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沈勤,何龙兵,王勃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7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儿根据医生临床经验进行抗菌药物给药治疗,观察组35例患儿则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在治疗小儿肺炎时应紧密结合患儿的药敏结果,选择适宜的、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加速患儿症状消退,提升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小儿肺炎;临床疗效;症状消退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112-02

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病程漫长的特点,通常以细菌或病毒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通常采取抗菌药物治疗,但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种类较为多样,在治疗小儿肺炎的同时也导致的耐药性形成的问题[1]。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小儿肺炎耐药菌株发生率不断攀升,并且优于其他条件致病菌发生率的增加,小儿肺炎的致死率也随之升高,因此采用规范、有效的肺炎治疗策略对提升小儿肺炎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2]。本组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分析,对比传统经验给药与根据药敏结果施治在小儿肺炎临床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7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及其家长对本组研究目的、方法、风险均完全知情并自愿参加,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明确诊断为小儿肺炎,并明确患儿肺炎类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种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患儿;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药物过敏。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2±1.3)岁,病程时间1~7d,平均病程(3.0±1.2)d,观察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5±1.9)岁,病程时间1~7d,平均病程时间(3.2±0.9)d,两组患儿人口学特征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试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经确诊收治入院后均拟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根据意识临床经验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并按照相应的治疗剂量进行应用;观察组患儿首先进行药敏结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手机患儿鼻咽的分泌物,接种于羊血琼脂平板以及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摄氏度恒温箱内培养24h,观察平板上菌落的形态以及溶血情况,并鉴别革兰染色结果,转接至生化管内进行二次鉴定,若明确致病菌后需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抑菌环的大小判断耐药菌的耐药性,后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小儿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痛以及咳嗽,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咽痛以及咳嗽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另评估两组患儿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其中显效为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实验室检测相关血生化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有效则为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患儿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生化检测结果明显改善,但为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则为未达到上述治疗目标,肺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获取的肺炎患儿相关指标均采用IBM SPSS 19软件进行分析。其中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咽痛、咳嗽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x-±s)表示,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肺炎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记录并比较两组肺炎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通常临床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但由于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肺炎耐药菌株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不仅导致肺炎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可能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既往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多依赖于医师的临床经验制定肺炎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但其存在较大的缺陷,如耐药菌株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不足,而经验用药不仅缺乏针对性,同时也给患儿体内的药物代谢带来沉重负担[3]。本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药敏试验指导治疗的观察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明显快于其他患儿,并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种类、不同代数的抗菌药物其适应症、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儿童用药中更是需要慎重、周密选择,即不仅仅考虑抗菌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同时也许兼顾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如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应,但在动物幼崽中的实验中发现其对软骨具有较强的损害,因此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肺炎患儿应禁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4]。并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首先明确肺炎患儿是否存在耐药菌株以及耐药菌株的类型、敏感抗菌药物类型等,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能够进一步提升抗菌药物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5]。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小儿肺炎时应紧密结合患儿的药敏结果,选择适宜的、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加速患儿症状消退,提升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爱媛.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2):80-81.

[2]从欣,吴缨.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使用情况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34-135.

[3]张磊.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3,11(27):123-125.

[4]常伟.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11-212.

[5]魏勇.不同抗菌药物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时间效应研究[J].中国药业,2015,32(11):36-37.

论文作者:沈勤,何龙兵,王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沈勤,何龙兵,王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