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183;碰撞#183;精炼--提高中国哲学在课程开发中价值的思考_哲学论文

共存#183;碰撞#183;精炼--提高中国哲学在课程开发中价值的思考_哲学论文

共存#183;碰撞#183;提炼——课程开发中提升中国哲学思想价值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中国论文,课程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哲学课主要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任务,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哲学政治化倾向,对许多智慧观点作了庸俗化理解。哲学的本性在于怀疑、反思和批判,是一门追求人间智慧、传播人类文明、关注人生存境遇、展现人思维方式的学问,在文化激荡中彰显真善美,提升人的道德涵养和精神境界。本文试着从提升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的角度,谈谈推进中学哲学课程开发。

一、中学哲学课程存在着片面理解唯心主义哲学命题的问题

哲学课程评价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时,往往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课本明确写道:“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笔者认为,“唯心主义的荒谬性”的提法,实质上否定了作为人类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尤其对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思想所折射出来的智慧光芒视而不见。

课文指出:“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一次他同朋友到郊外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的谈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主张‘心外无物’。”在教材看来,“心外无物”的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万物是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学生看到这样的解释,的确会体会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性”,不过一旦他们了解到王守仁是“明朝惟一的一位文能吐纳乾坤,武能安邦定国的盖世豪雄”(注:程帆主编.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P297.中国致公党出版社,2002),就会纳闷: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观点?

显然,教材未能完全揭示出中国哲学的本意。冯友兰认为,“心外无物”并不是讲外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解释是对中国“心”学思想的误解,而是讲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主观境界,即自然与人的生命、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的一种境界。其本意是:“一棵花树,你没有关注没有欣赏它的时候,你就不能与花树产生生命与情感的交流,不能体验到宇宙的大生命,只有当你来看花树的时候,花树的本体生命由于人的召唤而得以彰显,人与花树欣合和畅,产生了生命的交流,令人体验到了无限而永恒的宇宙大生命。”(注:程帆主编.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P304.中国致公党出版社,2002)理解了这个本意,我们非但不会嘲讽王守仁,反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造成中学哲学课程片面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原因

1.功能定位:人性化未成为哲学课程的首选功能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注: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P57.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哲学的神圣使命在于“启发民智,提高人类心智水平,并思索人类心灵永恒的问题,赋予现实世界以理想的价值意义”(注:程帆主编.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前言.中国致公党出版社,2002)。教材编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在主导价值观指导下使个体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这决定了哲学课程应着眼解决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反思生命、张扬人性中提供选择的视角,让学生自主确立对自己发展有效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在思想的比较、评价、交流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辨能力。

中学哲学教材虽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但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境界等重大问题的探讨与反思,没有涉及伦理危机、生命漠视、信念丧失、社会分视等当今时代所隐藏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吸纳,筑就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心理和坚忍性格。合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将会从一个独到的视角,扩展学生的道德境界。

2.思想理念:重理性批判,忽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评价中国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文化以本来面目,而不是片面理解甚至损毁传统文化。“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尊重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此可使学生形成博采众长的意识,以博大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贬低其他哲学思想观点,会使学生误以为仿佛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他学说则是无价值的,是万花丛中的杂草,必欲除去而为快,从而造成学生视野狭窄。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误解,必将否定古代大家思想的价值,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漠视。应该看到,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在一定的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合理性,同时也带有时代局限性。以一种文化否定另一种文化,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三、中学哲学课程开发应科学提炼中国哲学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的兼容并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注点不同,但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性的客观态度,解释世界,看待人生,更多的是关注本体论意义;中国哲学诞生于我国特有文化土壤,侧重的是人生思考,关注的是人性发展,体现的是人与宇宙关系之直觉智慧,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教材中客观、通俗地介绍一些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开阔学生视野,感受文化魅力,培养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1.唯物论部分:把握唯心主义的内涵,渗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思想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的宇宙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宇宙的无限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应与自然界圆融无间、共生共荣,从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观点,结合杜甫“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王维“待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体会“物我两忘,心物相偕”的精神境界;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的人本主义思想,“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对于加强无神论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解决宗教情感与科学理智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无以人灭天”强调自然本身存在的和谐性、规律性,蕴涵着一种内在美,可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贵和”思想对于肯定事物的多样性,树立虚怀若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辩证法部分:把握矛盾的内涵,渗透居安思危、革故鼎新等思想

介绍荀子“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变化观,体会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树立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善于反思与批判的个性品质及坚定支持改革的信念;“一阴一阳谓之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对于学生理解矛盾内涵及转化,感受人生道路祸福相因、曲直相成的道理,培养居安思危、处治思乱的忧患意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孔子“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思想,有助于学生认识为人处事的行为态度要适中,避免过激行为,因而对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性格有积极作用;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生动而又深刻地描绘了青蛙蓄势待发、捕捉猎物的瞬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静”的哲学妙义,感悟持之以恒的意义;“仁者心动”,可使学生认识到物欲横流的今天,拥有空灵宁静的心境是多么的重要;公孙龙“白马非马”,惠施“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等命题,除了让学生领略古代智者高超辩论技艺外,还可体会其思想价值在于为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解。

3.认识论部分: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借鉴传统思维方式

孔子“默而识之”、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豁然贯通焉”等观点,强调用直觉顿悟的方法把握宇宙终极实在,而不是依靠语言、概念、认识的方法,这对于倡导学生自主思考、感悟人生真谛有现实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并重,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求知方式有借鉴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肯定思必须慎,辨必须明,提介微细分析;通过中医理论,体会古人宏观把握世界的高超智慧,领悟整体动态思维方式。这些传统思维方式,是对分析与综合思维方式的补充,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4.人生观部分:把握义利关系,渗透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与崇高理想教育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语),“仁”是为人的根本,内在的“仁”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培养学生“爱人”的宽容忠恕精神;介绍“人生不能无群”“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语),“兼相爱、交相胜”(墨子语),可使学生体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量从人性层面上对治国方略的思考,对于我们反思人类行为的价值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思考义利关系,反思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倡导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积极人生态度。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哲学在于欣赏人的思想智慧,欣赏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多种视角。”(注: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P56.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注: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P59.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为两翼,扩展文化视野,将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突显哲学的现实价值,是今后哲学课程开发的方向。在课程开发中,教材应适当增加阅读材料篇幅,增设诸如哲学与人生、历史、科技、政治等讨论题,并辅以一定的研究性课题,进一步挖掘中国哲学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应看到,教师研读文化典籍,领会思想精髓,提升文化素养,弥补知识结构缺陷,是哲学课程人文功能得到落实的关键。博学多思,方可游刃有余,方能从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撷取智慧浪花,将哲学思想的光辉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发挥到极致。

标签:;  ;  ;  ;  ;  ;  ;  ;  ;  

共存#183;碰撞#183;精炼--提高中国哲学在课程开发中价值的思考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