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工作模型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工作模型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顾斌[1]2003年在《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工作模型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模型的精度是各类义齿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使工作模型精确再现口腔组织关系,才可能制作出与牙体密合、与口腔组织相适合的高质量的义齿。模型的消毒涉及到口腔医疗工作的安全性,我国有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从患者口内取出的印模很可能被含有病毒的唾液、血液污染,而未经消毒处理的模型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目前,口腔印模材料(藻酸盐)和模型材料(石膏)发展日趋成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保证。而国内在工作模型制备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如藻酸盐印模材料和超硬石膏调拌的水粉比例控制不严格、印模灌注模型前的放置时间过长、印模消毒处理不当等因素往往影响模型的质量,造成义齿精确性的降低。 本实验调查了临床上调拌藻酸盐印模和超硬石膏的水粉比的状况;检验了五种常用消毒方法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藻酸盐印模表面的HbsAg灭活效果,并从中选出叁种有效的方法。然后分别将印模材料、超硬石膏调拌时的水粉比例、印模放置时间、印模消毒方法等因素作为实验变量条件,翻制了下颌牙列金属阳模的石膏模型。用测量显微镜测量了模型上设定的标志线段的长度变化,探讨了上述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因素。经初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藻酸盐印模料调拌的水粉比和印模放置时间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临床印模制备过程中,不注意标准化操作,仅凭经验调和使用印模料,对模型精度有很大影响。②印模料的水粉比应控制在23g:10g至30g:10g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印模极易变形。③印模放置15min和30min时出现显着性收缩性变形(P<0.05)。 2.常用消毒方法灭活藻酸盐印模表面HBsAg的效果及其对印模精度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影响。本实验显示:①藻酸盐印模表面HBSAg经五种常用消毒方法消毒结果:浓度为 1500mg几的 NaC10消毒液浸泡消毒 10min或喷涂消毒 25min、2%中性强化戊二醛消毒液浸泡消毒 40mi n叁种消毒方法均可完全灭活Hb sAg;2%中性强化戊二醛喷涂消毒60min灭活HBsAs效果不可靠;而臭氧消毒60min对HBsAg无效。②以上叁种有效的消毒方法对藻酸盐印模精度的影响:浓度为1500mg/二的NaC10消毒液浸泡消毒10-30min对印模精度无明显影响;喷涂消毒45min时,出现显着性形变(P<0.05入 2%戊二醛悄毒液浸泡处理 50而n、60Mn时,印模出现显着性形变(p<0.05人③建议使用的藻酸盐印模消毒方法:1500mg几 的NaC10消毒液浸泡消毒10-30min、1500mg几的NaC10消毒液喷涂消毒25-35min或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处理40m工n。 3.超硬石膏调拌的水粉比对模型精度及其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调拌超硬石膏的水粉比由 229人 变为 259:1009时,对模型精度无显着影响。②当超硬石膏的水粉比增大为259:1009时,模型的表面硬度出现显着性的降低(P<0.05人

徐长琼[2]2016年在《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对中医特色疗法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蜂针疗法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中展现出的独特的疗效与魅力,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比较单一,多注重于临床对于疾病的总结,对它的整个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够,比较零散,并没有对它的发展规律做出总结。二、研究目的:1.系统收集整理现代蜂针文献,对蜂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的种类、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蜂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蜂针疗法进行初步的探讨。2.总结蜂针名家的特色及蜂针特点,完善蜂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更加详细的探索蜂针疗法应用规律。3.在导师李万瑶发表蜂针文献、着作及临床跟诊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蜂针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其蜂针针法,并对蜂针针法的操作进行插图绘制,图文并茂的展现其针法特色,最后以医案的形式说明李万瑶的蜂针特色及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叁、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以及临床跟诊学习为主。1.文献研究法:分析蜂针文献年度发表状况、杂志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等以了解蜂针发展状况。分析蜂针治疗病种及方法,以了解蜂针临床应用规律。2.归纳法:在上一轮蜂针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从发表文献最多、有着作及在蜂针界有较大影响力这叁个方面综合考虑筛选蜂疗名家,对他们的蜂针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创新之处及特色蜂疗技术。3.对比研究法:对各医家蜂针特点的分析,从治疗疾病、人群、针法、不良反应等方向比较分析,从而更加突出各医家蜂针特色。4.临床跟诊学习:跟诊导师李万瑶教授学习,以得出其蜂疗特色及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蜂针针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统计,主要从蜂针疗法整体发展状况来论述,包括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杂志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类型、高效病种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各医家蜂针的学术思想与蜂针特点,主要包括各医家生平、对蜂针理论的阐发、蜂针针法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研究、蜂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现代各医家对蜂针疗法的创新点;第叁部分,为李万瑶教授的蜂疗特色及学术观点,主要从叁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跟诊学习收集病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有益谈话及其发表文献、出版书籍等方式对李万瑶蜂针学术思想及特色进行探讨;二是总结其蜂针针法并通过自绘插图的形式表现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的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叁是例举部分案例以说明其蜂疗思想及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五、研究结果(一)蜂针的现代文献研究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蜂针的文献量持续增长,有二个高峰期,1995年及2006年,近几年呈平稳发展状态。