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致使高层建筑成为现如今建筑行业的主流,该建筑的外墙也在此基础上成为施工中的重点。因为,一旦外墙出现裂缝,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还会影响到该建筑的美观。然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严重影响到建筑的日常使用。本文将从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的影响、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裂缝防治对策,以便为以后的建筑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裂缝;原因;对策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对自身居住环境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现象的出现,间接的导致建筑装饰工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就目前的装饰工程来说,由于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等各方面都无法有效配合,致使在对建筑外墙进行抹灰中出现大量裂缝,严重影响到该建筑的美观。因此,对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成了当前最为主要的课题之一。?
一、建筑裂缝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墙体出现裂缝,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的发挥。情节严重时,不但会使墙面出现渗漏现象,还会给房屋装饰带来一定影响,间接的影响到它的外观。另外,如果没有针对裂缝进行及时处理,到达最大限度后,就会造成窗口的变形,导致使用寿命的降低。?
众所周知,建筑物的外墙都需要进行抹灰,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然而,如果过程中出现意外,就会造成裂缝的产生,严重影响到建筑的正常使用。并且,一旦抹灰时出现进水现象,到了冬季就会由于天气的突然变化,致使墙体抹灰大量脱落,给周围人群带来人身上的安全。同时,如果墙体出现裂缝,还会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疲劳感、影响情绪。虽然该裂缝不会危及到建筑结构和人身安全,但如果长期不处理,大多数情况下会间接的导致人们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
二、裂缝的原因分析?
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潜在问题,导致裂缝的产生,如果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将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点对裂缝成因进行阐述。?
(一)温度变化?
大多数建筑在抹灰过程中都会存在开裂现象,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由于长时间暴晒,墙体的温度就会升高,致使墙体膨胀。同时,砌体和混凝土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系数,更是加大了裂缝的形成。如果再遇到暴雨天气,雨水就会顺着裂缝渗入墙体,冬季受冻后,也会导致墙体出现脱落现象。?
(二)浇水过多?
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基层的湿润,经常性的一边抹灰一边浇水。甚至,还会出现由于浇水太多或者还没有晾干,就进行下一层抹灰工作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墙体性能,致使裂缝出现。同时,浇水不均匀,也会导致局部干湿性差异过大,并产生裂缝。另外,在抹砂浆前期,也没有对基层进行充分湿润,使水分被吸收,导致墙体严重脱水,引发裂缝。?
(三)操作不当?
外墙抹灰过程中,经常性的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裂缝的出现,比如:没有对基层墙面进行灰尘、污垢的清除,致使砂浆与基层的粘结力严重下降;施工过程中,由于拍打力度过大,造成墙面滑动,而产生裂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图方便,没有将外墙的脚手眼进行严密堵塞;阳台角的结合处,由于抹灰时间长、操作存在误差等原因而引起的裂缝。?
(四)墙体模板隔离剂?
如果施工过程中,墙体模板隔离剂选用不当,就会导致表面出现隔离层,降低粘结力。使用材料不满足施工质量要求,也会导致强度严重不足,进而降低它的应变能力。并且,施工过程中也没有等到墙体变形就实施抹灰工作。墙体和混凝土之间的结合缝没有进行特殊处理,致使抹灰后出现裂缝现象。?
总之,造成外墙抹灰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不断进行研究,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进而在确保人们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裂缝的防治对策
从上述所讲的原因中可以看出,造成渗水的原因有很多,要想有效防治外墙的渗漏现象,就应该针对其成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从源头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根治的目的。下面,将从以下几点对裂缝的防治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一)材料选择?
建筑外墙抹灰过程中所使用的砂子等级应该符合中砂的要求,并且,还不能夹杂任何杂物。含水量也不能超过3%,可以直接采用地下水,但是,应该尽量避免油渍等污染物的污染。同时,针对水泥的抗压能力、强度等,还应该充分符合抹灰标准。另外,由于抹灰层分为三个层面,因此,在对每一个不同程度的层面进行抹灰时,还应该有着不同标准,具体表现如表一所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一 各粉刷层中砂浆的稠度和砂的最大粒径控制
粉刷层稠度(CM)砂的最大粒径(MM)
底层10-122.5
中层6-82.5
面层6-71.2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夏季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尽量减少砂浆的停放时间,及时打扫灰尘。并且,还应该确保一旦遭到污染,就应该重新拌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砂浆符合相关强度需求。?
(二)热膨胀防治措施?
