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

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

邱伟[1]2004年在《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各大王朝的中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清朝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后在王朝中期的嘉庆时期也走向了衰亡之路。以中国传统社会对人君的评价标准来看嘉庆帝无疑是个好皇帝:勤政、不昏庸失德、不宠信宦官奸佞、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但社会传统和清朝政治、经济运行的惯性使他不可能进行大的兴革,而终成为一个典型的“守成”之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在原有的旧体制框架下进行艰苦的维持和修补,再加上王朝中期人口增长与物质生存资料增长比例的失衡,使封建社会传统运行体制框架所能提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国家的各项收入拖欠严重,开支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漕运的弊窦丛杂;官贪民欠国库亏空;银贵钱贱造成金融制度混乱;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形势被动;八旗生计日窘;军费开支日重。这都造成了清政府财政的巨大压力。这种中衰之势不是由嘉庆帝造成的,而是封建体制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历代积累的产物。虽然嘉庆帝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求扭转颓势,但受传统观念的局限,他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在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下,社会不可能有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也不可能让新的力量出现。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无能为力的时代困境。事实证明:封闭体系下的王朝无法完成自我的更新和改造。

高月[2]2011年在《清末东北新政研究》文中认为有清一代,伴随着华夷秩序的解体,东北地方在王朝疆域构造中的地位由核心渐趋边缘化,这种趋势直到20世纪初期清王朝在东北实行新政改革后才有所转变。本文以清末东北新政为研究对象,从疆域统合的角度切入,认为,清王朝通过在东北实施新政意图实现疆域的均质化,达到对疆域进行统合的目的。即通过对东北地方传统政治体制的改造在“龙兴之地”的东北实行与内地同质的行省体制,彻底祛除东北地方“满洲故地”的疆域属性;通过重建基层治理模式突破传统王朝国家权力的下限,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州县以下的基层;通过实行财政改革清算中央、地方财权倒置的弊端,增强中央政府权威,重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将国民教育权统于中央,增强国民对王朝国家的认同。本文进而在肯定民族国家相对于传统王朝国家具有进步性的基础上,引入民族国家概念作为清王朝疆域统合的参照系,认为清王朝在实施以疆域统合为目标的东北新政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传统王朝国家的改造,走上了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本文由序章、正文和结语共计六章构成。其中,序章对本文选取东北新政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予以阐明,并对先行研究成果和本研究重点利用的资料进行评述;正文第一章在对东北地方旗民二元管理体制的创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旗制的萎缩和行省制的确立两方面论述了东北地方政治体制同质性变革的过程;第二章首先从廷臣、疆吏、最高统治者的地方自治态度、言论及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制度设计两方面入手,探析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取向,随后通过对清末东北地方自治实态的探寻来反观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意图,并以此为基,考察地方自治与清末中国疆域统合的内在关联;第叁章重点论述了国、地两税划分和预算制中的东北财政实态以及中央与地方围绕财权进行的利益博弈;第四章从东北教育体制的变容、各级小学堂的设立、改良私塾叁方面着手窥探了清政府主导的国民教育在东北地方的实态和清政府通过教育改革增强国民对王朝国家的认同的过程;结语从清末东北新政与东北疆域统合的一般趋势、国家认同的重建与疆域统合、疆域统合之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叁方面对清末东北新政、疆域统合、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总结、梳理。

参考文献:

[1]. 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D]. 邱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 高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标签:;  ;  ;  

嘉庆朝的财政危机和传统体制运行的困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