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_高考论文

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_高考论文

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坚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毕业就业两个重要环节上,高教研究界以往偏重于研究“出口”而较少关注“入口”。近年来,伴随着招生体制的改革,人们像世界各国一样将注意力也放到高校招考方面的研究上来。不少论者提出改统一考试为各校单独招考,甚至主张取消考试而凭中学成绩入学。对此,我曾就传统文化对高考改革的制约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认为统一高考在防止人情困扰、维护公平选才方面有其优越性。本文将从高校招生考试方式的演变历程、统考具有规模效益等优点诸方面,进一步论述现在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

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作为一种公平尺度,将考试用到学校选才方面具有重大的进步作用。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入学者皆为贵族子弟。汉代以后,中央太学招收博士弟子,经常需要考试甄别,使汉代的太学颇具平民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子学的出现取代了太学的最高学府地位,而所谓“国子学”即招收国家高官子弟,当然不会面向平民。唐代中央六学等级森严,平民俊士子弟只能考取四门学及律书、算学而不可能问津国子学与太学。宋代以后,教育机会下移,中央官学一般皆可招考平民俊秀。北宋时期也曾一度取消入学考试而采用推荐举送办法,结果得以免试入学者多为官家子弟,最后不得不恢复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教育史一再表明,采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较公正客观,而采用推荐方式入学往往变成权力关系及金钱的竞争。

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开始,一批近代新式学堂陆续建立。由于学堂数量不多,且各学堂的性质、层次、规模差异较大,因此皆为独自招考。这与世界上其他统考入学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近代高校初建阶段,一般都是单独招考。统考是高校招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国时期,起初也是各高校单独招考。而命题的难易和中学的教学息息相关,且一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往往用外语命题,出现了高校招考内容与中学教学不相衔接的问题。为此,1919年1月教育部公布《各专门学校大学校中学招生办法训令》,规定高校招生,考试命题须依照中学毕业程度,勿使太过不及。另外,各校单考竞争程度不一,某所高校以一个标准择优录取新生,导致了内地省区升学率不平衡。如1923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云南、福建、甘肃、黑龙江、热河、绥远、察哈尔、蒙古等省的考生均榜上无名。为了解决录取边疆省区及落后省区的考生问题,教育部第10届教育联合会曾提出国立专门以上学校招生宜酌定各省区名额建议案,建议学校将招生名额的一部分分给各省区,各省区初试时布告分别录取。然而由于考试及录取权在高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而且,各校命题的难度不同,评分标准及阅卷的宽严不一,因此无法保证公平竞争和新生的质量。此外,还存在一个高等教育畸形发展的问题,易于开设且报考人数较多的文、法、商科专业偏多,理、工、农、医类专业却发展缓慢。为了纠正文理专业失衡,教育部于1933年起实行计划招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提高大学程度,教育部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在此基础上,1938年起实行国立院校统一招生,教育部设统一招生委员会,设立了12个招生区,各区按照部定标准命题,分科评卷,成绩送教育部,由部决定各处录取人数。该年参加统一招生的院校有22所。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参加的院校增至28所。1940年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共有41所高校参加。1941年因抗战形势紧急被迫中止了统一招生。抗战胜利后,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全国统一招生仍无法进行。

1938~1940年的统一招考制度是中国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的第一次尝试。有利于促进中学按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督促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2〕它为50年代初中国走上统考之路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建立,1949年实行学校单独招生。1950年,实行全国多数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实行各大行政区统一招生。1952年走上了全国统一高考之路。1958年,根据“教育革命”新形势,改变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实行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然而只实行一年就不得不回到统考老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统一高考制度被废止,直至1977年拨乱反正。

