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我国会计稳健性运用的思考_会计论文

后危机时期我国会计稳健性运用的思考_会计论文

对后危机时期会计稳健性在我国应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稳健论文,时期论文,危机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稳健性又称为谨慎性原则,Bliss(1924)最早对会计稳健性给出定义,他认为所有可能的损失都可以预计,而任何不确定的收益则不可预期。Basu(1997)认为“在财务报表中,稳健性是指会计人员在对待好消息较之坏消息方面,其确认标准有更高程度的趋势,而且盈余反应坏消息较之好消息更及时”。Basu首次解决了会计稳健性的计量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对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的发展。

会计稳健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对会计稳健性的争议也逐渐增多。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稳健性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会计稳健性会导致财务报表整体上的低估,因此,这似乎并不能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与决策最为相关的真实信息。2008年,FASB与IASB在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目标与质量特征”的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对稳健性的质量要求,这说明准则制定机构对稳健性要求的逐渐淡化。另一方面,稳健性的运用也需要成本。稳健性要求会计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尽职调查,适当评估,谨慎地报告财务数据。同时,稳健性的运用会使得公司盈利被低估,从而导致管理层基于公司绩效的报酬减少,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从而可能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最后,用采取稳健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来评估企业价值,可能导致公司价值被低估。

在笔者看来,尽管会计稳健性的应用面临争议,但是,考虑到我国新兴转轨经济的特点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应用会计稳健性依然十分必要。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后危机时期是指从2007年开始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结束后,世界经济所处的恢复性和脆弱性恢复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具体到中国而言,金融危机期间,在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我国顺利度过危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两年来,随着经济面临的增速放缓压力的增大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未来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而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又导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发达国家经济的低迷和倒退也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美元等国际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加剧波动,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另外,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问题的突出,对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主流

在国际需求持续萎缩,国内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后危机时期,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推动国内经济从总体上平稳增长。政府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宏观调控政策也抑制了CPI的快速上涨势头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趋势。但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房地产泡沫导致的空城逐渐引起关注,部分行业投资过度导致库存水平过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加大。

(三)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金融危机推动了绿色能源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出口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在新技术领域面临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我国亟待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内源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也要同时转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在转型过程中,难免面临阵痛,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从会计核算体系等公司内部系统入手去加强这种观念。

(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后危机时期,许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出口贸易受到重创,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后又牵扯出了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后危机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加快了创新、发展的步伐,推出了创业板,启动了融资融券业务,并开始酝酿新三板的扩大,但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仍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后危机时期应用会计稳健性的意义

(一)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企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利用会计信息来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而具有稳健性特征的会计信息在缓解代理冲突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上则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就股东和管理者的关系来说,稳健的会计信息导致了资产负债表整体上的低估,从而抑制了管理者过度乐观、过度激进的投资策略,使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和报告企业的亏损项目而不是盈利项目,更多地为投资者的利益考虑而不是盲目地构建自己的企业帝国和追求与绩效相关的薪酬。另一方面,就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来说,当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债权人也只能得到债务契约规定的本金和利息,而不能分享经营成果,当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他们却面临着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因此,这种非对称的收益使债权人更加关心企业的最低价值,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前获知自己的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而会计稳健性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发挥着缓冲的机制,能够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同时,稳健性的运用导致的对利润的低估又能限制对股东的股利发放,从而使债权人的权益更有保障。

后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较严重,又加大了市场上的风险。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于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加旺盛。一方面,投资者希望通过稳健会计信息来指导投资决策,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在我国通过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公司仍依赖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会计稳健性的运用对于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企业获得债务融资便利会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会计稳健性对于民营企业获得债务融资的作用更大。

(二)降低资本成本

会计稳健性的运用还能够降低资本成本。一方面,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公司未来利润的波动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降低股价波动幅度,从而降低股东的风险。在证券市场上的反映就是该公司股票的β系数降低,进而权益资本成本降低。同时,股东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也更倾向于采用与其低风险相对应的较低的折现系数。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使债权人更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了解企业的最低价值,及时获取与违约风险相关的信息,因此,他们也愿意以更低的利率来提供债务资本。

资本成本的降低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面临困境,融资难题更加突出。提供多种融资途径,从整体上降低融资成本,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取缔非法民间融资的根本途径。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会计稳健性和资本成本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毛新述(2009)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从总体而言,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债务成本。张圣利(2012)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机构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中更加显著。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用稳健性的原则来编制会计报表,不论是进行IPO上市还是向银行贷款,都能获得资本成本上的好处,提升企业价值。

(三)提高投资效率

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体现在对现有项目和未来项目的影响上。就现有项目来说,稳健的会计处理使财务报告提前反映项目净现值为负的情况,从而引起股东的警惕,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坏消息提前确认并且在企业盈余中反映,也使他们有动机终止不利项目,以防止项目未来损失在他们的任期内确认。就未来项目来说,会计稳健性的运用可以抑制投资过度,缓解投资不足。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导致投资结果及时反映,降低了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投资于不利项目的可能性,公司对于未来项目评估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也会更加谨慎,投资过度被抑制。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降低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资本成本,因而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来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经历了长达5年的投资热潮,从200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增长过快,却导致部分行业的盲目扩张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引起了环境污染、占用耕地等一系列的问题。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暴露出来。例如:2011年中国已有及在建的光伏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也就是说中国的产能比全球的总需求还要多,产能过剩带来的是低价竞争,进而使整个行业步入寒冬。与部分行业的投资过度相反,我国在农业、环保等领域却投资不足。后危机时期国家4万亿的投资也面临着在不同领域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问题。具体到地方政府和每个企业来说,如果能够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并且利用会计稳健性的原则去提供财务报告、评估投资项目,则能够在投资效率上有所提高。

