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_社会公平论文

城市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理论基础论文,模型论文,概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回顾历史,在过去30多年间,可持续性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口号和潮流[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历史舞台上,围绕可持续性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例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强调了保护人类环境发展议程的关键环节,并为推动国际环境合作而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给予了环境与发展以同等程度的关注,并起草了“21世纪议程”;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各国首脑和世界领导者再次承诺执行“21世纪议程”等。

审视现实,在日益城市化的当今世界中,城市的可持续性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世纪:首先,城市人口已经成为世界人口的主要部分,并且比重在未来仍将快速增长;其次,城市地区聚集了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生产活动,成为全球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的密集地区;第三,城市地区集中了世界范围内几乎全部的中高收入群体,成为全球商品消费和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的可持续性议题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各个国家以及地方决策者的普遍关注[2]。

城市可持续性作为城市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仍有待加强理论层面的系统探讨。由于可持续性的理念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再加之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所以,尽管国际学界对于城市可持续性的实践探索颇多,但是迄今为止在理论层面上仍然缺乏普遍性的共识,并存在着诸多含混之处[3]。而且,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中,对于城市可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探讨亦不多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深入地理解城市的可持续性?本研究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基于主题性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国际相关研究的整理提炼,实现对国际视野中城市可持续性的系统解读。论文的内容包括:首先,从可持续性的核心概念出发,辨析城市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描述、分析和战略等层面入手,归纳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模型;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2 理论基础:可持续性与城市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作为一个复杂概念,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尽管非常相近,但是前者意味着一种理想状态或一系列条件,而后者则是指从现实出发迈向可持续性的一个过程[4]。可持续性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它需要积极干预而不仅是发现事实,它蕴含着机会而不是制约,它体现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5]。可持续性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意味着针对人类社会占有自然进行深刻反思的一种悲观主义论调,也体现着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制度变革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6]。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特征,对于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来达成可持续性的状态,形成了两种迥异的基本立场:一是强可持续性——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资源中,尽管生物圈之外的资源(如矿物)是终将被耗尽的,但是生物圈之内的资源(如森林)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得到绝对保护;二是弱可持续性——认为任何的自然资源都可以用等量的人造资本来有效替代,因此只需将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限度之内即可[7]。尽管强可持续性的观点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支持与认可,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观点则是建立在弱可持续性的理论立场之上的[8]:即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试图将环境和代际的维度,与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动是改善人类环境的必然需求,但是必须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和后代发展需求,因此当前的任何增长都不应以未来的社会或环境损失为代价。

可持续性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在1980年代以来始终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首先,随着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的发布,可持续性的核心原则和理想状态成为讨论焦点并逐步达成了理论共识,认为可持续性就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状态,实现三者共赢。其次,在1990年代后,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开始受到关注,逐渐认识到可持续性隐含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逐级嵌套机制,经济活动依赖于社会进程和环境限制[9]。之后,在近年来,可持续性的治理问题得到探讨,在迈向可持续性的现实过程中,除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之外,政治或制度的维度得到了关注,借助公众参与和政策手段来处理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矛盾冲突[10]。总之,对于可持续性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解至少包括3个层面[11]:一是评估层面——即确认可持续性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涉及到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和外在特征;二是分析层面——即认识可持续性所隐含的运行机制,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三是战略层面——即理解可持续性所需要的治理方式,涉及到从现实迈向可持续性的治理手段和政策工具。

城市可持续性作为可持续性理论领域中的核心议题,具有更为复杂的理论内涵。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可持续性反映了世界城市化与全球可持续性之间日益增长的内在挑战——城市已经成为各种全球环境问题的直接或间接根源,全球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可持续性的问题。尽管作为可持续性的一种延伸概念,城市可持续性同样要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包括同代人的公平、代际的公平、自然环境保护、非再生资源的最小利用、经济的竞争力与多样性,社区活力等[4]。但是,城市可持续性的复杂性在于,它在空间尺度上必须考虑城市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5];因为城市地区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高度密集的空间单元,需要应对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12]。总之,提升城市可持续性就必须要在城市自身的环境容量之内,减少城市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13]。随着1980年代以来可持续性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城市可持续性作为一个复杂的议题,在评估、分析和战略等层面上,逐渐形成了基于环境、系统和政治等视角的一系列概念模型。

3 评估层面:环境视角的经济—社会—物质模型

从环境视角出发,城市作为一种人造环境,普遍被视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环境的人类活动产物,它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共同构成,这三种不同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城市可持续性就必然要求城市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都应致力于不断地改善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14]。

