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国“入世”后的中美经贸关系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中国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主要是美国的阻扰,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长期拖延不决,阻碍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1997年和1998年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的互访对加深中美两国的了解,促进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9年4 月朱镕基总理访美,使中美关系达到高潮,然而因为克林顿屈从于国会的压力,优柔寡断,使中美最终未能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随后在美国国会中反华势力的疯狂反扑下,中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突变。美国国会中的一些人利用所谓的“考克斯报告”兴风作浪,并利用人权、台湾等问题遏制两国关系改善的势头。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则更使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跌入低谷,世贸组织问题的谈判也告中断。直到9月,中美两国首脑在新西兰会晤,才出现转机, 中国“入世”问题重开谈判,但几轮会谈仍无进展。随着世贸组织西雅图部长会议的临近和美国即将进入竞选的白热化时期,11月9 日克林顿又主动派遣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斯珀林来华进行新一轮会谈,在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直接指挥下,经过6天日以继夜的艰苦谈判,中美双方终于在11月15 日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接下来将是中国与世贸组织其它主要成员谈判达成协议、美国国会批准协议和接受中国参加等程序性问题。一个“双赢”协议签订了,长达13年的中国先是“复关”、后是“入世”的长征道路快走到了尽头,举世瞩目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解决已近在眼前,国内外一片欢呼。
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美在中国“入世”问题上的斗争又一直是阻碍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使长期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些矛盾和摩擦得到解决或缓和,使中美经贸的发展道路更为平坦,从而有助于中美关系重新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无疑这个协议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被载入史册。
一、中美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美贸易从70年代初开始恢复,1979年双边贸易额约为24亿美元。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同时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美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美国经济也进入持续增长时期,中美贸易进一步迅猛发展。据中国统计,1979年到199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由24.5亿美元增加到428.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 18.3%;据美方统计,同期双边贸易额由23.7亿美元增加到635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21.3%。
在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下,中美贸易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对美出口增幅降低。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1997年为22.5%,1998年降为16.1%,1999年1~9月进一步降为10.7%。由于亚洲国家货币贬值,出口商品结构上对我形成的外部竞争压力加大,加上受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以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对美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如纺织品、皮革箱包和鞋类均出现减少。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9年第一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成衣减少了近3%, 而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分别增长了32.5%和24%,从菲律宾、马来西亚的进口也分别增加了20%和33%。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幅度继续高于我国外贸总额的增幅,而美国对华出口增幅也高于美国的出口总额增幅,两国贸易在各自经济发展中仍处于重要地位。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仍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说明这种贸易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互补和互利。中国是美国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巨大市场,美国则是中国价廉物美消费品的巨大市场,双方互有需要决定了两国贸易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双方相互投资也迅速发展。美国对华投资始于1980年,截至1997年6月,已经批准的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达23250项,协议投资额368.7亿美元,实际投资额156.7亿美元,许多在华美资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并追加投资。中国对美投资也不断扩大,但总的规模尚小。1999年以来,同我国引进外资出现负增长相比,美国对华投资继续呈现加速增长势头。1999年1~5月美国对华投资合同金额24.42亿美元, 同比增长65.73%,占全国吸收外资合同金额的16.81%;实际利用美资 13.26亿美元,增长6.84%。美国跨国公司继续看好中国市场,99《财富》杂志全球论坛去年9月在上海举行,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总裁云集上海, 就“中国:未来50年”这个主题与中国经济和企业界进行对话,充分显示了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期望和信心。
二、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20年来,中美贸易尽管增长迅速,但道路并不平坦,贸易矛盾和摩擦常有发生,有时甚至形成激烈的对抗,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贸易摩擦在各国经贸发展中属正常现象,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贸易迅速增长过程中,因为利益不可能绝对均衡,发生摩擦在所难免。令人欣慰的是,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已就一些尖锐的争端问题达成了协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从发展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一些双边经贸关系中的障碍问题,如就知识产权、强制性劳动产品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分别达成谅解备忘录,使中美经贸关系得到改善。
中美主要贸易摩擦从驱动因素看,可分成两类。
