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公山TBM施工2·22卡机事故工程地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铭江,许振浩,刘斌[1](2021)在《超特长隧洞TBM施工“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创建与实践——以北疆供水二期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超特长引水隧洞是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控制性工程,施工面临突涌水、塌方等诸多地质灾害风险。为研究适用于TBM法施工超特长隧洞地质灾害预报方法,通过调研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现状,提出TBM法施工超特长隧洞地质灾害预报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针对上述挑战与难题,建立超特长隧洞TBM施工不良地质全覆盖预报系统,即"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1km"千米级宏观地质预报、"100m"百米级长距离地质预报和"50m"十米级短距离精细探查预报3个层次,通过多元信息联合反演分析,实现对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和可能由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形式的全覆盖预报。采用"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北疆供水二期工程地质灾害预报中开展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准确预报了隧洞施工过程中不良地质发育情况,保证了超特长隧洞TBM高效掘进和安全施工。
朱光轩[2](2021)在《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因其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施工特点,在我国深长隧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BM隧道掘进施工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穿越断层破碎带等富水软弱不良地质体,由于其开挖支护方式不够灵活,易引发开挖面围岩失稳坍塌,受坍塌围岩挤压作用,极易导致TBM刀盘被卡,损失严重。本文围绕“围岩-TBM刀盘相互作用机制和刀盘卡机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刀盘卡机致灾演变全过程,分析了多因素对卡机影响机制,揭示了机岩相互作用规律,建立了刀盘卡机灾害判识方法,提出了卡机综合防控技术,并在依托工程进行了应用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研发了 TBM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基于“机器-土体”系统相似原理,以DSUC型双护盾TBM为原型机,自主研发了 TBM缩尺模型和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突破了 TBM小型化过程中掘进、排渣、监测和自动控制一体化的试验技术难题,实现了 TBM过破碎带的全过程相似模拟。以青岛地铁2号线徐麦区间隧道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为模拟工况,对卡机事件进行了真实还原,验证了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揭示了卡机过程中刀盘扭矩、推力、排渣率、刀盘土压力、护盾摩擦力以及围岩应力位移场等多元信息演化规律。(2)揭示了多因素对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影响机制。基于所研发的TBM过破碎带相似模拟系统,系统研究了破碎带宽度,隧道埋深,充填介质摩擦角,TBM推进速度和刀盘转速等参数对TBM负载及围岩应力位移场影响机制。分析总结了 TBM掘进隧道破碎带识别方法以及典型刀盘卡机灾害演化规律。(3)分析了 TBM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模拟平台,实现了 TBM过破碎带连续掘进全过程模拟,分析了开挖面前方地层土拱效应,以及地层应力位移场以及TBM负载随开挖过程的演化规律。(4)建立了 TBM刀盘卡机理论判据。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总结了 TBM过破碎带开挖面前方地层松动滑移模式,考虑土拱效应,提出了刀盘前方松散塌落区“组合拱-截锥体”力学模型,建立了开挖面支护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刀盘扭矩形成机制,提出了开挖面极限状态下刀盘扭矩计算方法以及刀盘卡机理论判据。(5)提出了刀盘卡机综合防控技术。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 TBM过破碎带施工刀盘卡机灾害判识方法以及卡机脱困治理方法,依托吉林引松工程TBM卡机脱困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应用。
翟强[3](2021)在《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地下工程领域,近些年,因TBM施工工法施工效率高,对环境的危害较小,被广泛的应用于地下工程隧道施工中。然而,TBM在掘进过程中,常会遇到不良地质的威胁,一旦选型确定,改型几乎是不可能。如果在隧道掘进过程中遇到围岩坍塌、大量地下水突涌、涌沙等风险事件,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因此,建立TBM施工地质安全风险模型来识别预测主要风险有利于施工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首先依托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报告总结出青岛地铁1号线可能存在TBM卡机停机、隧道坍塌、掌子面突泥涌沙、建筑物开裂倾斜和刀盘失效5类地质风险事件。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这5类风险事件的孕育机理,基于此建立风险清单,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风险因素筛选,最终确定了TBM卡机停机和建筑物开裂倾斜2个顶事件,卡刀盘、卡护盾、刀盘失效、姿态偏差、扭矩、隧道坍塌和掌子面突泥涌沙7个中间事件,单轴抗压强度、岩石完整性、地下水、断裂破碎带、石英含量、地层中含有黏土和复合地层7个地质风险因素,刀盘设计、超挖、平曲线半径、总推力和建筑物抵抗能力5个设计风险因素,注浆控制、撑靴压力管理、前期地质调查和TBM操作4个施工管理风险因素。根据规范、参考文献和云模型离散化法定量和定性的划分了等级量化标准。然后,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和EM(期望优化)算法分别确定了贝叶斯网络结构和贝叶斯网络参数。借助SPSS软件对贝叶斯网络输入指标进行了相互独立性判断,以避免模型结果出现失真。之后借助贝叶斯软件GENIE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判断得到青岛地铁1号线这5类风险事件等级状态均处于低风险状态,致因路径主要有8条:岩石完整性→隧道坍塌→卡刀盘→卡机、岩石完整性→隧道坍塌→卡护盾→卡机、地下水→掌子面突泥涌沙→建筑物开裂倾斜、超挖→扭矩→卡护盾→卡机、平曲线半径→姿态偏差→卡机、TBM操作→姿态偏差→卡机、建筑物抵抗能力→建筑物开裂倾斜、刀盘设计→卡刀盘→卡机;结合致因链、敏感性因素和后验关键因素可推断出:岩石完整性、地下水、石英含量、刀盘设计和撑靴压力管理是造成TBM卡机的主要因素,建筑物抵抗能力是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的主要因素,岩石完整性和石英含量造成刀盘失效的主要因素,岩石完整性和撑靴压力管理是造成隧道坍塌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是造成掌子面突泥涌沙的主要因素。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青岛地铁1号线海小区间和瓦贵区间,并将评价结果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结果可靠,并针对这5类地质风险事件提出了解决措施。