大规模统一考试一经推行,便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促使人才辈出功不可没。然而,有利必有弊,其消极影响也日渐显现: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学校办不出特色……于是,“黑色的七月”、“异化的高考”、“考试战争”等批评多了起来。“素质教育”提出后,更有不少人指责高考制度下“应试教育”的危害。认为统一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贡举者,议论之丛也。”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在论述古代科举考试时发出的感叹。考试选才制度历来处在政治与教育制度的关节点上,往往成为议论的中心。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40多年来,曾经受到政治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压力,如今又面临传统文化和教育本身的压力。到底是否要坚持统一高考,还将不断引发激烈的争论。就我的看法,可以旗帜鲜明地主张:中国应该坚持统一高考。理由如下:

其一,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概很难找到比高考更为公平的竞争了。正如明代万历17年(公元1589年)礼部郎中高桂所说:“我朝二百余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3〕统一高考有利于消除特权,使肯努力的学生怀有希望。而各地教育部门可根据高考成绩这一较客观的依据来评价各地的教育水平,各高校之间也可通过高考录取分数比较生源的质量。美国大学排行榜历来将招收新生的SAT和ACT分数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二,具有规模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公平与效益常常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统一高考则在相当程度上兼顾这一矛盾。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统一考试效益较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1982年,已有人提出改革统一高考,教育部主管领导表示可以让大学单独招考,结果没有高校想试。北京大学曾算了一笔帐,如果单独招考,从命题、印发试卷到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工作量不知要增大多少倍,即使是委托各地招办主持监考,整个招考工作的费用将成为一笔沉重负担。如果考生都集中到报考高校去应试,东奔西跑,经济负担沉重,十分不便。有人认为单考可以多一些选择机会,实际上并不见得,因为重点名牌大学招生数不会因单考就无限扩大。统一高考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中学的多样性,但也是有限的,因为中学的教学就是语文、政治、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9门,只要不超出教学大纲,中国1000多所高校都单独招考,考这9门课,岂不是大大的重复浪费?这还不说各校从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很难与统考制下命题的权威性、科学性相比。当然,某些高校若考一些9门课之外的科目是能考出特色,但这又不可避免地会干扰中学的教学。中学生若不打好上述9门课的基础,却忙于备考某高校的特殊考试科目,实在是舍本逐末。因此我认为,即使改统一高考为各校单独招考,受考试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高校必然还是会自动走向联合招考,最终走向各省统一考试或加入全国统一高考。

其三,统一高考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全国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使全国各地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分省市定额录取的办法虽然从考试公平的角度来看有所不足,但从区域公平的角度来说则有合理之处。从考试公平逐渐趋向于区域公平是中国1000多年考试史上的发展规律。高考选才还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起到调控教育秩序与减缓社会风气变坏的作用,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至于统一高考在选拔人才、振兴科教、发展文化方面的作用,已在恢复高考以来的20年中充分体现。

统一高考具有不少优点,尽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还是为多数人所接受和维护,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大学招生的发展趋势。如以往英国只有一些地区性的考试机构,最近已成立全国性的考试委员会。日本近年来适龄青年减少,而参加大学招生第一次共同考试的人数却有所增加,原因是有一些私立大学自愿加入全国统一考试。一贯单独招考的俄罗斯1995年在推广统一测试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单在莫斯科就有31所高校,将考生参加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考试中心举行的测试成绩作为其入学考试成绩。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和莫斯科市教育局会议的决定,制定出在普通中学毕业生中组织统考(包括毕业会考与高校入学考试)的建议。〔4〕而西非五国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一直为五国各高校作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在此潮流中,中国的统一高考也需不断改革,但不应轻易考虑推翻高考制度。

统一高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从考试科目内容到命题形式等都要积极改进。统一高考也不一定非要永远全国一张试卷,以往1977年即为分省市高考,前些年三南(湖南、海南、云南)的“新高考”和上海现行的高考就非全国统考,实质区别在于统考与各高校单独招考的不同。当然现在也没有必要都走分省统考之路。将来条件许可,一些高校在依据高考分数初步录取之后,也可像日本的许多高校那样让预选生到校举行第二次考试。我国现行硕士生招生的面试便与此类似。总之,只要坚持改革,统一高考制度便能克服逐渐积累的弊端,为培养人才和提高民族文化继续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标签:;  ;  ;  ;  ;  

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