2.从蜂针文献发表杂志上来看,以《蜜蜂杂志》及《中国蜂业》位居榜首。3.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李万瑶教授,其发表文献位居第一。4.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以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居多,共882篇;基础理论研究类次之,共228篇;其次是实验研究类次之,共175篇,以研究蜂毒药理及其动物实验为主;蜂针穴位、蜂针针法、蜂针的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蜂针不良反应年度分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步较晚,1986年才有蜂针过敏反应的文献出现。6.从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文献类型进行分析,个案报道在03-06年段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自身前后对比研究文献在96-98年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此后呈持续发展状态;分组对照研究文献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蜂针疗法文献正在走向规范化。7.通过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所得到的882篇临床相关文献,可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蜂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病种,对临床882篇文献进一步筛选及分析。共获得16个系统的蜂针疗法临床研究文献827篇。从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蜂针涉及病种广泛,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332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类风湿关节炎为103篇、强直性脊柱炎34篇、膝骨性关节炎24篇、腰椎间盘突出23篇、肩周炎18篇、痹证15篇、痛风13篇、颈椎病11篇、风湿性关节炎7篇、腱鞘炎6篇、风湿病5篇、骨质增生5篇、腰腿痛5篇;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121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面神经麻痹12篇、坐骨神经痛12篇、偏瘫8篇、面瘫8篇、面神经炎6篇、叁叉神经痛5篇、多发性硬化症5篇;肿瘤62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肺癌9篇、肝癌8篇、恶性肿瘤6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58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乳腺增生7篇、前列腺炎6篇、慢性盆腔炎6篇、卵巢囊肿5篇;呼吸系统病症54篇,5篇以上的有哮喘10篇、支气管哮喘9篇、感冒7篇、过敏性鼻炎7篇;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47篇,其中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痤疮6篇、银屑病6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9篇,其中5篇以上为乙型肝炎9篇、带状疱疹7篇;消化系统病症33篇,其中5篇以上为肝硬化占8篇;循环系统病证为28篇,占5篇以上为痔疮9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22篇,其中5篇以上的为糖尿病13篇;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占15篇,以损伤为主;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为6篇;眼和附器病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症为4篇;耳和乳突病症和血液和造血器官病症最少仅1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40.15%,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为14.63%,肿瘤为7.50%,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7.01%,呼吸系统病症为6.53%,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5.6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5%。8.本研究共16个系统271种蜂针治疗病症,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53种,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数量为44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29种,肿瘤为27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24种,消化系统病症为18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17种,呼吸系统病症为16种,循环系统病证为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为12种,其它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种。9.蜂针及蜂毒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文献研究中,以结合蜂产品治疗疾病文献量最多,共182篇文献中有提及,其次为中药139篇提及,第叁为针刺疗法,共75篇文献提及,最少的是手术与化疗,仅2篇;从结合种类来看,结合1种的226篇,结合2种的68篇,结合3种27篇,结合4种及以上为15篇(二)蜂针医家特色研究1.在文献研究及其发表着作的基础上总结了陈伟、房柱、陈恕仁、王孟林、成永明、韩巧菊蜂针医家的蜂疗特色。2.对导师李万瑶教授蜂针特色进行了总结。对152例病人进行观察,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45例、面神经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12例、骨性关节炎10例、癌症8例、扭伤8例、腱鞘囊肿7例。治疗方法中,单纯蜂针60例、蜂针+针刺+拔罐43例、蜂针+口服蜂产品22例、蜂针+穴位注射9例、蜂针+刺血拔罐+蜂产品7例、蜂针+拔罐(含刺血拔罐)6例、蜂针+皮肤针4例、蜂针+皮肤针+耳穴1例。穴位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以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八风、八邪、阳池、阳溪、膝眼、解溪、悬钟、太溪、昆仑、环跳、粱丘、委中、足叁里、曲池、风池、大椎、四缝、阳陵泉、肾俞、肝俞、身柱、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使用频率最高;面神经炎以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风池、四白、合谷为主,其中翳风使用频率最高;强直性脊柱炎以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腰阳关、昆仑、委中、阳陵泉、大椎、大柱为主,其中夹脊穴使用频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秩边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风湿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血海、曲池、外关、阳陵泉、足叁里、太溪、叁阴交、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肩周炎以阿是穴、曲池、肩鹃、肩贞、肩骼、肩前、臂孺、合谷、手叁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膝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膝阳关、足叁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癌症以背俞穴、阿是穴、肺俞、膻中、中府、云门、气海、血海、命门、关元、足叁里为主,其中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扭伤以阿是穴、肾俞、解溪、悬钟、丘墟、阳溪、大陵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腱鞘囊肿以囊肿顶端、囊肿周围、外关、阳溪、养老为主,其中囊肿顶端使用频率最高。