陈勃文,魏波[4](2020)在《北疆长距离输水隧洞TBM卡机快速解脱措施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某工程深埋隧洞采用敞开式TBM进行施工,该工程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在隧洞挖掘时,TBM掘进中遇到不良地质区域时,很容易造成TBM掘进机卡机。为使TBM掘进机能快速脱困,不影响整个工期,采用开挖导洞、扩挖工作间、塌腔处理、自进式锚杆、超前地质预报、超前管棚、化学灌浆等综合措施处理TBM卡机现象,实现了TBM快速脱困,这种脱困方法所需要脱困的时间比传统的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此脱困方法用时仅6 d。
尚彦军,杨洁,曹小红,邵鹏,孟和[5](2020)在《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文中认为被选做长距离地下隧洞施工的岩石掘进机(TBM)以快速施工优势明显着称,当遇到软弱围岩加断层破碎带时,常发生卡机等事故,面临工期延误等挑战。穿越元古界黑山头组砂质板岩等软弱岩体的上公山隧洞,施工中多次发生围岩大变形卡机等施工地质灾害。其中较严重的是在桩号4+439侧向扩挖过程中TBM后护盾出现变形裂缝的严重事故。采用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岩体受力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软弱围岩与TBM相互作用下莫尔圆和库伦强度曲线的关系变化,模拟断层出露于隧洞掌子面不同部位时所产生的位移变化。结果发现,断层出露于掌子面中部时顶拱位移最大,侧向扩挖状态下护盾变为有侧向约束的单轴压缩状态,使顶部受压,反分析得到后护盾刚度系数K=153.00 k N/mm。鉴于所研究软弱围岩和小角度交切断层等不利地质条件,TBM正常适用受太多影响使工期延误,最终剩余洞段被钻爆法所取代。
龚春艳[6](2020)在《组合式TBM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隧洞开挖是工程建设中经常面临的任务,我国基础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需要开挖众多深埋长隧道工程。对于长隧道工程,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施工是更为高效便捷的方案。然而TBM机械系统庞大,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差,在遇到断层、破碎带、溶洞等地质条件,以及强岩爆、软弱大变形等工况时,经常会造成TBM被卡、被埋甚至机械报废的严重事故。本文通过整理TBM施工研究现状,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长隧道TBM施工难点进行归纳,为了提高TBM掘进效率和其对复杂地质的适应性,提出组合式TBM概念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其相较于传统TBM施工的优越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超前应力释放技术为设计原理,提出组合式TBM概念设计,将不灵活的大直径TBM分为两部分:掘进方向相同的超前TBM和扩挖TBM,超前TBM与扩挖TBM相互配合、各自独立开挖,在超前TBM上可搭载一定的超前探测装备,实现高精度超前探测。(2)在现有TBM施工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组合式TBM施工工艺,主要包括组合式TBM的开挖方式、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超前探测的方法,给出了通过软岩大变形、岩爆风险段时的防控措施,若超前TBM工作时遭遇卡机,给出了实现人工脱困和自主脱困的方法。(3)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组合式TBM开挖硬岩隧道的效果,分别开展了导洞直径为4m、5m、6m、7m、8m、9m、10m,正洞直径为13m,在三组地应力条件下的开挖试验,并设置直接开挖正洞试验为对照组。通过分析各组开挖洞周单位面积能量释放率与局部能量释放率LERR分布规律,验证了组合式TBM开挖方式降低了能量释放水平,开挖硬岩隧道时相较于直接开挖法更安全。找出了以8m作为超前导洞直径的导洞开挖方案,为本试验地应力水平下的最佳方案。(4)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组合式TBM开挖软岩隧道的效果,开展了不同超前导洞直径条件下的组合式TBM开挖试验,并设置直接开挖正洞试验为对照组,监测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情况。分析了不同开挖阶段监测点总位移、开挖结束后在围岩深度方向上的变形特征、随开挖步的监测点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组合式TBM在开挖导洞阶段和开挖正洞阶段,围岩变形均小于传统大直径TBM。找出了以8m作为组合式TBM导洞直径时,更利于提供及时支护和控制围岩变形。
高岩[7](2020)在《复合地层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及工程试验验证》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以加强交通主线为主,修建了大批量的铁路、公路;而东部地区主要是缓解地上交通压力,修建地铁,而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修建,都需要开挖隧道,而TBM工法无论是技术、速度、成本上都是首选。但由于我国TBM起步较晚,积累的经验并不充足,在实际开掘过程中会遭遇许多风险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因此要对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掘进前测算出地质适应性来指导施工。本文采用理论建模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由以下几点:(1)通过调查国内TBM施工案例,并结合相关科研研究成果,选出了 TBM掘进安全适应性的15个指标,按照TBM本身参数、地质参数、风险参数进行划分,组建了 TBM掘进安全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开敞式及护盾式TBM进行权重排序,再确定好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权重与隶属函数进行计算得到最终TBM掘进安全适应性的适应度,根据适应度大小确定适应性等级。(3)开展TBM掘进安全适应性的地质模型试验,模拟了 TBM开挖的全过程,记录开挖的掘进参数、地质参数、风险参数,对3种工况条件分别进行核算,依据地表沉降、洞内收敛变形、洞内应力释放数据来检验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评价模型计算出的适应度与试验数据契合度较高,该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4)应用该评价模型对海泊桥一小村庄站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等级为“强适应”,依据开挖的地表沉降数据以及工程实际,再次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
