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论文_李海涛

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论文_李海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 方法:分别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抑郁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在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形式对其临床现状进行探究。结果:心理干预,抑郁症情况严重的病人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诊治效果明显,中医的辨证实施也在该病的诊治过程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在临床当中对于该病的诊治,需要使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联合抗抑郁症的药物或者心理诊治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诊治效果,但是诊治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中医因为特有的辨证体系,能够发现致病的基础,但是临床当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所欲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情况,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中西医;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人类的医学发展水平飞速的进步,临床医学不仅仅是治疗机体的疾病,还有需要对其心理上的疾病进行重视,在临床诊治过程当中,病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能够影响病情治愈情况的快慢,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视。现在,有关调查了解到,抑郁症的病人心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过程当中,对其抑郁症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别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抑郁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在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形式对其临床现状进行探,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现代医学研究

目前为止,对于抑郁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影响机制并不十分的明确,现在有关研究的结果显示:抑郁症为新月管疾病病理生理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高危因素,对于血脂的改变、血压的上升都有一个诱导的作用。经过调查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并发抑郁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我国研究人员,对患有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有叫严重的焦虑,三分之一的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

众所周知,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何柳平等研究人员对患有不同程度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实施PCI手术治疗方案的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实施PCI手术治疗方案的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讲病人化分钟抑郁症和正常组。发现抑郁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明显差与正常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发现,神经-体液调节可以影响病人心理健康程度,同时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反馈到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这也间接的导致病人患有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几率不断增高于心态健康的病人。我国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患有严重抑郁的病人的肾上腺功能相对于正常病人的肾上腺功能具有提高,对这些患有严重抑郁的病人的进行血常规检测发现这些病人的血常规中皮质醇的含量也高于不患有抑郁的病人。同时发现肾上腺激素和皮质醇激素的主要作用都是缩血管,提升病人的血压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导致病人出现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严重的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使患者形成血管血栓或者血管的粥样硬化的概率大幅度提升。由于负反馈调节的存在导致病人血小板活性提高病人心率增快,使病人患有心脏病和心肌肥厚或者心率不齐甚至心肌炎 概率大幅度增加。

我国研究人员对比20名抑郁症病人和20名非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指标,发现经过研究发现抑郁症的病人心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同时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激活的阈值也高于非抑郁症病人阈值。同时发现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的活性相当于非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活性大幅度提高,经过交叉配血后排出病人血清问题。所以抑郁症的病人心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是详细抑郁症病人体内抑郁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尚没有研究人员证实。所以详细的机制任然有待我国详细的探究。

2西医治疗

国内相关学者经实验调查了解到,在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中应用黛力新治疗,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较佳,且不良症状较少,可靠性比较高。

在应用黛力新进行治疗时,主要是提升突触间隙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进而调节病人的相关症状。应用赛乐对患有该症的病人进行治疗时,治愈率普遍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对部分患有该症的病人进行调查时了解到,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其疾病发生率为12.1 %,通常情况下女性比较多见,通过服用赛乐特20mg口服,每天服用1次,在对其治疗一个月之后,抑郁情况显著降低,并有明显性差异,但是对部分患有冠心病的病人进行调查后了解到,针对合并抑郁症以及不合并抑郁症的病人而言,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ST段压低导联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并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对室性心律失常伴抑郁症的病人应用百忧解医治时,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对其医治6周以及12周之后,实验组的抑郁效果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佳,且在对照组进行医治的后6周之后差异不明显,医治12周之后差异比较显著,并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对实验组病人进行医治之后的6周以及12周时,其相关抑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将医治之后的12周和6周进行对比,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组的抑郁结果得到显著改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将二组病人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进行比较,在抗抑郁医治的6周以及12周时,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佳,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在6个月后进行随访,实验组病人心律失常出现率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应用百忧解医治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时了解到,在对病人应用百忧解进行医治之后,其焦虑抑郁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第2周时相关症状便已得到了缓和,直至4周的时候,焦虑抑郁情况便已减弱了一般,但是百忧解则能够产生食欲不振、呕吐以及腹胀等不良反应。

国内相关学者在对患有该症的病人应用心理干预进行治疗后的效果较佳,且在其所抽取的部分病人中,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占有多数,并且通常均体现在心绞痛以及左心衰竭等方面,且会伴有心律失常出现;患有高血压病且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对血压上升的承受效果较差,且对其进行动态血压检查的病人普遍比较多;仅仅对其应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的疗效较差,适应的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各项不良反应,且结合应用效果更佳。但是也存在相关的研究人员也曾提出,针对患有该症的病人而言,仅仅应用抗焦虑抑郁的药品进行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心理干预,即使该类药物的应用会对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现在则对此并没有过多的定义。

3.中医治疗

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对患有该症的病人进行治疗时,一般均会从肝郁方面着手,相关研究人员曾提出,对其我们可以将其分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气血亏虚、肝肾阴虚以及脾肾阳虚几种类型。在对部分患有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状的病人而言,在对其应用中医进行治疗时,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则为:患有该症的病人其中医证候必须具备多样效果,通常情况下均以血疲、火(热)、气滞、湿浊、血虚、气虚、痰浊、阴虚以及阳虚等多种形式存在,且产生次数最高的则为血疲;在没有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中,火(热)、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疲,湿浊、气虚以及血虚等多种形式比较多见,其中火(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在前者中,气滞血疲型十分多见。也有学者在对血管性抑郁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则发表应以培元开郁贯穿始终,主要以益气开郁、温阳开郁、养血开郁以及滋阴开郁等方面进行着手,且效果显著。

4.结语

在临床当中对于该病的诊治,需要使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联合抗抑郁症的药物或者心理诊治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诊治效果,但是诊治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中医因为特有的辨证体系,能够发现致病的基础,但是临床当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所欲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情况,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岳明,刘德桓. 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4:52-53.

[2]郭强,赵欢,朱玉霞,祝然然,雷星星,陈秋. 抑木扶土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疗效的Meta分析[J]. 山东医药,2015,26:17-21.

[3]申治富,冒冬冬,王玄,李林平,何玲娜,胡幼平. 糖尿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学,2015,09:1050-1052.

[4]刘娟,马建伟. 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09:47-52.

[5]马丽娜,李耘,冯明. 老年心血管疾病与抑郁[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4:334-337.

[6]张哲,蒋国卿,吕静静,张会凯,王炯妹,范明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2,23:2715-2717.

[7]侯冬芬,夏李浜,张金喜,孙洁,姜睿.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规范化研究[J]. 医学综述,2009,11:1705-1709.

[8]李海聪,杨毅玲,杨学青,李求兵,王燕,朱赫,田心,陈晓光. 归脾汤加减对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压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2:172-178.

论文作者:李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  ;  ;  ;  ;  ;  ;  ;  

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论文_李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