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启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曾经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受对外开放影响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近10年来,有关市场开放、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张晓山、崔红志,2002;黄季焜等,2002;钟甫宁,2003;柯炳生,2005;程国强,2005:Anderson et al.,2010:牛盾,2011)。如何评价加入世贸组织10年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和决策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回顾与评估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农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和辨识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与政策选择。
一、中国农业:开放、增长与结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对中国农业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总体来看,10年来,中国农业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着力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履行加入承诺,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严格履行承诺,逐步削减农产品关税,目前关税税率已降至15%,不到世界农产品关税税率平均水平62%的1/4,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①(程国强,2005);对粮棉等重点农产品以及化肥等农资产品,按照关税配额管理承诺,合理实施进口管理及国内市场措施②;严守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③上限约束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鼓励农业引进和利用外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业科技研发等,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工作的力度,构建更加开放、公平、合理的国际与双边农业合作框架。中国还探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农业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合作经营,正在建立和形成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贸易谈判,进一步改善国际农业贸易环境。中国根据自身农业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特征,促进与东盟、新西兰等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规则。10年的开放历程,使中国农业基本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农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贸易摩擦频发多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战胜了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利益下降以及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多种困难的挑战,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2002-2010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1.8%,比加入世贸组织前1998-2001年10.8%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个百分点(参见表1)。
特别是10年来,中国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始终注重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从2001年的45260万吨增加到了2010年的54645万吨,增长了20.7%,年均增速达2.1%。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连续8年粮食丰收,粮食产量保持在50000万吨以上水平,打破了延续多年的粮食产量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见表2)。其他主要农产品例如油料、棉花、食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以及水果蔬菜等的产量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见表3)。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为中国克服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困难、应对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的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第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了3552元,年均增长10.7%(见表4)。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速仍保持在8%以上,2010年达到10.9%,不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其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日益扩大。2010年,中国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875亿元,比2001年的10424.9亿元增长了100.3%,年均增长8%(见表5)。农村消费市场扩张,对中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第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一方面,中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如表6所示,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89亿美元,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相比,增长了203.6%,年均增长13.1%。由此促进建立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中国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的进口。表6显示,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中国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为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度日益增强。表6进一步显示,中国农业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19.7%。虽然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只有8%④,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日益提高,由2001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11.8%。其中,油籽、棉花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明显提高。例如,为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植物油以及饲料需求,中国大豆进口从2001年的103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80万吨,年均增长20.3%,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84.1%,相当于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61.4%,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见表7)。
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风险的主要经验
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由于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在农业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人对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心。为什么10年来,中国农业打破种种悲观预言,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总结而言,主要有如下应对农业开放风险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根据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战略理念和大政方针: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从明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大决策。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二,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坚持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屠宰税;连续发出八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见表8),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见表9),初步建立起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了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实现了农业从“负保护”向“正保护”的政策转型,不仅有效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采用国际通行的经合组织(OECD)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指标评价方法来衡量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结果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农业政策的全面转型,而且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农业支持总量水平⑤,从2001年的24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8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增长18.7%(程国强,2011)。
从国际比较看,2007-2009年,中国农业支持总量年均为6204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878亿美元),仅次于欧盟(1478亿美元)、美国(1092亿美元),高于日本(519亿美元)、韩国(224亿美元)的支持水平。相对而言,中国农业总支持率⑥平均为2.05%,低于土耳其(3.5%)和韩国(2.4%),但高于美国(0.7%)、欧盟(0.9%)、日本(1.1%)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2001-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⑦(即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从2001年的13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39亿元,年均增长23.7%;农业补贴率(%PSE)⑧从5.9%提高到16.1%。其中,2007-2009年,农业补贴率平均为9.1%,即农业总收入的9.1%来源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的作用(程国强,2011)。当然,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水平仍然较低。例如,2007-2009年,OECD国家农业补贴率平均为21.7%,挪威为61.1%,韩国为52.1%,日本为47.3%,欧盟为23.3%。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和墨西哥的农业补贴率分别为34.2%和12.5%⑨,也远远高于中国的水平(OECD,2010)。
第三,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一方面,中国优化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体系。10年来,中国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60%上升到2010年的70%;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0%下降至2010年的不足10%。另一方面,中国适度进口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探索建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机制。2010年,中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118公斤、大豆出油率18%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国内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之和)。这些进口大豆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量为代价。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采取关税配额管理等进口管理措施,有效把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的时间、节奏与规模,防范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积极应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和化解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为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加快,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中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进出口管理,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国际市场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并完善国内农产品调控体系,通过实施最低价收购、临时收储、竞价销售,把握重要农产品储备吞吐、进出口的节奏与时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成功化解了国际粮食危机的严峻挑战,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农业对外开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0年来,对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例如,有人认为,大豆等个别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生产冲击严重,导致大豆行业集体“沦陷”⑩;也有人认为,国内种业、大豆加工行业面临外资垄断,农业产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等等。虽然这些争议还需做进一步的讨论,但客观看,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确存在一些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一,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农业对外开放的不同认识,有的来自对中国农业的强烈忧患意识,担心中国农业在不利的国际竞争中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则强调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应该由本国农业、农民来分享,因此对农产品进口心存疑虑。究其本质,上述观点的持有者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还缺乏深入的把握,对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与利用国际农业资源的依存关系还缺乏战略认识。