姜晓迪[8](2020)在《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双护盾TBM掘进性能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传统钻爆法施工而言,隧洞TBM施工具有掘进速度快、经济成本低、施工作业安全及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众多优点,使得TBM施工成为国内外深埋长隧洞优先考虑的施工方法,这也为TBM隧洞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在保障安全施工的前提下提高TBM掘进性能,充分发挥TBM施工技术优势,是TBM施工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施工过程的随机性,如何科学预测TBM掘进性能也是隧洞施工中的难点问题。目前,TBM掘进性能预测研究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参数选取、预测方法以及模型适用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2270)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2016-ky56(2)),以兰州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TBM施工为工程背景,以TBM掘进性能预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围岩性质、掘进参数、刀具磨损等现场实测数据,将数理统计与智能优化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对TBM的净掘进速率、设备利用率、施工速度等3个主要掘进性能指标进行了预测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隧洞施工方法论证选择、TBM设备选型优化、隧洞施工工期预测以及成本估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TBM净掘进速率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TBM净掘进速率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并最终确定了用以预测TBM净掘进速率的五个参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UCS)、岩石抗拉强度(BTS)、岩石耐磨性(CAI)、刀盘推力(TF)、刀盘转速(RPM)。(2)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进行耦合,建立了TBM净掘进速率预测模型,并与其他多种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LSR-BP神经网络耦合方法建立的TBM净掘进速率预测模型具有收敛速度快、求解稳定和拟合精度较高等优点,为TBM净掘进速率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3)综合考虑岩体质量分级指标(RMR)、岩石耐磨性指标(CAI)及岩石硬度(H)三个参数,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岩体地质条件相关TBM利用率(Ur)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基于TBM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综合考虑岩体质量分级指标(RMR)、TBM工作条件等级数(TWCR)及风险指数(RI)三个参数,采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TBM施工速度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独采用岩体参数和掘进参数中的某一个方面,综合利用RMR、TWCR、RI三个参数建立的TBM施工速度预测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其预测精度更高。
占其兵[9](2020)在《深埋不良地层TBM改造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大量以TBM为施工基础的隧洞工程处于拟建和在建当中,使得隧洞围岩稳定性及TBM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卡机问题越来越成为地下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而在施工过程中,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所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往往是影响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工程施工进度以及造成施工设备财产损失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针对深埋不良地层作用下的隧洞工程建设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本文依托青海省“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并结合实际工程资料分析,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围岩变形、TBM卡机、洞室改造及支护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设计规范,系统地总结了隧洞围岩稳定性、TBM卡机以及隧洞支护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2)对数值模拟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基本理论方程、本构模型及流固耦合基本计算理论等进行了说明,为后续的计算分析奠定基础。(3)针对工程历次TBM卡机机制及脱困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部分特定条件(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下的TBM卡机脱困技术,并发现侧导洞法在TBM卡机脱困技术中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多种不同地质问题所导致的TBM卡机脱困。(4)根据卡机段实际工程地质情况,建立了正常洞径开挖条件下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针对不同地质作用和不同施工情况(有无水和有无管片加固),分别进行仅应力场和流固耦合条件下的围岩变形及应力状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水无管片加固条件,考虑水作用时,围岩的变形量更大,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范围更广,TBM卡机情况也更为严重。无水有管片加固且管片支护措施能够及时施加的情况下,隧洞围岩的变形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管片变形量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而有水作用时,虽然管片支护结构能对隧洞围岩的变形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管片变形量较大,工程后续运行过程当中,应着重关注隧洞施工期发生涌水位置的管片变形情况。(5)针对地下工程中常用支护措施进行归纳与整理,明确了不同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改造洞室段工程实际开挖和支护情况,建立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分析改造洞室段开挖及支护结构的施加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重点研究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应力状态。研究发现:在闭合钢拱圈支护形式能够及时完成的前提下,围岩及其他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均在合理范围内,证明了支护措施的有效性。