在蜂针针法上,总结出十种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操作方法,最后以病案形式体现类风湿关节炎、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蜂针诊治特色及不同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六、研究结论1.蜂针现代文献二个高峰期可能受1981年《蜜蜂杂志》创刊的影响以及蜂疗医院、蜂疗诊所、蜂针学术会、研讨会、蜂针学习班的陆续开办,到2006年文献发表的数量达到高峰125篇,另外可能与2007年出台的“蜂蜇疗法纳入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的针刺类”这一政策有关;杂志分布以《蜜蜂杂志》与《中国蜂业》位居榜首,可能与大部分蜂疗者为民间养蜂人或蜂业工作者有关,或者是蜂针医家为建立起与养蜂人之间的联系而投此类刊物;追踪研究李万瑶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把握蜂针疗法的发展动态,其高产作者如李万瑶教授为蜂针疗法从民间走向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蜂针疗法的发展中的不足,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蜂针文献偏重于临床研究,其临床文献数量尚可,但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为个案报道;蜂针针法及不良反应研究缺乏,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蜂针研究方向侧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内侧重点在于蜂针经络理论,国外重在对蜂毒药理研究;蜂针治疗高效病种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蜂针治疗病种正广泛、扩大化:此外,蜂针常与其它疗法配合疗法,这大大提高了蜂针疗法的疗效,也扩大的蜂针治疗疾病范围。2.陈伟蜂针特点:做好养蜂等蜂刺疗法前的基本功;擅于观察总结蜂刺治疗高效病种;独特的蜂剌取穴;自创蜂刺疗法的“作用点”;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房柱蜂针特点:首次提出蜂针疗法的概念,重视蜂针理论研究;重视经络皮部理论在蜂针中的应用;将经络全息论与蜂针疗法相结合;善于总结了蜂针针法;重视蜂产品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陈恕仁蜂针特点:治疗高效病种为不孕不育如男性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孕不育为其特色;蜂针针法有活蜂直剌法、散刺法等;蜂针取穴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取穴,以及配合子午流注计算盘等,另外,对蜂产品研究颇深,常配合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王孟林研制多种蜂产品制剂配合蜂针治疗疾病;研发了多种蜂产品制剂;蜂疗医治骨关节病;应用双元叁面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成永明蜂针特点:创立无痛蜂疗法;重视蜂疗的推广应用;配合它法治疗,充分发挥蜂疗优势;善于发掘蜂针特效穴;善治儿科疾病,重视不良反应,善于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克服之,是其特色。韩巧菊创造“中医蜂疗四联法”,将蜂疗与其它疗法联合治疗疾病疗效显着。3.从临床跟诊学习中,将李万瑶教授的蜂针思想、蜂针特色及蜂针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其蜂针特色包括:①重视经络理论,皮部理论;②重视辩证论治、辩证取穴,善于挖掘蜂疗特效穴;③善于研究蜂针针法,创立了10种蜂针针法:蜂针直刺法、蜂针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蜂针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拔刺减毒法)、蜂针丛集刺法(散点刺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蜜蜂自动刺法、晕蜂速刺法、护蜂针刺法、挂蜂针刺法、垫物蜂针法;④善治痛证:⑤蜂针针法及蜂针用量因人而异;⑥擅用蜂针针法配合其它疗法治疗;⑦蜂针治未病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有补中益气之效,李教授常用王浆蜜配合王浆蜜保健治疗:⑧高度重视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⑨注重患者感受;⑩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蔡丽[3]2006年在《先行组织者技术在系统脱敏治疗中的应用与创新》文中指出临床心理学中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其中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技术在某些治疗领域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治疗效果,长时间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干预中。但是在以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却在某些领域有着其不可乎视的局限性。随着认识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心理学家对人心理结构的机制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而本文正是在这个理论背景下,借鉴教育心理学中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技术,提出将先行组织者技术与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技术相结合,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干预中。同时,在当代认知心理学用知识解释智力的基础上,提出用知识解释行为,即从认知结构的深度去解释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两种方法的融合弥补了系统脱敏疗法对于认知领域无法干预的治疗局限,也为临床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技术。 本研究主要分为叁个部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一部分是理论综述,探讨了系统脱敏疗法的发展历史以及采用知识观对其理论的重新诠释,同时将先行组织者与系统脱敏疗法融合的可行性提出了理论假设。第二部分是临床实践篇,应用个案研究、问卷与访谈法,对强迫性学习分心问题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两例具有此类问题的大学生采用了新技术的干预并进行了追踪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先行组织者与系统脱敏疗法融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第叁部分通过对前两部分的理论假设与临床验证提出总的讨论与结论。

