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热”到“汉语学习热”的思考_国学论文

从“文化热”到“汉语学习热”的思考_国学论文

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评价上世纪发生的两次“文化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出现两次“文化热”,这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方面排斥外来文化,一方面反对传统文化,导致文化发展中出现严重的“断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更多地关注外来文化,吸取各种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来文化,这是很自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文化热发生时,正值十年动乱之后,人们饱受封建专制主义之苦,所以,这次文化热对封建主义的冲击较大,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次文化热的主调逐渐演变成否定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文化热,是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号召的,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声势较大,组织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讨论会,出版了大量“国学”研究丛书,热得有点规模。这次文化热,是为纠正前一个文化热的偏向而兴起的,形式上是以重视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实际上是对第一次文化热所出现的倾向反其道而行之,在批评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又出现对精华和糟粕缺乏认真区分的现象,盲目鼓吹儒家文化,提倡新儒学,等等。它任意拔高儒学在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千方百计论证儒家思想可以指导发展现代经济,可以指导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可以铸造井井有序的伦理道德规范,并说亚洲有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因为吸收儒家文化才发展那样快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缺乏根据的。中国曾经受儒家思想统治达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就延续了两千多年,并没有首先跨入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之中。至于说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吸收儒家文化也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前发展不快,到近几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呢?可见,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了现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而主要不是借助儒家思想。

“国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学”

在当前改革、开放深入阶段,如果不加分析地大力提倡束缚人们达两千多年的儒家封建思想和文化,甚至宣扬旧的封建道德,如宣扬二十四孝,等等,无论如何,这些绝非是有什么积极意义的事。

这次文化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学热”,有些人对此情有独钟,无限地拔高。到本世纪初,国学热更热得有点“水平”。例如创办宣传国学的报刊,评选国学大师,开设国学专题讲座,尽管听课费定得很高,报名听讲者仍趋之若鹜。这么多人热衷于国学,到底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思潮,这是值得世人认真思考的。

首先,“国学”这个概念的含义说不清楚。有一种说法认为,国学就是国粹,是中国的学术精华;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前使用的“国学”这个概念,不过是表示中国学术界的约定俗成的用法而已,并没有特殊的含义。这两点说法都有点过于简单化。

上世纪初,“国学”一词,连同“国粹”一词由当时旅日学者邓实、黄节等人,从日本引进中国。日本学者提倡国粹、国学,矛头是对准明治维新时政府的“欧化”政策的,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在中国,国粹、国学得到提倡,也同样是反对“欧化”的。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当时,章太炎、黄节、邓实等国学的提倡者们,存在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界说:一是指一国所有之学;二是指先秦诸子之学;三是指孔子之儒学。界定的范围实是指古学。所以,有时他们也用“复兴古学”来概括。提倡国学和国粹,实际上都是指“复兴古学”。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因此,当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本得到提倡时,尽管对“国学”的含义有许多不同意见,“国学”还是被许多人所认同。

在当前,重新起用“国学”这个概念,并掀起了“国学热”,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否有益呢

那么,在当前,重新起用“国学”这个概念,并掀起了“国学热”,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否有益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恰如其分地评价这次国学热的历史作用,恐怕还要经过此后多少年的历史实践检验,才能做到。

就当前来看,有些人打着弘扬国粹、国学的旗号,出版了大量的古典著作,版本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古著多达十几个版本。这是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呢;还是出版家的炒盘,或者是什么舆论导向在起作用?我虽未做调查,却能感受到这几年古学研究和出版成绩很突出,其中也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有分量的古籍。但毋庸讳言,古学热在某些领域似乎有点热得过头了。有些内容不健康的,甚至有严重的封建毒素的古书也纷纷涌向市场。至于把古学称为“国学”,然后又把“国学”称为“国粹”,是否妥当,我以为这是很值得斟酌的。

如上所述,“国学”含义既然不清楚,也就未必是科学之说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按“一国之学”的说法,就应当把这些内容都包括在“国学”之中,含义既然这样庞杂,自然不好笼统地称之为“国粹”了,因为在这些文化学术中包括儒学、诸子之学本身,必然也包含精华和糟粕。

就文化学术这个范畴来说,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科学、技术、文化比较发达的欧美各国。从文艺复兴以来,它们宣扬的是文化的国际化,大力向国外介绍它们本国的文化,而没有把一些有本国特点的学术文化称为“国学”。相反的,它们主张走出国门,尽力吸收异国他乡的优秀文化,这才出现了许多世界范围内所公认的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学术文化大师。文化学术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价值必须由人类历史的实践来作定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但它却吸收了英国、法国以至整个欧洲的优秀思想,它是时代的产物,而不仅是一国的产物。

对传统文化的倾斜,要有个“度”,不分良莠,任意拔高,就可能导致迷信盛行,导致伪科学,这是应当警惕的

在当代,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经济发展,才是进步的思潮、有益的思潮。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出现的国学热,这本来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是,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向传统文化倾斜也要有个“度”,不分良莠,任意提倡和拔高,就会出现泥沙俱下,或者出现新的故步自封,封建迷信的泛滥,伪科学的盛行,这当是应该引起警惕的。

有必要反思一下,这些是否会影响我们去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建设,甚至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估计,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不能形成好古的风气,认为凡是古代的都是“粹”,祭天、拜神也大肆弘扬,这就不妥当了。

推崇国粹、国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其结果都被历史拖进保守思潮的行列,起了负面作用

其实,推崇国粹、国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或则形成风靡一时的思潮,或则成为一股反对新文化的力量,其结果都被历史拖进保守思潮的行列,起到逆历史潮流的负面作用。本来国学也好,国粹也好,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甚至用去毕生精力,在研究古代思想、文化、哲学、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都应当受到国人的崇敬。至于各行各业,如教师、国家干部、部队官兵、企业家等,学习一点古代汉语,读点古书,以及学习一点古代历史,以古鉴今,对增长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的能力,改造自己的素质,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一些革命者、政治家,本来是崇尚革命理论的,但一经走入鼓吹国粹、复兴古学的思潮,尽管他们在爱国、反帝以至于革命方面,还会有许多言论,但他们既然把国粹、国学看成是精神之寄托,民族命运之所系,实际上也就是提倡用古学来指导现实的变革,他们的宣言和行动也就必然受制于古学。不管他们自觉不自觉,便多会以古学为载体,一步一步往下走。这方面,历史是有过教训的。

综观近代中国,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撞击,凡反对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其武器都是封建文化,或者叫国粹、国学;换句话说就是以落后的意识形态为武器,反对先进文化。这种历史现象,不但资产阶级革命有过,无产阶级革命也同样有过。一些革命者,当他们热衷于研究革命理论时,他们就会朝气蓬勃;而当他们不注重学习革命的理论,而醉心于读古文,醉心于以古学治国,从古书中寻找斗争的武器时,就常常会把革命引入歧途,这在历史上也时有出现。十年动乱中,几乎每个运动中心,都是以古学、古人、古事开道,什么“海瑞罢官”、评法批儒、评水浒;什么孔子、秦始皇、李斯,等等,以这些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靶子或作武器,虽然也能得势于一时,但终归不可能把革命引上正途,只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这种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认真总结的。

标签:;  ;  ;  

从“文化热”到“汉语学习热”的思考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