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中的“昨天、现在、明天”这一独特的学术专著_中国土地制度论文

中国土地制度中的“昨天、现在、明天”这一独特的学术专著_中国土地制度论文

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183;今天和明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很有论文,专著论文,中国论文,昨天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迎接21世纪丛书》中,青年经济学者李文撰写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作者是不动产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此前已发表过《房地产投资指南》和《实用不动产管理要则》两部著作,而《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下文简称《中国土地制度》,凡引自该书的原文不再一一列注)则是对古往今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过程的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向作了展望。与作者此前发表的两部著作相比,《中国土地制度》是更能体现作者学术功底的一部著作。

一、系统性与完整性

中国的土地制度源远流长,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的文献也是浩如烟海,研究者中有不胜枚举的中国学者,也有数量众多的外国学者。但是此前能将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古到今叙述下来的文献并不多见,人们很少能从一部著作中了解到古往今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全貌,而《中国土地制度》一书就做到了这一点。正如国家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长、全国人大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名誉会长王先进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该书对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阅后可使读者对远古、近代一直到当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未来的改革取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这是目前同类著作中所不多见的。”

为了在不到30万字的篇幅里将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土地制度演变过程的全貌体现出来,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向作出科学的展望,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仅在书后附录的主要参考文献中就有:资料类19种,古籍类35种,著作类42种,论文类84种。

《中国土地制度》一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体现在弥补了以往的著述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或疏漏之处。王先进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作者在阐释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占有关系、土地使用方式和经营形式的同时,对过去一些同类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和农民负担、土地的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以及土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书中对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介绍意味深长,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不管是土地的所有制性质,还是土地的占有关系、使用制度和经营方式等等,最终都要体现在土地收益的分配上来,所谓农民负担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年来,农民负担问题一直是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各地也尝试过不少改革方案,但一直未能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土地制度》一书的作者可谓独具慧眼,指出农民负担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由于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作者据此提出了变土地包干制为土地租赁制的设想,通过配套改革以求彻底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在土地收益分配上的关系。这一观点的提出对现行的改革实践极富参考价值。

据说目前大专院校在土地制度史方面的教学中还缺乏一种理想的教材,不知《中国土地制度》一书是否可以尝试作为教材来用?至少这是一部很好的教学参考读物。而且该书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快,凡是有兴趣了解中国土地制度的读者都可以读读这本书。

二、内容安排上略古详今,重点突出

《中国土地制度》的作者在“前言”中讲道:“大家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部介绍土地制度史的书籍来读,但大家不难发现,书中对古代和近代土地制度的介绍作了尽可能的浓缩,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的介绍则要详细得多,具体得多,甚至对每一次变动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也都一一作了交待。”

确实如此,全书共分十章,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即古代和近代的土地制度的介绍只占了四章多一点,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的介绍则占了接近六章。在前四章介绍古代和近代土地制度的篇幅里,第一章是谈土地所有制,突出强调的是土地国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地主经济与自耕农经济这两大矛盾关系的变迁;第二章是谈土地经营方式与剥削形态,涵概了租佃制、农奴制、奴婢制、雇佣制和自耕农经济等地主制时期的主要土地经营方式与剥削形态,突出强调的是地租的形态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三章是谈赋税制度与农民负担,突出强调的是中唐前后由“舍地而税人”到“重地而轻人”所体现出来的封建政权、地主和农民三者在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上的变化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第四章是一个过渡,突出强调的是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所体现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终结。在这一章,作者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土地立法及台湾的农地改革作为土地制度演变的一条支线一并作了交待,符合历史实际。此外,该书的第十章在专文探讨我国的城镇土地制度之沿革时,还安排了三个小节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城镇土地制度作了介绍,特别是通过商税的演变来考察我国古代城镇土地制度之梗概,实属添补空白之笔。

全书的后六章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在这一部分里,除了第十章专门介绍城镇土地制度的变迁外,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介绍农地制度由合作化、公社化到联产承包的演变过程及其背景;第七章集中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第八章是对近20年来农地改革的经验总结,并对今后的改革取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第九章是介绍土地的管理及管理体制,突出强调的是保护耕地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书对农地制度的介绍用了将近九章,而对城镇土地制度的介绍只用一章多一点(第十章和第九章的部分内容),作者对这一安排在“前言”里作了如下说明:“本书对城市土地制度的介绍所占的篇幅较之对农地制度的介绍要少得多,这是因为目前学术界对近代以前的城市土地制度还缺乏研究,而近代以来的城市土地制度变迁的脉络又较之农地制度清晰得多,包括对今后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也已经有了一个接近成熟的方案,而农地制度相形之下其内容要丰富得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构成土地制度的主体,建国以来的变动也较频繁,如不详加介绍恐难以理清头绪。”作者尖锐地指出:“今后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重点在农地制度,难点也在农地制度。”

三、从实践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

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是《中国土地制度》一书的又一重要特色。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全书文字叙述的通俗易懂上,而且还体现在所设计的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上。

以该书第八章的阐述为例。这一章的标题是“从承包回到租赁:农地改革的基本取向”。在这一章里,作者对近年来各地推行的“两田制”试验、股份化试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作了认真的总结和比较研究,结合在上一章讨论农民负担问题时形成的认识,指出目前农地制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症结在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尚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尚处于事实上的虚置状态,这当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在土地收益分配上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据此作者“主张以彻底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在土地收益分配上的关系为突破口,以土地租赁制取代现行的包干制。这样做,变革成本低,也便于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相衔接,有利于实现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而且用土地租赁制取代土地包干制,也有助于在巩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由此确立的土地经营方式能符合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能满足经济体制转换和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者在书中设计了一套由土地包干制过渡到土地租赁制的具体方案和配套改革方案,强调“为了尽快结束‘人人分地、户户种田’的局面,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有必要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相应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此举也将为土地租赁制的顺利推行铺平道路。”王先进教授对上述方案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设计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特别注意从实践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兼顾了经济体制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操作性强,变革成本低,对今后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的实践很有参考价值”。

从实践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还体现在作者不囿于陈见、勇于探索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方面。比如该书在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介绍中就见不到对奴隶制社会土地占有关系的描述。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中国从来就没有发展起利用奴隶从事大规模集体经营的生产方式,这是十多年前作者在经济发展史和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从世界范围看,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只有古希腊、罗马、腓尼基等一些极少数的国家和地区,而四大文明古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农业民族都是经由农村公社的内部分化和部落联盟的频繁征战,走上了一条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建化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能够反映作者个人独到见解的观点书中随处可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中国土地制度》一书是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学术专著,从该书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但熟知现代经济学,而且还具有相当扎实的经济史功底。”(王先进语)还应当指出的是,该书有一个很不错的“前言”,全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在那里提纲挈领地作了说明,读者阅读这本书时可以先看看这个“前言”,以便对全书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

标签:;  

中国土地制度中的“昨天、现在、明天”这一独特的学术专著_中国土地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