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探讨-基于W县的实证研究论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探讨
——基于W县的实证研究

何科鹏1,冯继2,周雅顺1,靳建设2

(1.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2.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开展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减贫工程。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抓手。本文对我国教育扶贫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我国教育扶贫的历史方位。在调研的基础上,对W县教育资源及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指出教育精准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地区;教育扶贫

一 我国教育扶贫的历史方位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阿玛蒂亚·森的“多维贫困理论”认为,贫困表现为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和“物质贫困”,其实质是“能力贫困”。教育扶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帮扶,改善其教育条件,促使贫困人口改变观念、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并且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与发展,最终促使其从接受援助的被动脱贫者转变为自觉寻求发展机会的主动奋斗者,从而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且斩断代际贫困传递的一种扶贫方式。我国教育扶贫的历史与整体扶贫开发的历史是一致的。结合国内研究者关于我国扶贫开发历史阶段的划分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教育扶贫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扶贫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5年)主要是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来推动减贫工作的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第一次将消除贫困作为一项特殊政策提了出来,并明确提出把增加智力投资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发展和普及初等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先让学生对整十的两位数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探究学校马上进行的“队列表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点子图或者列表的形式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笔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后探究,把课堂的数学学习经验和生活中实践经验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逐渐产生真实感,学到的数学知识也就有生活价值和意义。

翠姨听了许多别人家的评论。大概她心里边也有些不平,她就问我不读书是不是很坏的,我自然说是很坏的。而且她看了我们家里男孩子,女孩子通通到学堂去念书的。而且我们亲戚家的孩子也都是读书的。

第二阶段(1986-1993年)是以普及初等教育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特征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扶贫领导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重点对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反贫困,使我国扶贫减贫工作进入制度化和专业化阶段。在此阶段更加重视教育和培训在脱贫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普及初等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各类实用性专业技术培训,努力开阔贫困人口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提高摆脱贫困的技能。

3.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年收入情况

第五阶段(2010- )是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为目标的精准教育扶贫阶段。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目标。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要求“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时期国家密集出台了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仅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有关教育扶贫类的文件就达十数个,涉及总体性国家重大教育扶贫政策、基础教育领域的扶贫政策、职业教育领域的扶贫政策、特殊教育领域的扶贫政策、高等教育领域的扶贫政策、民族教育领域的扶贫政策、面向教师的扶贫政策、资助体系政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扶贫政策等,涵盖面之广、支持力度之大实属罕见,也反映出我国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措施加以开发推进。

统计结果表明:出生年龄在1959年之前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为0.17年,1960年-1969年为0.26年,1970年-1979年为4.8年,1980年-1989年为8.67年,1990年-1999年为9.4年。从该组数据来看,该县各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呈现出较大幅度上升的状态。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成果显示: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贫困发生率大于16%;受教育年限达6-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受教育年限在9-12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在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后,几乎不存在贫困的情况。就这一指标来看,该县4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在4年以上,这是减贫工作的一个有利因素。

第三阶段(1994-2000年)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作为具体目标之一,并明确规定减免贫困户子女入学的学杂费,到20世纪末要在贫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大多数青壮年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实施“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项目,统筹制定人才培养和实用技术培训方案等。此期间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成功实施,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两基”进程,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中小学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二 基于W县的教育扶贫实证研究

(一)W县教育基本情况

W县地处秦巴山区,总人口20万人,面积5000平方公里,但90%以上为高山山地,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以扶持该县教育发展。W县现有幼儿园45所,占地面积43829.73平米,校舍面积34060.55平米,教职工184人,其中专任教师17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202人。普通小学30所,教学点153个,占地面积391730.34平米,校舍面积177228.82平米,图书339363册,教学仪器设备3330.95万元,专任教师1359人。小学在校生14376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362人,农村留守儿童1535人。全县普通初中20所,普通高中5所。普通初中教职工719人,普通高中309人。普通初中占地面积152703.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2005.76平方米,图书255781册,教学仪器设备2909.94万元。全县普通初中在校生8307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84人,农村留守儿童837人。普通高中占地面积13290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96671.83平米,图书258275册,教学仪器设备1843.22万元,在校生3610人。

从表2得出:该县普通小学数量低于全省及其他贫困县相应指标,生均占地面积略低于全省均值,但学校教职工数均值、专任教师数均值、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均高于全省及其他贫困县相应指标,表明该县普通小学资源供给处于充足状态。