秦永峰[10](2020)在《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岩掘进机(TBM)是通过岩石破碎、渣土运输、支撑衬砌和换步推进等完成隧道断面一次性成形的大型隧道开挖装备,主要应用于水利、市政、公路和铁路等隧道建设。TBM在围岩软硬不均、断层破碎带和底层易扰动等恶劣地质环境下掘进时,极易发生因围岩收缩变形甚至坍塌而导致的TBM刀盘被困事故。采用人工脱困的方法耗时费力、增加成本、严重耽误工期并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TBM刀盘驱动系统能够提供足够大的脱困扭矩,实现TBM的快速脱困,对于保障TBM的高效掘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TBM刀盘驱动系统的输出扭矩,本文在不增加装机功率的前提下设计了基于变频电机、惯性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TBM刀盘脱困技术方案,通过飞轮的储放能作用来提高驱动系统的输出扭矩,以实现TBM刀盘脱困。液粘调速离合器作为一种柔性传动环节可减少惯性飞轮所带来的冲击,由于接合过程可控,可通过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压力和活塞位移的控制实时动态调节扭矩输出,使得飞轮所产生的扭矩稳定可控。但液粘调速离合器系统存在较大的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和时变性,其控制问题是难点和关键。因此,研究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将液粘调速离合器视为一个控制性能良好的元件,研究本方案中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活塞位移轨迹对TBM刀盘脱困性能的影响是实现TBM刀盘脱困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TB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历史及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讨论了TBM脱困技术以及TBM刀盘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实际工程中处理TBM被困的常规方法,分析了已有刀盘驱动系统的不足之处,引出了本课题针对TBM被困问题所提出的基于变频电机、惯性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脱困方案,并对本方案中的核心部件液粘调速离合器的相关技术进行调研。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液粘调速离合器进行系统建模,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方程,并重点对油膜承载力进行详细推导;设计了液粘调速离合器高低压工况下独立控制的泵阀联合控制液压控制系统,高压时液压泵转速恒定,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控,低压时采用液压泵控。建立了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液压元件电液比例溢流阀和液压泵的数学模型,列写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流量的连续性方程,为后续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仿真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针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以及液粘调速离合器主机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从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压力和活塞位移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低压工况的液压泵滑模控制和高压工况的电液比例溢流阀的PID控制的压力控制策略以及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滑模控制策略;在AMESim-MATLAB联合仿真模型中,通过与常规PID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控制性能,并能够满足将液粘调速离合器作为一个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元部件来控制TBM刀盘脱困的需求。第四章对TBM刀盘脱困模拟试验台进行了分析概述,然后从机械结构、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三个角度对试验台进行设计描述,并对各部件进行选型,最后对第三章提出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压力滑模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并与常规PID控制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PID控制算法,经过平滑处理的滑模控制算法具有很好的压力跟踪效果,可有效的抑制常规滑模控制输入信号的抖振,并且提高液压泵的压力控制精度。第五章搭建了TBM刀盘脱困模拟仿真模型,建立了矢量控制式变频电机和负载模拟等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在AMESim中搭建液粘调速离合器及其液压系统物理模型,在MATLAB中建立变频电机、负载模拟及位移控制等模块,搭建了AMESim与MATLAB的联合仿真模型。最后基于第三章所提出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了直线、凹向抛物线、凸向抛物线和正弦曲线型活塞位移轨迹对TBM脱困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飞轮转动惯量和不同飞轮初始转速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所传递的扭矩及冲击度影响,为了减少冲击度,应在满足TBM脱困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的飞轮转动惯量和初始转速。本章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本课题组所提出的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TBM的刀盘脱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所进行的工作,并指出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二、上公山TBM施工2·22卡机事故工程地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公山TBM施工2·22卡机事故工程地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特长隧洞TBM施工“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创建与实践——以北疆供水二期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隧洞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现状和挑战 |
