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独立审计准则的中国版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准则论文,独立论文,版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等9项独立审计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公众意见。与此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建设情况专题报告》(简称《专题报告》),对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时不我待
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就经济全球化而言,审计准则是其两个标准之一——资本技术标准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迅速。同时,国际审计准则本身也日新月异。加之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注会行业管理的要求,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推陈出新日渐显得迫切。
2005年5月,在中注协召开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权威人士表示,要3年建成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其中,1年建成与国际趋同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体系,2年补充和完善。
然而,在《专题报告》中,计划时间已缩短为两年。2005年底之前,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基本体系;1006年工作扫尾,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就国际趋同度(静态)而言,截至2005年底约为89.1%,截至2006年底约为100%。
按照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每批审计准则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中注协2005年7月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等9个项目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后,收到相关反馈意见1055条;共采纳意见395条,采纳率为37%,修改后形成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纵观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制定执业规则、建立准则体系、完善与提高,目前正处在完善与提高阶段的瓶颈。一场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攻坚战已吹响号角。
中国式问题
国际上应对会计趋同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另一种是渐进的方式。而对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则可以分得更细。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各国或地区以往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态度,主要有五类:一是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二是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但存在时间差;三是部分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四是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简要版,即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以黑体字表示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这部分内容;五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本国和地区审计准则。
《专题报告》建议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政策表述为:按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顺应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新特征,加快完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可见,渐进是现实的,并且这种渐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三原则上:第一是趋同,第二是不同,第三是创新。
应该说,独立审计准则标准的建设与完善,只是中国注会行业向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诸多问题的源头并不在独立审计。财政部部长助理王军曾这样提醒:“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投资和业绩的考虑进行舞弊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职业环境和职业风险。”
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改善,多方努力。也如王军曾说的:“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也有赖于政府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机构以及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未来
会计学者张连起长期以来心系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展,他曾撰文发出忠告: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我们需要把握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的精髓,而不至于南辕北辙。同时,他也满怀希望地写道:“信心是趋同的原动力,在会计审计准则大一统的进程中,我们不可犹豫,我们不能缺席,我们必须在场!”
这种对未来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自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已具有的坚实基础、注会行业素质的较大提高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素有“最剽悍的会计师”之称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大卫·泰迪爵士曾说,尽管意识到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我们应当对消除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