(一)政治因素
1.正常贸易关系(最惠国待遇问题)
最惠国待遇本来是国际贸易伙伴间相互给予的最低待遇,属于正常的贸易关系。但美国冷战时期的一项立法,把给予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惠国待遇与政治问题挂起钩来,并一年一度审议。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界一些对中国有偏见的人,力图利用最惠国待遇作为筹码,达到干预中国内政的目的。美国国会与政府每年一度的关于中国最惠国待遇的争执使中美经贸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也使中美双方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美国国内要求取消年度审议、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呼声日益高涨。1998年7 月克林顿总统签署国内税收法,开始将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提法改为“正常贸易关系”,并表示将致力于解决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问题,但美国政府的这种考虑是以中国“入世”为前提的。在中美已经签订中国“入世”协议的情况下,美国的承诺必须兑现,这个每年一度被用来骚扰中美关系的问题将有望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
2.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问题
根据美国战后制定的出口管制法,美国总统可以为了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的需要进行出口禁运或限制,重点是对战略性商品和高技术出口加以严格控制,并规定出口的商品或技术不得转为军用或向第三国出口。中国一直是美国出口管制的对象之一,不过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美逐步放宽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允许向中国出售超级电子计算机、光纤传送技术、电讯设备、商业卫星和通信卫星等。但是这种势头后来受到了遏制,原因是美国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美国正在用自己制造的“中国威胁论”为自己的出口制造着障碍。1999年5月25日, 美国众议院考克斯特别小组发布了一篇《关于对华国家安全以及军事和商务问题的报告》,即所谓的“考克斯报告”,无中生有地诬蔑中国窃取美国技术机密。“考克斯报告”严重歪曲事实,受到美国舆论的批驳,但却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迫使政府加强了对我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在压力下美国政府决定将卫星发射出口许可证的发放权由商务部转给国务院,实际上是将商用卫星重新列到美国最敏感军事装备和情报收集装备的“军事武器清单”上,这无疑是1994年克林顿宣布放宽对华技术出口政策以来的一次大倒退。这种倒退,不仅对中国不利,对美国也不利。比如美国国内的发射能力不能满足美国出售卫星的发射需要,本来可以利用中国的发射能力,为美国谋求利益(据业务估计,在今后5年内,靠中国的发射,可以为美国航天业产生80亿美元的收益和1.6万个就业机会),但由于国务院批准程序难以预见,这种机会可能丧失。加严管制将给美国航天工业保持竞争力和工人就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正像促进对中国出口的美国公司联合组织负责人卡尔曼·科恩所说的:“人们一直把眼光盯着与中国贸易不平衡和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设置的壁垒上,而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对自己的出口商品设置壁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促进美国工业在华投资并增强对华贸易的信心,两国技术合作将有进展,美国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是可以预期的。
(二)经济利益
1.农产品贸易问题
农产品贸易是世界贸易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出于国家安全和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需要,各国都对农业进行严格保护。乌拉圭回合谈判进行了8年,也没有解决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大豆、棉花等。近年来,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减少,原因是中国自身农产品生产增加和加强进口农产品的病虫害管理。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一直致力于打开国外农产品市场,中国市场也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农产品贸易问题也一直是中美贸易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主要解决了从美国进口柑橘、小麦及检疫问题,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拓宽了道路,也为中美签订中国“入世”协议创造了条件。但农业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谈判中农业问题仍将是谈判的主要问题之一,诸如农产品贸易市场开放和取消农业补贴等问题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
2.纺织品贸易问题
纺织品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物美价廉,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美国市场份额中名列前茅。多年来,美国对我输美纺织品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并不断制造各种借口,限制我纺织品输美。自1990年12月以来,美国先后多次单方面扣减我双边协议下输美纺织品配额,共计600多万打,130多万公斤,给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96年7月1日美国又修订了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加强限制。1998年美国又以打击非法转口为由,加强了对香港纺织品转口贸易的检查,使我经香港输美的纺织品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美国纺织业利益集团认为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对他们构成了威胁,因而通过国会游说,不断向政府施压,以致在中美世贸组织问题谈判中,美国公然无视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关于所有成员的纺织品配额限制必须在2005年1月1日前取消的规定,无理要求在中国“入世”后将对我纺织品配额限制延长至2010年,对中国“入世”继续设置障碍。经我方力争,美国最后同意不再坚持这个不合理要求,中国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到2005年纺织品对美出口不再受配额限制,从而为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美国保留了一个条件,即如果从中国进口扩大过快,美将引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实行单方面控制措施。
3.反倾销问题
反倾销是美国用来保护其国内生产商不受不公平竞争损害的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美国认为它的反倾销法是公平的、透明的。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公正性。美在反倾销调查中无视中国市场经济的事实,坚持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不是使用中国本国的成本和价格,而是采用“替代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产品的“公平价格”。而替代国的选择又往往是随意的,因此,结果往往是中国产品被判定构成大幅度倾销并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迄今为止,美共对中国发起了近70起反倾销调查,除少数案子中方胜诉或美中止反倾销调查外,多数案子中方败诉而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严重影响了中国该类产品的出口。最近一个案子是1999年6月2日美国多家冷轧板生产企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冷轧板提起反倾销申诉,要求对我冷轧板征收平均为27.02%的反倾销税。 我国“入世”后,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美国视我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规定将作改变,美国对我一些不合理的反倾销指控,我们可以寻求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从而使我摆脱无助的处境。