1.1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现状 |
1.1.1 隧洞外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1.1.2 隧洞内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1.1.3 TBM施工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现状 |
1.2 超特长隧洞地质灾害预报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 |
1.2.1 超特长隧洞快速施工需求与常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TBM适用性差之间的矛盾和挑战 |
1.2.2 TBM探测空间狭小、电磁环境复杂与TBM穿越复杂地质条件探测准确性及精度不足的矛盾和挑战 |
1.2.3 TBM快速掘进与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探测效率低、距离短的矛盾和挑战 |
1.2.4 超特长隧洞探测数据丰富与难于实现多元信息融合反演效果的矛盾和挑战 |
2 超特长隧洞TBM施工不良地质全覆盖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实现 |
2.1“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
2.2“1km”千米级宏观地质预报 |
2.3“100m”百米级长距离地质预报 |
2.4“50m”十米级短距离精细探查预报 |
2.5 多元信息联合反演分析 |
3 工程应用与实践 |
3.1 工程简介 |
3.2 SS隧洞富水区域“115”超前地质预报 |
3.2.1 工程概况 |
3.2.2“1km”千米级宏观地质预报 |
3.2.3“100m”百米级长距离地质预报 |
3.2.4“50m”十米级短距离精细探查预报 |
3.2.5 开挖验证 |
3.3 KS隧洞破碎富水段“100m”百米级长距离地质预报与“50m”十米级短距离精细探查预报 |
3.3.1 工程概况 |
3.3.2“100m”百米级长距离地质预报 |
3.3.3“50m”十米级短距离精细探查预报 |
3.3.4 开挖验证 |
4 结论与讨论 |
(2)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TBM卡机致灾类型 |
1.2.2 TBM卡机理论研究 |
1.2.3 TBM卡机试验研究 |
1.2.4 TBM卡机数值研究 |
1.2.5 TBM卡机防控脱困技术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TBM穿越破碎带模型试验系统研发 |
2.1 TBM隧道掘进模拟相似准则 |
2.1.1 相似准则的量纲分析法 |
2.1.2 机器-土体系统相似模拟理论 |
2.1.3 TBM-围岩系统相似理论 |
2.1.4 TBM-围岩系统相似模拟准则 |
2.2 TBM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研制 |
2.2.1 试验系统概述 |
2.2.2 TBM缩尺模型 |
2.2.3 围岩模拟系统 |
2.2.4 控制监测系统 |
2.3 青岛地铁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模型试验 |
2.3.1 工程背景 |
2.3.2 相似材料配制 |
2.3.3 模型试验方案 |
2.3.4 掘进过程模拟 |
2.4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灾变演化规律 |
2.4.1 破碎带塌落拱形态分析 |
2.4.2 TBM刀盘扭矩变化规律 |
2.4.3 刀盘面板受挤压力变化规律 |
2.4.4 刀盘推力变化规律 |
2.4.5 排渣率变化规律 |
2.4.6 应力场变化规律 |
2.4.7 位移场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机制分析 |
3.1 模型试验设计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方案 |
3.2 TBM破碎带掘进适应性分析 |
3.2.1 刀盘转速 |
3.2.2 推进速度 |
3.2.3 隧道埋深 |
3.2.4 断层宽度 |
3.2.5 断层充填介质 |
3.3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机制分析 |
3.3.1 地质与掘进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3.3.2 断层破碎带掘进TBM响应识别特征 |
3.3.3 刀盘卡机灾害演变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BM过破碎带机-岩相互作用分析 |
4.1 TBM过破碎带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4.1.1 硬岩地层掘进模拟方法 |
4.1.2 破碎带地层掘进模拟方法 |
4.2 数值计算模型 |
4.2.1 模型建立 |
4.2.2 TBM硬岩切削掘进动态仿真 |
4.3 TBM过破碎带多元信息演变规律 |
4.3.1 破碎带地层土拱效应分析 |
4.3.2 破碎带地层位移场演变规律 |
4.3.3 破碎带地层应力场演变规律 |
4.3.4 TBM负载演变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力学模型 |
5.1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 |
5.1.1 “连拱-截锥体”模型 |
5.1.2 模型参数确定 |
5.1.3 端承拱 |
5.1.4 摩擦拱 |
5.1.5 截锥体 |
5.1.6 模型验证 |
5.1.7 支护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8 开挖扰动及坍塌土体区域预测 |
5.2 TBM刀盘扭矩计算 |
5.2.1 刀盘扭矩主控因素 |
5.2.2 扭矩计算模型及卡机判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工程事故灾害 |
6.1.1 工程概况 |
6.1.2 刀盘卡机致灾过程 |
6.1.3 刀盘卡机理论判识及致灾原因分析 |
6.2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脱困注浆治理 |
6.2.1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治理难点 |
6.2.2 断层带松动塌落界限 |
6.2.3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注浆加固治理原则 |
6.2.4 注浆加固治理方案 |
6.2.5 注浆加固材料及参数控制 |
6.3 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工艺 |
6.3.1 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 |
6.3.2 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 |
6.4 施工过程及效果 |
6.4.1 注浆加固施工过程 |
6.4.2 注浆过程效果检验 |
6.4.3 注浆加固效果检验 |
6.4.4 TBM脱困掘进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TBM施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2 TBM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TBM和 TBM施工工法 |
2.2 TBM施工风险研究 |
2.2.1 TBM施工风险事件因果连锁理论 |
2.2.2 TBM施工风险分类 |
2.2.3 TBM施工风险特征及发生机理 |
2.3 TBM施工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内容 |