在此背景下,城市可持续性可以被归纳为一种经济—社会—物质模型(图1)。首先,它意味着各种环境的自身健康发展:一是经济的增长——即在经济环境中,追求经济产出的不断增长;二是公平与福利——即在社会环境中,实现不同群体的公平与福利;三是生态与美学——即在物质环境中,尊重生态与美学价值。其次,它意味着不同环境之间的彼此协调整合:一是配置的效率——即在物质环境与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各种物质资源在市场配置过程中的经济效率;二是分配的效率——即在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社会群体间分配中的社会效率;三是环境的公平——即在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各种物质环境资源使用的公平性[15]。而且,对于城市可持续性而言,不同环境之间的协调整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可持续性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紧密相关,既体现在各种环境自身的健康发展,又意味着不同环境之间的协调整合。

基于经济—社会—物质模型,对城市可持续性状态水平的评估,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三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正负外部性来加以综合体现(表1)。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分别测度城市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外部性指标,如果城市的净外部性为正——即正外部性的总和高于负外部性的总和,那就说明城市整体上处于可持续的状态;而且净外部性越大,则显示城市可持续性的水平也越高。首先,在经济环境和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现实世界的城市中往往是以负外部性为主的,例如高度密集的城市经济活动对自然/建成环境造成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环境噪音等负面影响,而通常忽视能源和资源高效使用等正外部性的提高。其次,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教育、健康等社会设施可获得性和高质量工作岗位等方面,但是城市空间集聚的过度拥挤也会引发高房租、阶层分化等负外部性影响,而这些社会环境的负外部性也会反过来削弱城市自身的经济吸引力。另外,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正外部性,在城市中包括作为社会设施的公共绿地和各种环境设施的可获得性等方面,而历史建筑损毁、文化遗产消失则是负外部性的典型表现。因此,城市可持续性就是要将城市中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以及资源环境和社会网络的正外部性最大化,同时将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负外部性尽最大可能地控制在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容许范围之内[16]。

总之,从环境的视角出发,城市可持续性被表述为应该通过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相互协调,致力于实现三者共赢的状态。这种建立在评估层面上的概念模型,尽管有助于全面认识城市可持续性的外在状态,但是由于较为表面化,因而并没有在分析层面上揭示城市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

4 分析层面:系统视角的新陈代谢模型

从系统视角出发,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系统,不仅仅是用来容纳人口、生产和知识的物质容器,更是用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扩展型新陈代谢系统,并且随着自身扩张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城市被认为是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个逐级嵌套的子系统组成,城市可持续性意味着所有的经济活动应该有效融入社会进程,进而满足外部环境的基本限制[9]。由于城市是一个扩展型的新陈代谢系统,尽管类似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其运行方式更为复杂,它不能够将自身产生的废弃物完全吸纳到系统之中,而且它也更容易偏离系统运行的平衡状态[13]。因此,城市可持续性就要求城市系统在输入各种资源和输出各种正面结果/负面效应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尽量避免城市自身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图1 环境视角的物质—经济—社会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15]整理编绘

在此背景下,城市可持续性可以被归纳为扩展的新陈代谢模型(图2)。它需要考虑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系统输入——实现城市从外部环境所获得的各种能源、资源和生物要素的最小化;二是系统运行——实现城市自身在物质生产、交通运输、社会分配和空间利用等方面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三是系统输出——要实现城市各种产品和服务等正面结果的产出最大化和城市对周边区域污染和破坏等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即用最小的负面影响获得最大的正面结果[17]。而且,对于城市可持续性而言,不能仅局限于自身运行的内在效率和外在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应该通过城市自身的建设活动,来推动更大区域范围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可持续性就是要实现城市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需要同时考虑到系统输入的最小化、系统运行的高效化和系统输出的正负结果,需要兼顾到城市自身系统和外部区域环境两个空间层面。

基于新陈代谢模型,在分析层面上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可以从城市和区域这两个空间层面来加以系统认识(表2)。城市可持续性既包括城市自身的可持续运转,也包括城市自身对全球/区域的影响,它需要在全球网络/区域环境和城市自身的两极化冲突之中来取得平衡——即城市必须调和作为全球/区域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和满足城市自身内部人们日常需求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内在矛盾[18]。通过对区域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来认识城市的可持续水平:一是在区域环境方面,城市作为区域网络中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功能节点,它运行于特定的区域条件之中,并需要通过自身运行促进区域整体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经济地位、气候变化影响、空气质量影响等区域因素,能够认识城市在区域层面的可持续性;二是在城市自身方面,创新、基础设施、社会资本等城市能力方面的因素反映了城市运行的内在效率,经济产出、就业、教育、住房等城市状态方面的因素反映了城市运行的外在结果,通过城市能力和城市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能够认识城市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19]。