王玉贤[4]2011年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自加入WTO后,我国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标准化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没有体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和特色。同时由于缺乏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的标准,使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国际上缺乏共同交流的基础而难以得到认可。本研究在获得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这些疗效反映出来,建立相应的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初步形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打下基础。2方法研究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艾滋病毒感染无症状期延缓发病的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60例,随机分入中药艾灵颗粒(广安门医院艾滋病院内制剂)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30例,每叁个月进行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病毒载量的测定,每月进行临床复诊和记录症状体征。疗前、疗后进行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x片、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的测定。探讨中医药对HIV感染者早期干预的疗效,寻找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相关的核心指标。第二部分为艾滋病期中西医协同治疗的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HAART的艾滋病期患者90例,随机分入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组和HAART+安慰剂组,每组45例,每叁个月进行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病毒载量的测定,每月进行临床复诊和记录症状体征。疗前、疗后进行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X片、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的测定。探讨中医药协同HAART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效果,筛选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性指标和核心症状。第叁部分生存质量量表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国内艾滋病相关文献和病例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分析筛选艾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寻找患者比较关注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分析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歧视问题,收集专家在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方面的意见。参考有关治疗指导文件、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和心理量表,参照国际通用量表格式,整合文献研究、病例分析的结果编制条目,形成条目池。经几次讨论和专家会议后初步形成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a)、分半信度)、效度(相关系数)的检验。并在临床对量表进行试用,探讨该量表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了解艾滋病人生存质量和影响因素。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参考国际通用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和国家艾滋病治疗相关文件,提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结果3.1无症状期研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①中药艾灵颗粒组有较明显的改变,疗后总积分下降明显(P<0.01),患者临床常见的乏力、自汗、盗汗、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明显(P<0.01),对纳呆、气短、腹胀、腰痛、皮疹也有改善(P<0.05);②安慰剂对照组乏力、呕吐、气短、自汗症状改善比较明显(P<0.05)。一般生活质量:①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组患者体重稳定(P>0.05),卡诺夫斯基积分生存质量有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感冒次数有所减少(P>0.05);②安慰剂对照组患者体重保持稳定(P>0.05),卡诺夫斯基积分保持稳定(P>0.05),感冒次数有所减少(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CD4+T淋巴细胞数量:①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组疗后6个月CD4+T细胞数量提高较为明显,与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安慰剂对照组CD4+T细胞数量疗后12个月CD4+T细胞下降明显,与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疗后9个月较疗前也有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组间比较显示:疗后3个月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组对CD4+T细胞的疗效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没有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组对CD4+T细胞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病毒载量:①安慰剂对照组和艾灵颗粒治疗组疗后6个月病毒载量均有所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组疗后12个月病毒载量较疗前有轻度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对照组疗后12个月病毒载量较疗前升高,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③组间比较,疗后6个月两组疗效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疗后12个月艾灵颗粒治疗组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心电图、X线改变未见统计学差异。3.2艾滋病期研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①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治疗明显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疗后总积分下降明显(P<0.01),对患者临床常见的乏力、纳呆、气短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5);②艾滋病期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治疗对乏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1)。