2.3.1 TBM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及理论 |
2.3.2 TBM施工风险评价方法及理论 |
2.4 贝叶斯网络 |
2.4.1 贝叶斯网络介绍 |
2.4.2 贝叶斯网络原理 |
2.4.3 ISM模型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2.4.4 基于SPSS软件确定根节点指标的相互独立性 |
2.4.5 基于EM算法确定贝叶斯网络参数 |
2.5 基于粗糙集和云模型的连续型影响因素离散化 |
2.5.1 粗糙集理论 |
2.5.2 连续型影响因素离散化 |
2.6 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的TBM施工风险评价流程 |
3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风险模型 |
3.1 工程概况与施工风险初步分析 |
3.1.1 工程概况 |
3.1.2 TBM施工风险初步分析 |
3.2 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指标的选取 |
3.2.1 TBM案例分析 |
3.2.2 TBM主要事件分析 |
3.2.3 TBM施工风险指标的选取 |
3.3 TBM施工风险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 |
3.3.1 TBM施工风险指标等级划分 |
3.3.2 ISM确定TBM施工风险贝叶斯网络结构 |
4 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 |
4.1 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因素概率分布调查分析 |
4.1.1 样本数据测样点的选取和设计 |
4.1.2 基于SPSS软件的风险因素独立性判断 |
4.2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软件实现和推理分析 |
4.2.1 GENIE软件介绍 |
4.2.2 贝叶斯网络节点定义及其关系顺序确定 |
4.2.3 基于EM算法的风险事件概率的估算 |
4.2.4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风险事前分析 |
4.2.5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风险事中分析 |
4.3 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比较分析与控制措施 |
4.3.1 风险评价结果和现场情况对比分析 |
4.3.2 青岛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因素第一阶段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
附录 B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因素第二阶段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
附录 C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因素第三阶段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
附录 D 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因素因果关系调查表 |
附录 E 测样点数据(离散化后)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北疆长距离输水隧洞TBM卡机快速解脱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工程概况 |
2 TBM致困情况 |
2.1 致困情况 |
2.2 致困区围岩地质情况 |
2.3 超前地质预报情况 |
3 总体方案 |
3.1 开挖导洞,扩挖工作间 |
3.2 固结掌子面破碎围岩 |
3.3 恢复掘进,利用工作间超前支护 |
4 施工步骤与方法 |
4.1 开挖导洞、扩挖工作间 |
4.1.1 护盾上方破碎围岩固结 |
4.1.1.1 锚杆安装 |
4.1.1.2 锚杆的注浆 |
4.1.2 爬坡孔施工 |
4.1.3 导洞施工 |
4.1.4 扩挖工作间 |
4.1.5 超前地质预报 |
4.1.6 导洞、工作间施工工艺流程 |
4.2 固结掌子面破碎围岩 |
4.2.1 塌腔处理 |
4.2.1.1 塌腔处理工艺流程 |
4.2.1.2 塌腔处理措施 |
4.2.2 固结掌子面破碎围岩 |
4.3 恢复掘进,利用工作间超前支护 |
4.3.1 恢复掘进 |
4.3.2 管棚施工 |
4.3.2.1 管棚工作间 |
4.3.2.2 导向墙 |
4.3.2.3 管棚加工 |
4.3.2.4 管棚施工 |
5 监控量测 |
6 结 语 |
(5)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地质条件 |
2 TBM卡机现象 |
3 卡机原因分析 |
4 TBM护盾刚度反分析 |
5 结论 |
(6)组合式TBM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TBM施工难点 |
1.2.2 复杂地质条件下TBM施工工艺 |
1.2.3 围岩稳定评价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组合式TBM概念设计 |
2.1 掘进技术的发展 |
2.2 TBM概述 |
2.3 组合式TBM设计原理 |
2.4 组合式TBM概念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组合式TBM开挖技术 |
3.1 组合开挖方式 |
3.2 超前地质探测方法 |
3.2.1 初步地质观察与分析 |
3.2.2 搭载超前探测装备 |
3.2.3 超前钻探 |
3.2.4 组合式TBM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流程 |
3.3 软岩大变形的防控措施 |
3.4 岩爆灾害的控制措施 |
3.5 组合式TBM卡机脱困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式TBM开挖硬岩隧道效果验证 |
4.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4.2 硬岩单步开挖计算模型 |
4.3 计算结果 |
4.3.1 洞周单位面积能量释放值 |
4.3.2 围岩稳定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组合式TBM开挖软岩隧道效果验证 |
5.1 组合式TBM计算模型 |
5.2 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计算分析 |
5.2.1 不同的工况条件 |
5.2.2 监测点位移监测结果 |
5.2.3 围岩最终变形特征 |
5.2.4 随开挖进程的围岩变形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复合地层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及工程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掘进参数适应性方面 |
1.2.2 地质条件适应性方面 |
1.2.3 灾害风险适应性方面 |
1.2.4 适应性方面评价体系方面 |
1.2.5 TBM地质模型试验方面 |
1.2.6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适应性评价理论及方法 |
2.1 适应性分析 |
2.1.1 适应性含义 |
2.1.2 适应性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2.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2.2.1 适应性评价方法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3 权重确定方法 |