三、我国未来强化会计稳健性应用的途径

从近期来看,FASB和IASB都有淡化会计稳健性的趋势,但是,相对于FASB和IASB所规范的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不稳健的会计信息导致的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风险较大,同时,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受到了广泛质疑,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待改进和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仍应该强调稳健性的会计原则,以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规范层面上协调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

1.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的统一

张宏亮(2009)将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概括为定价功能、治理功能和投资者保护功能。会计稳健性通过降低投资者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而公允价值的使用也是在决策有用观的指导下解决历史成本使用中存在的缺乏相关性的问题,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有用的信息。因此,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是可以统一的。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而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两者并不冲突。两者的统一要求我们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当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使公允价值过度偏离价值时,我们应该能够及时发现并且适度调整。当公允价格过分高于价值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未来价值的减损而提前计提准备,当公允价格过分低于价值时,我们应该依据准则的规定选择更加可靠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2.在准则中强调会计稳健性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应用范围比较有限,并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这反映了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谨慎态度。在准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我们要把对会计稳健性的重视提高到新的高度。这种重视程度表现在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上,要以会计人员谨慎的职业判断,决定何时使用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公允价值。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利润表的编制还没有采用完全意义上的综合收益的观点,有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是当期损益,因此,会计人员要判断哪些项目可以计入当期损益。比如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中,要合理地判断哪些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哪些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决定它们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还是所有者权益。

我国的会计准则还不完善,在今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稳健性的会计原则。首先,要坚持多种计量属性并用,既要重视历史成本,也不放弃公允价值,运用稳健性的会计原则,获得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统一。其次,在利润表向综合收益表的过渡中,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列示,并建立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来规范和公允价值有关的计量。最后,要重视会计信息的表外披露,可以把公允价值更多地放到表外披露中,在整个财务报告的编制中体现稳健性的原则。

(二)企业层面上用观念和制度推动稳健性的运用

1.转变收益观念

长期以来受利润表观的影响,使企业过分强调当期实现的收益。无论是IPO上市、向银行贷款、管理层薪酬的确定还是获得政府扶持,都要求以企业的当期收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这种以利润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利润操纵和短期行为,不利于稳健性会计原则的践行、企业价值的提升和对投资者的保护。后危机时期,企业更应该追求长期价值和生存能力的提高,规避短期冒进带来的风险。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其利益相关者,都应该转变收益观念,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观。在评价企业绩效时,侧重于资产负债的真实水平和结构、企业净资产和现金流量的增长水平,并把这种绩效评价运用到管理者薪酬的制定中去,从而鼓励管理者从企业的长期利益出发制定决策,缓解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并使企业更加积极地采用稳健性的会计原则。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反映了公司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关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并且能够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并推动会计稳健性的运用,我们可以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薪酬三个方面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反映了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大股东的控制能力,股权越集中,内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越大,而良好的股权结构可以限制大股东的权利,强化企业的信息披露和稳健性的运用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董事会结构方面,由于独立董事往往不易受到管理层的约束,能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因此,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独立性的程度会影响会计稳健性,而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也能有效防止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高管薪酬中有一部分是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关,而以利润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会鼓励企业管理者高估利润从而不利于稳健会计原则的应用。因此,高管与绩效相关的薪酬应该是基于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的考虑,从而提高管理者使用稳健会计政策的积极性。

“营改增”利于增加企业活力

经济学家陈湛云表示,“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平衡,支出很多,民生需求很大。对企业降低税收,有利于激发企业积极性。”他说,“营改增”背景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目前正在推进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工作,说明我国的经济处于徘徊状态,通过国家财税收入的减少,将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活力。但他同时也表示,“不是所有企业的税负都会减少,不同行业,效果不一样”。

国家税务总局原局长肖捷曾表示,增值税已经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一项税收制度能够在世界得到普及,表明其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增值税的核心特征是它的抵扣机制,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肖捷说,“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过测算,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可以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同时还可以带来新增就业岗位约70万个”。

陈湛云也表示,“营改增”首先能消除重复征税,使得中小企业受惠,提高企业投资和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提供就业的机会。其次,还能扭转和解决重产品、轻服务的问题,实施了货物和服务统一征税,体现了税负公平,而现在正是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我国服务性产业的时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以结构性减税能大大推动当前我国实施稳增长的政策。再则,这也是“稳改”的要求和方向,既能规范税制,也能简化税制。

虽然从短期来说国家税收收入会减收,但是这为中长期经济平稳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陈湛云强调,“如果有企业利用政策虚假交易,肯定行不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的产品服务是市场需要的,企业的规模效益就出来了,这就会事受到营改增带来的福利。”

标签:;  ;  ;  ;  ;  ;  ;  ;  ;  

后危机时期我国会计稳健性运用的思考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