一般生活质量:①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治疗能保持体重的稳定(P>0.05),有效地提高患者卡诺夫斯基积分(P<0.01),患者感冒次数有所减少(P>0.05);②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治疗患者体重保持稳定(P>0.05),卡诺夫斯基积分有所提高(P<0.01),感冒次数有所减少(P>0.05);两种治疗均能提高患者提高患者卡诺夫斯基积分,改善生存质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①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能够明显促进CD4+T细胞数量的恢复,其疗后6个月、12个月(P<0.05),9个月、15个月、18个月与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治疗能够提高CD4+T细胞计数水平,其疗后6个月、9个月CD4+T细胞数量升高明显,与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组间分析显示,疗后18个月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 +NVP)组对CD4+T细胞的疗效优于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病毒载量:①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组与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组均能降低病毒载量,疗后6个月病毒载量的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各时期疗效均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08%,与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组(72.72%)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组换药率为4.34%,与HAART组方(AZT+3TC+NVP)+安慰剂组(22.72%)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两组对尿常规、心电图、x线的影响均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3生存质量量表研究整个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5,除社会领域外,各领域的α系数均>0.60,各领域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各个领域的α系数。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738,除社会领域外,各领域的分半系数均>0.60。每个条目与所属领域总分的相关系数均>0.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大于该条目跟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量表临床调查单因素分析显示:①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生理领域的得分高于单纯中医药治疗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女性艾滋病患者心理领域得分低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接受教育时间≤9年者较>9年者独立水平得分高,无症状期、接受中医药者分别较发病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独立水平得分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①男性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及一般性问题上的得分高于女性;②接受教育时间>9年者较≤9年者在生理领域的得分低,已婚者较未婚、离婚或丧偶者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得分高。4结论通过艾滋病毒感染无症状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表明:①中药艾灵颗粒治疗能改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卡诺夫斯基积分:②与无症状期疗效相关的症状体征有乏力、自汗、盗汗、皮肤瘙痒、纳呆、气短、腹胀、腰痛、皮疹;③中药可减缓无症状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免疫功能的维护是有效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进入发病期;④中药使无症状期感染者病毒载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通过艾滋病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表明:①艾滋病期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治疗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卡诺夫斯基积分,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HAART治疗;②艾滋病期相关的核心症状有乏力、纳呆、气短、腹泻等;③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艾滋病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较单纯HAART治疗具有优势,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④中药艾灵颗粒协同HAART (AZT+3TC+NVP)组降低艾滋病期患者病毒载量的效果更好;⑤中药艾灵颗粒与(AZT+3TC+NVP)的协同治疗,能够缓解其毒副反应,降低换药率,从而有可能降低因为频繁换药导致的耐药风险。通过量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中国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初)》在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运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可以在临床以及科研中应用;②《中国艾滋病患者生存量表(初)》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况、文化程度、病程、治疗措施通过不同层面影响不同领域的得分;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多种因素作用下,性别、文化程度、婚况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该量表可纳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体系。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应包含HIV/AIDS常见临床症状体征评价、艾滋病生物学指标评价、一般生活质量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价以及终点事件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初)》,为今后进一步制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的国家标准提供参考。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艾滋病中医药临床治疗的疗效评价更是一项目意义重大而极其艰难的任务,需要中医界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本研究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研究时间、经费的限制,仅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作了一个初步探讨,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中国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初)》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通过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建立全国常模,以利于更好的评价和使用。

