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心理干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个体化心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个体化心理干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属于肝病晚期,患者常合并诸多并发症,如腹水等,疾病死亡率极高,且在5年内仅有14%生存率。临床上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治疗后虽有一定疗效,能够使得患者病情得到进一步控制与缓解,然而一旦停止治疗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复发风险极高,病情迁延难愈,病程较长,存在较高的癌变风险,后期治疗将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此外,患者常出现较为严重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其治疗配合度、生活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因此为患者实施一定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关键。本研究就个体化心理干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69岁,平均(50.1±9.5)岁;病程3-18年,平均(8.4±3.6)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0.2±9.6)岁;病程3-17年,平均(8.5±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治疗原则实施常规治疗(机体免疫调节、利尿、保肝等)。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对家属及患者疑问进行解答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个体化心理干预: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谈话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找出存在负性情绪的原因,制定个体化心理干预计划;②将同科室、同病房的患者介绍其相互认识,为患者介绍科室环境及相关医护人员,减轻患者陌生感;③在不对患者病情影响前提下鼓励患者在病房内播放喜爱的音乐,进行娱乐互动,以缓解其孤独感;④根据患者家庭情况、职业、文化程度等,为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病理机制、治疗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⑤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角度,关注患者真实的内心感受,给予其支持及鼓励,减轻患者自卑感;鼓励患者将真实内心想法说出来,并表现出理解,给予患者安抚;⑥为患者介绍所用药物,增强患者认知,减少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的恐慌感。⑦为家属强调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对患者给予细致、耐心的照顾,增加其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
1.3 评价指标
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moodstates,POMS)评价患者负性情绪,量表包含紧张、焦虑、烦躁、抑郁4项,每项4分,总分为16分,分值越高负性情绪越明显[2];采用WHOQOL-100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含心理、生理、社会、环境4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比较( ±s,分)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传染性,对患者正常人际交往及工作及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加之疾病特有的迁延难愈、易反复、存在高癌变风险等特点,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重,长时间折磨患者身心,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心理应激反应将对患者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影响,造成相关正常生理功能下降,使得病情加重,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针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一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极为关键。
常规的护理干预并不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患者这个疾病主体,而将疾病作为护理中心,将疾病的控制与否及患者康复情况作为护理目标,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尚未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与尊重,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的顺利实施,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对观察组4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心理干预,而对照组则单纯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表明个体化心理干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好。原因在于个体化心理干预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内心真实的感受为患者实施相应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纾解负性情绪,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支持,促进其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显著提升,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应激反应,促进治疗顺利进行,使得治疗效果增强,从而使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4-5]。
综上所述,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美,韩佼佼,徐俊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41-142.
[2]刘安琪,胡兴,钱红梅,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7):745-747.
[3]朱迎,董丽,周长美,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6):2018-2021.
[4]徐建华.心理护理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56-58,62.
[5]王晶,安丽.优质护理对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350-352.
论文作者:曹绪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患者论文; 肝硬化论文; 个体化论文; 心理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性情论文; 乙肝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