总之,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城市可持续性被认为应该基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区域环境的逐级嵌套关系,需要兼顾城市自身的健康运转和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性。这种建立在分析层面上的概念模型,尽管有助于理解城市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或治理因素的考虑,因而没有在战略层面上给出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对策工具。

5 战略层面:政治视角的制度治理模型

从政治视角出发,城市作为一个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利益博弈的政治舞台,包含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城市可持续性需要体现多方面利益的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对各种资源使用和产品分配的公平性;二是代际公平——城市中当代人和下代人之间发展权利的公平性;三是地理公平——城市自身和其他地区之间空间发展的公平性;四是程序公平——城市中各种决策程序和政治规则的公平性;五是物种公平—一城市中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生存繁衍权力的公平性[20]。然而,这些利益公平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冲突:首先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财产性冲突,其次是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资源性冲突,另外是环境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开发性冲突[21]。总之,城市可持续性不仅要关注代内的公平、代际的公平、地理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和物种间公平等多方面利益公平性,更要妥善处理这些公平性之间存在的财产、资源和开发等多重矛盾冲突,为此必须在制度的维度上,加强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等治理方式[10]。

在此背景下,城市可持续性可以被归纳为制度治理模型(图3)。它需要引入制度的维度,来处理各种利益的公平性以及矛盾冲突:一是为各利益方建立公平的制度规则——包括经济领域中致力于提升竞争力的规则,社会领域中保障安全与和谐的规则,环境领域中实施增长限定的规则等;二是通过良好的治理工具来处理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即借助社会领域的民主参与机制、环境领域的公平决策方法、经济领域的市场调控手段等治理工具,通过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来。

图3 政治视角的制度治理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21][22]整理编绘。实现经济利益的社会可获得性,通过调节经济—环境关系来实现经济活动的环境生态效率,通过调节社会一环境关系来实现环境影响的社会责任分担。因此,城市可持续性就意味着必须引入制度/治理的新维度,借助公平的制度规则和有效的治理手段,来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利益的公平性与矛盾冲突。

基于制度治理模型,在战略层面上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各方利益,可以通过5个维度的公平性来加以综合理解(表3)。一是代内公平,既需要通过获取各种基础性服务设施(如自来水、卫生设施、健康医疗等)的公平性来加以理解,也需要通过不同群体遭受各种环境灾害(如洪水、滑坡、空气污染等)的威胁程度差异来反映;二是代际公平,可以通过城市地区各种资源持续使用和环境承载力保护的力度来反映它对于下一代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三是地理公平,也可以被称为是跨边界的公平,如果城市自身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如河流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污染影响等)能够被内部化而不是向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转移,那么就认为它是地理公平的;四是程序公平,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充分地表达意愿和积极地影响决策,这些都可以反映出程序的公平性;五是物种间公平,主要反映在珍稀物种的保护和敏感区域的禁止开发等。

在迈向城市可持续性的过程中,管理者如果仅关注一两个方面的利益公平性,就会倾向于采取一些损害其他方面利益的行动。例如,过分关注城市自身的环境治理行动,往往有可能将污染产业转嫁到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从而违反地理的公平原则。而且,不同特点的城市地区,在采取可持续发展行动时,对于利益公平性关注的优先顺序也会存在差异性。例如,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水平较高的一些高收入城市而言,在保持经济活力和社会公平的同时,需要优先致力于减少化石燃料等各种资源使用和废弃物排放;对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水平较低的一些低收入城市而言,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需要优先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因此,城市可持续性意味着通过制度/治理实现不同利益的公平性之间的相互平衡,如果城市发展忽视了任何一方的利益诉求,都会导致城市整体的不可持续性。

6 结论

城市可持续性的议题尽管是建立在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城市自身运行涉及到多维度因素和城市空间影响的复杂性,因此它具有更为复杂的理论内涵。从城市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出发,我们需要通过环境视角的经济—社会—物质模型,来综合评估城市可持续性的基本状态:通过系统视角的新城代谢模型,来深入分析城市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通过政治视角的制度治理模型,来全面理解城市可持续性的实施战略。

针对现实世界中特定的城市地区,从城市可持续性的基本理念出发,借助这些概念模型所提供的逻辑框架,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能够反映城市实际状况的数据资料,从评估、分析等层面,全面理解城市可持性的基本状态水平、内在运行机制,并在战略层面上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改善城市可持续性的行动对策(图4)。总之,对于城市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的系统解读,将使我们在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从理论出发迈向实践行动,进而有效地推动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图4 城市可持续性:从理论到行动

标签:;  ;  ;  ;  ;  ;  ;  ;  

城市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_社会公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