2.2.4 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技术路线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模型 |
3.1 TBM掘进安全评价指标 |
3.1.1 TBM本身参数 |
3.1.2 地质参数 |
3.1.3 灾害风险 |
3.1.4 TBM掘进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
3.2 TBM掘进安全性评价指标权重 |
3.2.1 准则层单一排序 |
3.2.2 指标层单一排序 |
3.2.3 总体指标排序 |
3.3 TBM掘进安全性评价指标隶属函数 |
3.3.1 刀盘推进力隶属函数 |
3.3.2 刀盘扭矩隶属函数 |
3.3.3 刀盘转速隶属函数 |
3.3.4 刀盘掘进速度隶属函数 |
3.3.5 刀盘开口率隶属函数 |
3.3.6 单轴抗压强度隶属函数 |
3.3.7 岩石完整性系数隶属函数 |
3.3.8 岩石耐磨蚀指数隶属函数 |
3.3.9 地应力水平隶属函数 |
3.3.10 隧道埋深隶属函数 |
3.3.11 断层破碎带隶属函数 |
3.3.12 软弱围岩大变形隶属函数 |
3.3.13 软硬复合比隶属函数 |
3.3.14 突涌水隶属函数 |
3.3.15 地表沉降隶属函数 |
3.4 TBM掘进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BM穿越复合地层模型试验 |
4.1 TBM缩尺模型试验平台 |
4.1.1 试验研究内容 |
4.1.2 TBM模型试验台的搭建 |
4.1.3 模型试验的相似原理 |
4.1.4 TBM模型试验平台简介 |
4.1.5 TBM模型试验操作控制系统 |
4.2 模型试验岩体相似材料 |
4.2.1 相似材料的选择 |
4.2.2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
4.3 模型试验系统装置 |
4.3.1 实验装置简介 |
4.3.2 监测装置 |
4.4 试验流程与监测点布置 |
4.4.1 模型制作及开挖 |
4.4.2 监测点布置 |
4.4.3 工况设计及部分试验照片 |
4.5 开挖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前75cm推力扭矩分析 |
4.5.2 前75cm应力分析 |
4.5.3 前75cm位移分析 |
4.5.4 前75cm段结果检验 |
4.5.5 后75cm推力扭矩分析 |
4.5.6 后75cm应力分析 |
4.5.7 后75cm位移分析 |
4.5.8 后75cm段结果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海泊桥站—小村庄站TBM施工工程概况 |
5.2 车站区间地质条件 |
5.3 车站区间地质构造 |
5.4 TBM主要技术参数 |
5.5 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 |
5.6 TBM掘进安全适应性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读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双护盾TBM掘进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TBM净掘进速率预测研究现状 |
1.2.2 TBM设备利用率预测研究现状 |
1.2.3 TBM施工速度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路线 |
2 TBM净掘进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2.1 TBM掘进性能评价指标 |
2.2 TBM净掘进速率影响因素统计 |
2.3 依托工程概况 |
2.4 现场实测样本数据 |
2.5 单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PLSR-BP神经网络的TBM净掘进速率预测 |
3.1 基本原理与方法 |
3.1.1 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PLSR) |
3.1.2 BP神经网络原理 |
3.1.3 PLSR与 BP神经网络耦合的建模思想与步骤 |
3.2 基于PLSR-BP的 TBM净掘进速率预测模型建立 |
3.2.1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
3.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预测模型有效性验证 |
3.3.1 模型拟合精度对比 |
3.3.2 模型预测效果对比 |
3.4 不同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3.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4.2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
3.4.3 数量化理论模型 |
3.4.4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
3.4.5 不同模型预测分析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岩体地质条件相关TBM设备利用率及其预测模型 |
4.1 TBM设备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地质因素 |
4.1.2 机械因素 |
4.1.3 人为因素 |
4.2 TBM停机时间分析 |
4.2.1 岩体条件相关停机时间(GRRD) |
4.2.2 其他因素相关停机时间(ORD) |
4.3 岩体条件相关TBM利用率(U_r)的概念 |
4.3.1 岩体条件相关TBM利用率U_r的定义 |
4.3.2 样本数据的获取 |
4.4 U_r与 RMR值、CAI值、H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1 U_r与RMR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2 TBM停机时间分析及其与RMR值的相关性分析 |
4.4.3 D_c与岩石耐磨性CAI值、岩石硬度H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 TBM设备利用率U_r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5.1 U_r预测模型的建立 |
4.5.2 U_r预测模型的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风险分析的TBM施工速度预测 |
5.1 数据的获取 |
5.2 TBM施工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常用参数与施工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2 RMR值与施工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3 TBM工作条件等级与施工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 风险分析 |
5.3.1 风险矩阵法 |
5.3.2 风险指数与施工速度之间的关系 |
5.4 预测模型的建立 |
5.4.1 预测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
5.4.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测试 |
5.5 预测模型的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深埋不良地层TBM改造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TBM卡机研究现状 |
1.2.3 隧洞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洞工程支护原则及本文基本研究方法 |
2.1 隧洞工程支护原则 |
2.1.1 不良地质洞段的开挖支护原则 |
2.1.2 塌方洞段支护原则 |
2.1.3 岩爆洞段支护原则 |
2.1.4 大变形洞段支护原则 |