三、贸易不平衡问题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双方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按照中方的统计,199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210亿美元, 而美方的统计则是美国有逆差569亿美元。 中美贸易不平衡正被美国某些利益集团大加渲染,他们利用美国大大高估了的对华贸易逆差制造一种错觉,好像中美贸易只对中国有利,而美国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不开放。这与事实相去很远。首先,美国的统计数字夸大了对华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中国对美出口的38%是通过香港转口的,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经香港转口的也有几十亿美元,但在美国的统计中,只把经香港再出口到美国的中国货全部计入中国的出口,而把经香港转口运往中国的美国货全部统计为对香港的出口。货物离开中国后外商加价转销美国是通常的做法,中国出口货物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平均增值率高达30%~40%,美方将香港转口和转口增加值都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值,从而大大高估了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值。
原产地问题也是造成中美贸易统计上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急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中心。中国对美出口70%是属于国际化生产的加工产品。国际化生产的产品,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加工国往往只是加工装配,收取少量的加工费,因此产品的原产地概念模糊。即使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已日益成为“多国藉产品”,把中国作为这类产品的原产地,把产品的全部增值都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中,显然会使得双边贸易平衡的数字概念扭曲。
此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把原先输美的加工生产设施转移到中国有关。美国经济学家马格斯·诺兰建立了一个“常规市场份额”模式,测量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他测算的结果是:199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常规”增长的预期值超过101 亿美元,其中76亿美元是代替第三国出口,中国靠自己提高竞争力增加的出口仅25亿美元。
美国一些反对中国“入世”的人常把中美贸易不平衡作为他们反对中国“入世”的理由。他们认为,一旦中国“入世”,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会越来越大。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丹尼尔·罗森认为:“这种逻辑是怪诞的:现在的贸易顺差是在中国不是世贸组织成员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中国加入后顺差一定会进一步增加呢?”
事实上,中美经贸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主要是商品贸易顺差,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中国均为逆差。罗森认为,中国“入世”后,由于中国将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对华出口的增加将大于中国对美出口的增加,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将会缩小。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一直是顺差国,中国经济发展势必增加对服务的需求,而中国承诺逐步开放服务市场,美国在华服务业投资行将扩大,前景是美顺差会进一步增加。在投资领域,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正迅速增长,美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接踵而来。
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型企业的经营业绩表明:(1 )美国在华投资基本上是属于市场追求型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国内市场,这些企业产品的销售已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实际上已替代了美国的出口。还有一部分投资则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生产和销售网络,零部件来自美国,产品返销美国或其它地区。(2)这些企业盈利丰厚。 美国官方的对外投资调查报告表明,美在华投资的收入正迅速增长。1994~1997年的4年时间里,美国在华投资资产增长1倍,而收益增长11倍,收益/资产由2.7%增加为16.2%。因此,在美国跨国公司眼里, 美国在华投资利益的重要性要远超过贸易上的逆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投资与贸易已紧密相连,原来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逐步消失,当代的国际贸易正在演变成连接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增值链各个环节的纽带,因此,在估价两国经贸关系时,必须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我“入世”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争议将产生缓冲作用。
当然,并不是说我“入世”后中美贸易的一切矛盾和摩擦都将迎刃而解,这是不可能的。由于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利益不一致,加上美国的国内立法和专横态度,中美贸易的道路仍将是不平坦的,同美国与其它世贸组织成员的经贸关系一样,中美之间的贸易矛盾和摩擦还会不断产生。但由于中国“入世”后双方都是世贸组织成员,都受世界贸易规则的约束并服从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摩擦的对抗性将会缓和。而且实践证明,发展中美经贸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经贸领域的合作发展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经贸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和纽带作用越来越重要。两国在谋求建立21世纪合作关系中,经贸关系势必得到进一步加强。江泽民主席在1999年3 月会见美国副总统戈尔时指出:“要排除中美关系中的各种干扰和噪音,要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两国关系大局,着眼于把一个繁荣、稳定、和平的世界带入21世纪。”随着中美就中国“入世”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关系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中美经贸合作将再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