从表1看出:该县幼儿园机构数量、教职工校均数、专任教师校均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和其他贫困县相应平均指标,而教职工生师比及专任教师生师比大幅超过全省和其他贫困县平均指标,表明对该县学前教育资源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结果(图1B)表明:208例ICC患者中,消瘦组、体质量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的5年OS分别为13.3%、19.7%、19.6%;由于消瘦组及超重肥胖组患者未能随访至术后10年或中途失访,仅得出体质量正常组的10年OS,为2.3%。消瘦组ICC患者5年OS低于其他两组(P<0.05);体质量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表3得出:该县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校均数、生均占地面积均低于全省及其他贫困县相应指标,但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和生师比指标均优于全省及其他贫困县相应指标,表明该县普通初中资源供给处于充足状态。该县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远高于其他区域这一指标,表明对该县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普通高中资源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占有优势外,其他指标均处劣势,特别是专任教师均数差距较大,需要加大帮扶力度。

表1 w县幼儿园及其他区域相关指标对比表

表2 w县普通小学及其他区域相关指标对比表

表3 w县普通初中和高中及其他区域相关指标对比表

(二)W县人口受教育情况分析

1.各年龄段人口受教育情况

第四阶段(2001-2010年)是以加强基础教育与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为目标的基本消除贫困阶段。本阶段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指出,要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农科教结合,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此期间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校舍改造和建设被继续作为重点,师资培训力度得以加大,新增了免费提供教科书、配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等政策措施,实施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专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专项、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等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2.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情况

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观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从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情况来看,父母希望子女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13%、25%、40%、13%。父母期望子女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到了近八成,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这也是该县减贫脱贫的有利因素。

运用系统过程控制实现单井作业成本最优化………………………………………………………………………林金玲(1.92)

为了反映出宁夏高校大学生的隐喻意识状况,表1统计出了大多数大学生的隐喻意识,描述了其在性格、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隐喻情况。

课题组对调查样本收入(主要为工资性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受教育水平,城镇劳动力收入均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无论城乡劳动力,收入水平总体上与受教育水平均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也反映了尽管教育投资回报期较长,但从收入方面最终还是能得以体现。

4.教育对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分析

水稻产地土壤样品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表3),Cd总质量分数为0.005~0.937 mg·kg-1(均值为0.14 mg·kg-1),Cd 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0.110 mg·kg-1),变异系数为85.7%,Cd的超标样点有252个,占总样点数的16.1%,超标率较高,表明水稻产地土壤明显受到Cd的污染。稻米样品数据统计结果显示,Cd总质量分数为 0~0.936 mg·kg-1(均值为 0.163 mg·kg-1),超标点位为294个,超标率为33.4%。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同一家庭内部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在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所发生的位置的相对变动。依照传递的方向,代际传递可分为代际向上传递和代际向下传递。代际向上传递是指子代从父代原有所处的较低社会经济地位流向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了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反之则称为代际向下传递。

课题组通过Logit模型检验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父亲与子女学历均为小学及以下作为参照组,子女学历为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的系数均为负值。这表明教育代际向上传递对于避免家庭陷入贫困具有明显的影响,教育代际向上传递使家庭贫困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教育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向上传递的阶梯,是走出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5.贫困家庭子女状态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家庭子女学业成绩总体上不太理想,成绩属于上等的仅占不到8%,中等的占21%,相当孩子学习处于较差甚至很差的状态。此外,调查中发现,不少贫困家庭子女胆怯、退缩,淡漠,言语少,农耕文化培育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珍惜劳动成果等应有的优秀基因难以看到,因此亟需恰当可行的教育帮其斩断“生活贫困”和“精神贫困”的链条。

三 结语

物质贫困是表象,贫困的根源在人的本身,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理想志向、意识水平、思维方式等都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发展。教育精准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推动教育精准扶贫要切实从根本上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拥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薛二勇《中国教育扶贫政策演进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陈纯槿.《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 付民.《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湖北科学出版社,1996.

[5] 曾天山.《二十世纪的中国 教育事业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6] 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 吴霓,王学男.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特征[J].教育研究 ,2017,38(09):4-11.

本文引用格式: 何科鹏,等.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探讨——基于W县的实证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6(77):114-116,13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39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意义及实施途径——基于x县的调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GZV005)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探讨-基于W县的实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