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面向”的再认识与深化教育改革(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景山学校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60年春创办的一所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由于学校在中央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教改试验,能够及时了解党中央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并能及时听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意见。因此,当时我们总是根据中央各个阶段的总体部署来具体设计学校的各项教改试验工作。
十年动乱期间,景山学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我们所进行的各项教改试验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果断正确地解决了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在这段时期,小平同志谈到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教材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时,还举了景山学校“文革”前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例子。1977年9月29日,我们以北京景山学校党支部委员会的名义向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校的情况,并表示决心继续坚持各项教改试验,一定把景山学校搞好,为中国教育争气。不久,小平同志让秘书打电话给学校领导,转达了他的关怀和勉励。
在小平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新生,北京景山学校也获得了新生和发展。
1977年底,中央教育部落实邓小平关于要办重点学校的指示,确定了全国20所中小学作为教育部的重点学校,北京景山学校是其中的一所。1978年中央教育部授予北京景山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名小学教师为特级教师。这是在我国首次把小学教师提到如此受人尊敬的地位,而且这一突破性的措施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准。
1978年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景山学校也在逐步恢复和开辟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到1983年,景山学校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基本上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各项教改试验,教改试验的规模和教育教学水平已接近“文革”前的规模和水平,为进行全面改革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试验作好了实践方面的准备。与此同时,景山学校于1979年2月在全国中小学校中率先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和本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历史经验,为全面改革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试验作好了理论方面的准备。1983年,景山学校的教改试验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从逐步恢复各单项试验进入到全面改革中小学教育的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们国家进入到一个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教育工作应该怎样办?我们中小学的整体改革应该怎样改?应该按什么方向来设计?为此,我们于1983年9月7日,以景山学校全体师生的名义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为我们题词,指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小平同志
亲爱的邓爷爷:
我们首先代表北京景山学校的同学们,向您老人家致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敬礼!
我们这所进行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从1960年开始,为走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新路子而艰苦奋斗。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在集中识字、抓紧写字作文、编写数学教材新体系、儿童科学知识的启蒙、外语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在高年级增设新知识、新技术的课程,以及学制年限(现在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是我们现在的困难和缺点还不少,特别是师资水平、校舍和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等,远远不能适应整个国家加速现代化的步伐。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又把我们学校作为在中国的联系中心之一。如何使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很大的难题。但是我们全体教职工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我们将正视缺点,努力改正,为中国现代化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后备军献出我们的心血。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4周年国庆节即将来临,在盛大节日的前夕,我们提出一个恳求,就是希望您老人家能为我们题词,或向我们说几句话,指明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致
崇高的敬礼!
北京景山学校
一九八三年九月七日
这封信9月8日送出,9月9日小平同志就为我们题了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第二天9月10日题词送到学校。当天,我们全校师生隆重集会,对题词进行了传达和学习。
“三个面向”短短16个字,言简意赅,已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可见这个题词意义之重要而深远,内容丰富而深刻,既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又是切中时弊的英明决策。“三个面向”的发表,10多年来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发展理论等方面起了战略性和导向性的作用。这是教育理论上的一次大突破,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是新时期和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战略转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十多年来,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三个面向”题词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新形势下,“三个面向”意味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必须大力加强和认真改进。
但是,“存在决定意识”。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教育体制的条件下,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依赖性多,缺乏自主性;服从性多,缺乏创造性;平均主义多,缺乏竞争性。由于受制于“计划”的这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因此,对“三个面向”的认识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认识上缺乏战略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在实践上缺乏大胆改革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是理论上的又一次大突破,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解决了姓“资”与姓“社”的争论问题(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次理论上的大突破,思想上的大解放,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特别是系统地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这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李鹏同志在《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面对21世纪的发展机会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培养跨世纪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三步走”的战略为目标,在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对“三个面向”从战略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进行再学习、再认识,把教育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把“三个面向”放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认识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他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学习了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等等,总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认识上有新的理解,实践上有新的发展。
“三个面向”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本质联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个面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精髓。“三个面向”讲的是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系,是影响教育工作全局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要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任务的基本路线和战略步骤的总体设计下,去学习和认识“三个面向”的具体涵义和精神实质。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对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就更加紧迫;同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更有利于对“三个面向”的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
二、从战略的高度学习和认识“三个面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不是一般性的题词,也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某类具体学校的题词,而是针对整个教育工作讲的,其实质是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任务提出来的。也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任务,不要脱离这个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实际。“三个面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超前性。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战略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指导思想。
教育要“三个面向”,包括要面向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包括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教育的要求,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就是为实现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社会意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才能的各级各类人才;二是教育自身要逐步实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教师素质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保证。
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要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公民;二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化教育的优秀成果,把我们的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对世界教育,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教育要面向未来,也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准备人才,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特别是根据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改革教育教学,培养好人才;二是教育要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全面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必须改革片面的“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个面向”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核心是面向现代化,这是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最大政治。因此,抓住了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抓住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问题。其次,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性的历史概念,要搞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学习发达国家搞现代化的一切有益经济,“洋为中用”。闭关自守,盲目排斥是“左”的思想,是搞不了现代化的。再次,要搞现代化就必须面向未来,不仅要适应今天的需要,还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是搞不了现代化的。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终是为了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