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产品进口都快速增长,农业贸易依存度逐步上升,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进口便趋于稳定(11)。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双重压力将越来越大,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不可避免。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战略缺失,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令人担忧,一方面,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农业贸易依存度日益提高,但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战略机制,大宗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难以规避日益频繁出现的国际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国内市场和企业不得不为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付出巨额代价。
第二,缺乏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农业已经从加入之初的过渡期管理阶段,进入全面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阶段。但是,目前中国对新形势下的农业国际化战略,尚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特别是还没有制定符合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目标和重点。与此相反的是,农业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问题十分严重,还没有建立对农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某些领域,部门利益影响全局决策,行业利益左右社会舆论,地区利益挑战中央政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需要重视的是,目前中国较多注重农产品进口限制、贸易保护,没有统筹管理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关产业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农业对外开放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利用外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对于各方面都关注的外资在中国油脂加工行业大举扩张的问题,笔者的调研表明,其中既有部分外资企业违规直接或变相扩大对油脂加工行业投资的问题,例如,以棉籽压榨、棕榈油加工等不受限制项目的名义申报,项目建成后,实际上可用于压榨大豆、菜籽或油脂加工;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利用某些地方政府“GDP崇拜”的心理,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国家油脂加工产业政策,例如,针对总投资不超过5000万美元项目直接由地方政府审批的规定,一些外资企业将油脂加工项目投资设在限额以下,或将总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化大为小”,以避开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与此同时,少数外国粮商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优势,在国内市场运用低价等策略冲击国内中小粮食企业,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在形成快速扩张之势。在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和外商投资统筹管理的形势下,这将危及国内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全局。
第三,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亟待加强。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也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机制。比如,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大豆问题,表象是近10年来大豆进口激增,因此,有人质疑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程度过大,大豆是受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产品。但实际情况是,2004年、2008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两次剧烈波动(12),导致国内部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压榨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停产关闭,引发两次行业兼并重组浪潮,而部分跨国粮商在这两次危机中都幸免于难,并趁机扩张,到目前已经掌握了国内70%~80%的压榨产能。这或许是中国农业对外开放10年来真正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四、农业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同过去10年相比,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中国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国内看,一方面,今后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就需要适度进口大豆、植物油、棉花、橡胶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弥补国内农业资源的不足。如何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建立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既十分重要,也尤为紧迫。
另一方面,农业比较利益呈持续下降趋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日益严重。近年来,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成本、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大幅上涨,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特别是,由于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日趋显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标准也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因此,今后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难度将更大,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对加快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际看,首先,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波动。二是农产品“能源化”的趋势有可能更加凸显。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将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增加对玉米、糖料、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全球粮食供求格局将更趋不稳定。三是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难以逆转,投机资本炒作的影响更加突出,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趋剧烈。
其次,农业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实行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而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几近无果而终,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不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全球农业跨国公司利用资金、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垂直整合与联盟,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70%的油籽贸易,对掌控全球农业资源与竞争制高点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因此,今后中国农业“走出去”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将日益复杂,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五、今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与政策选择
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稳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是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
笔者认为,从现在起到今后的5-10年,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全局出发,以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局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目标,以深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路径,以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立主要农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强化农业对外开放风险防控与产业安全管理为关键,为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因此,要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推进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今后几年需要重点实施的政策措施如下:
第一,抓紧制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要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研究和评估主要农产品供需的中长期趋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第二,着力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要积极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部门分割、管理多头与缺位并存的体制性矛盾,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农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对稻谷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的重点产品,在现有最低收购价格、直接补贴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价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内农业政策支持、进出口贸易与投资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强化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及其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为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三,重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农产品全球供应链。要把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作为新一轮农业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在境外投资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农产品进口渠道,建立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大力扶持基础较好的国内粮农企业发展,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支持中国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
第四,探索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抓紧谋划在现有商品交易所的基础上,筹建与纽约、芝加哥和伦敦等交易中心竞争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其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战略资源作用,逐步形成中国在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中的话语权,使之成为中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平台,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际贸易权益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第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探索建立农产品国内生产与进口稳定衔接机制,有效调控进口,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
第六,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①目前,农产品约束关税税率比中国低的国家有:捷克12.2%,美国11.9%,新西兰7.3%,澳大利亚3.9%。
②中国承诺对粮食、植物油、棉花、食糖、羊毛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2004年,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逐步缩小。2005年,中国取消了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中国取消了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行税率为9%的单一关税管理。中国对棉花配额外进口实行滑准税制度。2005年,中国对外资开放农药、农膜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从2007年起,开放化肥的零售和批发业务。
③黄箱补贴是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限制的各种价格支持与补贴措施,主要指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黄箱补贴不能超过规定的微量允许水平,世贸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做出削减承诺。
④美国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为41.1%,欧盟为34%,俄罗斯为36%。农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等,农业贸易依存度则高达99%以上。
⑤包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预算支出和价格支持形成的补贴。
⑥即农业支持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
⑦即实施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后农业生产者获得的补贴,包括价格支持形成的补贴以及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直接补贴。
⑧农业补贴率(%PSE)指农业生产者补贴占农业总收入(即农产品产值加上对生产者的财政预算补贴)的比率。
⑨资料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文、英文网站(www.oecdchina.org;www.oecd.org),中国数据系笔者计算。
⑩从2004年开始,国内对大豆行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媒体进行了密集的报道。一些媒体引用行业人士以及部分学者的观点,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大豆行业是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的一个深刻教训。
(11)例如,1952-1969年,中国台湾地区农产品贸易顺差为29.3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50%以上,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1970年经济起飞开始,台湾第一次出现了6.6万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此后随着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顺差。
(12)新世纪以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价格发生过两次剧烈波动:2004年,大豆期货价格一路上涨,4月达到每蒲式耳1050美分,然后快速下跌,11月跌到506美分,7个月内下跌了51.8%;2008年,大豆期货价格一路上涨,7月达到每蒲式耳1639美分,然后下跌到12月的787美分,5个月内下跌了52%。
标签:中国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