档为主,国际市场对其需求弹性较低。于是,中国不少纺织品服装生产商陷入了压低生产成本—以低价抢占市场—进口商进一步压价—出口商再降低成本、更低价出口,获得更少利润—再以低成本的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更低价出口,最终陷入几乎无利润的境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四是平均出口单价偏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有品牌,生产以替别的品牌加工为主。在2004年3月上海举行的“中国制造与自主品牌”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列举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披露的一个事实:在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价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而中国的加工制造商仅得10%,而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抢夺市场不惜报出仅为总价格8%的低价。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充分说明了品牌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不仅仅是只在纺织品服装业存在的现象。

(三)要改变中国纺织品服装乃至绝大多数制成品出口价格偏低、贸易条件恶化及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动态地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指导实践,按照劳动力价格的实际水平提高工人工资,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工资,从而使普通劳动者能够分享到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带来的收益;二是树立科学有效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变以追求量的增长为主为以追求值的增长为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档次,改变低档产品形象;三是尽最大努力创造自主品牌,把品牌利润留给自己。因为对于服装等制成品而言,品牌几乎是提升其价格(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创造和培育中国的自有品牌是把中国从加工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是中国整个制造业未来发展应该明确的方向。

(四)发展经济一定要考虑持续发展问题和发展的终极目的

即应该考虑发展所消耗的能源问题、造成的污染,以及国民从发展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和福祉等多个方面。经济发展应该寻求在这几个方面的均衡。中国要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逐步调整其产业结构,把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以生产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品,并最终使普通国民能够顺利分享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的收益,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

标签:;  ;  ;  ;  ;  

纺织服装业的贫困增长问题_贸易条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