由于施工过程中砌体与混凝土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存在的不同,就会间接的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进行防治:首先,在混凝土与梁的交接处,用钢钉固定钢丝网片或者用水泥砂浆固定玻璃纤维布。当然,所使用钢丝网片或玻璃纤维布的宽度和长度还是有一定限制的,这要根据自身实际施工来看,但宽度最小不得低于300mm。其次,再实行抹灰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出现的裂缝。?
(三)基层处理措施?
在对基层进行浇水工作时,应该提前进行,还应该对水量进行控制,避免应水分过多而导致干湿差异。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将其晾干后才可进行抹灰。当遇到暴雨天气后,就需要采取相对有效的技术措施。另外,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对基层进行处理:针对基层表面所存在的污垢、灰尘等,要想将它们彻底清除干净,可以适当的借助高压水进行冲洗,或是借助钢刷将其刷掉。另外,由于施工过程中对基层浇水过多,导致裂缝的出现,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施工前期,即前一夜将基层湿润,然后再进行抹灰,并确保抹灰的均匀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治由于水分过多而出现的裂缝现象。
(四)砂浆过厚的防治措施?
由于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结构的垂直度进行控制,间接的导致基层砂浆严重过厚,这一现象的解决措施是:首先,对基层进行第一次抹砂浆时,必须要等到砂浆硬化后,才能进行二次施工,即二次抹砂浆。当然,还应该在第一次砂浆硬化后钉钢丝网或玻璃纤维布,这样可以确保该结构的垂直度。所谓的基层砂浆主要分为两层,每一层都有着自己的厚度要求,第一层抹砂浆时不能超过5mm,第一层强度达到75%时,就可以进行第二次抹砂浆,厚度可以在8-10mm之间。并且,还应该将其打平并压实。针对砂浆过厚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毕竟砂浆现象可以直接影响到裂缝的产生与否。?
(五)脚手眼防治措施?
对于脚手眼所产生的问题,应该在打底前用混凝土进行缝补,当然,所采用的混凝土应是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然后,再用水泥将其堵住,这样可以防止外墙出现渗漏现象。并且,对于外墙窗顶的滴水问题来说,还应该在抹灰施工过程中适当的设置滴水槽。另外,还应该在窗槽四周保留5mm左右的缝隙,这样可以有效杜绝雨水渗入墙体。?
(六)外墙墙面养护措施?
外墙墙面抹灰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间接的导致裂缝的出现。要想更好地确保该墙面的美观性和使用性,只是单纯的针对问题进行防治,根本达不到相应目的,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保养。这就需要按照施工规范中的规定,针对砂浆的抹灰墙面,应该在相对湿润的条件下养护。特别是高温季节施工过程中,墙面经过严重暴晒,就会失去大量水分,导致墙面强度降低。一旦情节比较严重,将致使墙面强度完全丧失。另外,如果到了冬季,一旦墙面冻结,面层就会松落。单就墙面抹灰来说,如果在过程中出现问题,要想返工或者是处理,难度非常大。因此,基于这一现象,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程序施工,保证一次性完活。当然,还应该格外注意,如果施工过程中墙面出现鼓起现象,即使不会影响到该建筑的美观性能,也应该进行返工,否则将会给外墙墙面的装饰带来严重的防水隐患。?
总之,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的防治措施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建筑工程人员针对建筑施工中裂缝的产生原因,不断对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从而借助更多措施进行防治,在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施工标准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居住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外墙装饰过程中的渗漏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当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产生渗漏。墙体渗漏可以说是影响到建筑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范施工工序,认真对待每一个施工环节。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便有效控制渗漏现象。建筑裂缝的成因多并复杂,目前为止还没有措施来杜绝这一裂缝的发生,但是,对其进行控制还是有可能的。因此,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断针对建筑外墙抹灰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以便借助先进技术促进抹灰工程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生活环境上的保障,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宝.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焦雷.浅议建筑外墙装饰抹灰渗漏原因及防治[J].门窗,2013(04).?
[3]赵祥玉.浅析防治建筑外墙抹灰裂缝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3(05)?.
[4]张敏,李松哲.建筑外墙装饰抹灰渗漏原因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
[5]邓怀便.常见建筑外墙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大众科技,2008,(03)?.
[6]于政涛,李芝光.防止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产生的施工技术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论文作者:彭少桥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裂缝论文; 外墙论文; 砂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论文; 墙体论文; 墙面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