2.2 基本研究方法 |
2.2.1 岩石力学法 |
2.2.2 FLAC3D软件简介 |
2.2.3 开挖及支护结构模拟 |
2.2.4 流固相互作用分析 |
2.2.5 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判别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本数值计算原理 |
3.1 FLAC3D基本计算理论 |
3.2 各向同性弹性模型基本理论 |
3.3 Mohr-Coulomb模型基本理论 |
3.4 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常洞径开挖条件下TBM卡机及围岩稳定性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简介 |
4.1.2 隧址区地质概况 |
4.1.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4.2 研究任务 |
4.3 TBM卡机机制及脱困技术研究 |
4.3.1 TBM卡机机制研究与分析 |
4.3.2 TBM脱困技术研究与分析 |
4.4 正常洞径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4.4.1 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
4.4.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造洞室段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研究 |
5.1 研究任务 |
5.2 改造洞室施工方案研究 |
5.2.1 改造洞室施工方案简介 |
5.2.2 地下工程常用支护措施及其作用机理 |
5.3 改造洞室数值模拟分析 |
5.3.1 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
5.3.2 边界条件及模拟计算说明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学习工作经历 |
三、 参与项目 |
四、 发表论文 |
(10)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TBM技术概述 |
1.2 TBM脱困技术与刀盘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
1.2.1 TBM脱困技术研究 |
1.2.2 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
1.3 液粘调速离合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液粘传动技术与液粘调速离合器 |
1.3.2 液粘调速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研究现状 |
1.3.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现状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液粘调速离合器系统动力学建模 |
2.1 液粘调速离合器主机动力学模型 |
2.1.1 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受力分析 |
2.1.2 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油膜承载力分析 |
2.2 电液比例溢流阀模型 |
2.3 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设计与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
3.1 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压力控制策略研究 |
3.1.1 滑模控制理论概述 |
3.1.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3.1.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3.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控制器设计 |
3.2.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3.2.2 活塞位移控制器设计 |
3.2.3 活塞位移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3.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TBM刀盘脱困模拟试验台设计 |
4.1 试验台概述 |
4.2 试验台结构设计 |
4.2.1 试验台整体结构设计 |
4.2.2 液粘调速离合器结构设计 |
4.3 试验台液压系统元件选型 |
4.4 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 |
4.4.1 硬件设计 |
4.4.2 软件设计 |
4.5 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仿真 |
5.1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元件动力学建模 |
5.1.1 电机与飞轮建模 |
5.1.2 液粘调速离合器建模 |
5.1.3 负载模拟建模 |
5.2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联合仿真模型 |
5.3 仿真分析 |
5.3.1 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的影响 |
5.3.2 飞轮转动惯量及初始转速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上公山TBM施工2·22卡机事故工程地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特长隧洞TBM施工“115”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创建与实践——以北疆供水二期工程为例[J]. 邓铭江,许振浩,刘斌.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9)
- [2]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D]. 朱光轩. 山东大学, 2021
- [3]青岛地铁1号线TBM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翟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北疆长距离输水隧洞TBM卡机快速解脱措施探析[J]. 陈勃文,魏波. 水利水电技术, 2020(S2)
- [5]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J]. 尚彦军,杨洁,曹小红,邵鹏,孟和. 新疆地质, 2020(03)
- [6]组合式TBM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龚春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7]复合地层TBM掘进安全适应性评价及工程试验验证[D]. 高岩. 山东大学, 2020(12)
- [8]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双护盾TBM掘进性能预测研究[D]. 姜晓迪. 郑州大学, 2020
- [9]深埋不良地层TBM改造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D]. 占其兵. 青海大学, 2020(02)
- [10]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D]. 秦永峰. 浙江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