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意涵、角度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分论文,政治课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角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情分析的意义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具有客观性、开放性、动态性、可知性、多元性等特点。学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还有就是评价这节课时所需要提取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环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情分析状况不容乐观。统观并较详细分析教师的备课与设计,可以发现四种“顽疾”: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则更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基础,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与正确度。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学情,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情分析的内涵
1.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带入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也称起点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学习的成效也应该在学生自身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起点水平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形成一份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分析。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需要明确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是否具备必备的行为能力,需要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起点水平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科学适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基本理念,倡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一理念同样应该贯彻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来,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知识的存在形式。知识以物化形式和心理形式两种方式存在。物化形式的知识存储于书本等媒介之中,属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心理形式的知识存储于个体头脑中,属于个体经验。现代知识观的转变,要求体现教学设计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切思考和充分尊重,体现教学设计的人性追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经验和起点水平的支撑。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对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具有直接影响。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里的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对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已有了专题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依托,但仍缺乏对社会分配问题复杂性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可能对社会公平分配存在理想化和片面化的误区,因此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困难较大。”这一学情分析遵循了教学规律,细致分析了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考虑到了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使教学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总之,立足于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是课程目标的基点,也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起点。政治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应善于通过观察、访谈、提问、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起点水平,“特别要注意了解他们对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明确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困难和障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
2.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者进入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它反映了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内隐性特点。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的多少,热情有多高,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某项学习活动并坚持下去。教师在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不同动机水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一种心理成分,作为个体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学习者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
动机以激发和维持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力求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而不满足于低水平的机械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敷衍了事、消极应付,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需要,促成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意义关系。因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体味文化》教学设计里的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一定的文化氛围、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着文化活动,但他们可能并未感觉到这就是文化;学生已经了解一些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对于文化有兴趣探知,这有助于他们了解文化现象,但学生要从本质上把握文化还有很大难度。”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导、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及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无论是在感觉通道偏爱、社会性环境偏好等方面,还是在认识、注意、思维、记忆、问题解决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稳定性和独特性。不同的学生往往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在整体上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通过匹配教学策略与有意失配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考威特金(H.A.Witkin)的研究理论,按照认知方式的不同,学习风格可划分为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t)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t)。场依赖型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把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知觉极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他们熟知的知识点上添加一些情境性的背景资料,他们则可能感到难以把握这个原来熟知的知识点;当他们的言行受到批评时,会导致学习效果的显著下降;他们更倾向于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比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喜欢结构严密的课堂讲授。场独立型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把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知觉不易随背景的变化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当情境需要或需要来自内部时,他们往往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改组深入分析;倾向于个人独立自主学习,较适应结构松散、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与策略,努力做到一般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里的学情分析:“……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哲学,他们常感深奥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积极创设生活情景,使用好新教材的探究交流部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中获得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科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责任感,努力使学生的隐形能力得到发挥。”
三、学情分析的角度
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所谓学情分析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即实现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与对班级个性、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相统一。一方面,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是指对某一年龄群体的知识、能力、经验、方法、动机、态度等的分析。就目前我国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大多以行政班为编制进行,因此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班级共性的分析,即分析不同的班级在某一学习过程或某一学习内容时的一般状况,包括哪些知识、能力、经验是这一班级大多数已经具有的,哪些是他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中还不具备但又需要具备的等学情信息。另一方面,尽管学校相同、年龄相近,但不同班级之间由于学生结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同一班级内的学生个体之间,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群体的共性时,不可忽视对班级个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分析,在掌握班级个性、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下,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把握好学情分析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才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所谓学情分析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即要求把握好静态条件下“三维”教学目标和动态条件下开放多元的不确定性的学情信息。一方面,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要从课程目标层面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体现了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寻求课程标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加深对学情信息的了解。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动态的、生成的,所以学情分析也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虽然确定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状态也作了预设,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等都会呈现出不确定性。因此,教师需要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学情。从整个过程来看,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学情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关注,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当进入课堂教学现场时,学情分析就变成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的分析,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四、学情分析的方法
为何身为教学起点的学情分析会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严重缺失?为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至关重要的学情分析会被处理得如此简单浅陋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学情分析的方法缺乏了解。掌握学情分析的方法,是做好学情分析的重要基础。
1.访谈法
所谓访谈,是指访谈者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访谈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客观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点。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以获取学情信息。教师可在全班同学中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同学作为访谈对象,既可以采用个别访谈的形式作深入探讨,也可以采用6到10人左右的小型访谈形式,使同学们放松心情,相互启发影响,经过比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采用访谈法的关键在于选准访谈问题和时机、把握好问题的切入点,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借助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理念的主要时空,可分为课前、课上、课后等三个阶段。观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政治教师把握学情的中心环节。在课前,教师可通过发放学案或自学提纲等形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预习新课,尝试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理解新课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寻找大多数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最近发展区。在课上,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等学情信息,并及时作出适当调整。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对作业批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情信息给予诊断性的观察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
3.问卷法
问卷法也称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以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对全班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进行调查,既可以采用记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进行。问卷收回后,教师可以更为广泛而真实地把握学情信息。运用问卷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做好问卷设计并深入分析和有效整合所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