刘晓芳[5]2014年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1.1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原因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叁磨牙根尖,与上述牙根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仅覆以黏膜。因此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嵴吸收,上颌窦气化,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导致此区域的种植修复难以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体的长期存活率也低于其它区域。1.2上颔窦底提升手术(internal bone augmentation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它是提升上颌窦黏膜,通过在上颌窦底骨壁和窦黏膜之间植入或不植入自体骨或骨替代品,有效增加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和窦底的骨高度,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骨量的过程。1977年Tatum首次报道此技术,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手术入路(Caldwell-Luc),即侧壁开窗术(lateral window technique)进行上颌窦底提升,1994年Summers首次提出采用经牙槽突微创技术,冲顶上颌窦底壁提升上颌窦黏膜,它与水囊法提升上颌窦技术、经牙槽嵴顶开窗提升术、改良冲压提升技术等统称为经牙槽上颌窦底提升术(transalveolar osteotome technique)或者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Closed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1.3上颌窦黏膜穿孔(Perforation of Sinus Membrane)由于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存在差异,上颌窦黏膜较薄,因此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膜撕裂穿孔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上颌窦底分隔和骨嵴区更容易造成上颌窦黏膜的撕裂,其发生率为2.2%-21%。上颌窦黏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构成,在维持和保护上颌窦正常结构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穿孔使得种植体与骨移植材料和上颌窦腔直接接触,容易发生感染和慢性上颌窦炎症,引起植骨材料的吸收;上颌窦黏膜细胞可被诱导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黏骨素、骨形成蛋白等细胞因子,具有成骨的能力,穿孔使得提升后种植体周围骨质形成减少,降低了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导致种植体的早期脱落。因此,完整的上颌窦黏膜对新骨形成及种植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上颌窦黏膜穿孔后,即使用纤维蛋白粘结剂等材料积极修复,也有较多的种植体脱落,导致了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失败。2.研究目的和意义为降低上颌窦黏膜撕裂穿孔的发生,学者们做了许多研究,包括手术时上颌窦黏膜的保护,不同穿孔尺寸的修补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中比较适用,对于非直视下进行的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作用甚微。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在手术中和手术后对上颌窦黏膜的完整状态不能直接判断,在临床上只能采用让患者捏鼻鼓气,检查有无气泡从牙槽突中冒出这种间接方法,失误率较高,许多穿孔不能及时被发现,导致种植体早期脱落,降低了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因此,预防上颌窦黏膜穿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体的特殊性,要研究口腔生物组织的移动机理,对其受力变化进行分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无侵入的生物力学方法成为当前最普遍的研究手段。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生物力学研究中,Koca,Fanuscu等学者对手术后骨组织与种植体应力分布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得出许多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但是对上颌窦黏膜进行建模及应力分析研究至今未见报道,这主要受限于上颌窦黏膜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相关参数的缺乏。2009年Bernhard Pommer等学者对20例新鲜尸体上获取的上颌窦黏膜样本进行测试,获取了上颌窦黏膜的的弹性参数,得出黏膜的厚度由24微米变化到350微米的范围时,穿孔强度值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本研究拟在Bernhard Pommer等学者研究基础上,应用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模拟与分析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上颌窦黏膜抬高形变的过程。从而为预防上颌窦黏膜穿孔,提高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方法口腔生物力学是用生物力学的概念、方法和手段研究口腔医学中的有关基础性科学问题、解决口腔医学中的临床实际问题、发展口腔临床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修复、种植、颌面外科等领域,研究方法包括全息照相应力测试,光弹应力测试及有限元分析等。有限元分析法(finite-element analysis)是将连续的弹性体分割成有限个力学单元,通过逐一研究每个单元的性质,从而获得整个弹性体的性质,通过对结构、形状、载荷和材料力学性能等进行应力分析,获得模型任何部位的应力值和位移值,并借助计算机快速精确地求解,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应力分布状况。由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精度高,有限元分析也逐步从小应变,小位移,弹性材料和静力学分析,发展到大变形,热分析,材料非线形问题及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已广泛用于软组织模拟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研究拟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上颌窦黏膜抬高形变的过程进行模拟,即首先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上颌窦黏膜的软组织几何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然后,将种植体与上颌窦黏膜的接触关系定义为面一面接触,种植体模型拟向前移动接触圆形上颌窦黏膜模型产生几何形变,模拟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种植体提升上颌窦黏膜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变化、提升高度变化、种植体直径的变化及提升材料的变化等不同工况对黏膜应变与应力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4.研究内容和过程4.1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模型构建我们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自有的可以创建薄膜壳体模型的Preprocessor模块生成上颌窦黏膜壳体模型,完成其几何建模。然后,将上颌窦黏膜壳体模型赋予其相应的力学参数,并在SHELL63壳单元中进行网格划分,生成有限元分析模型。为模拟种植体提升上颌窦黏膜的过程,我们设定种植体与上颌窦黏膜的非线性接触,种植体模型拟向上移动圆形上颌窦黏膜模型产生形变,在特定功能区域里进行上颌窦黏膜的大变形非线性迭代求解,以获取黏膜表面的等效应力值。4.2局部解剖因素对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黏膜力学影响研究4.2.1上颌窦黏膜厚度对黏膜形变的应力影响的研究由于正常上颌窦壁黏膜极薄又紧贴窦壁,因此CT图像的上颌窦腔内不能见到完整的上颌窦黏膜影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所见到的黏膜厚度多在0.3-0.8mm,这种厚度范围的上颌窦黏膜在面对提升手术时,黏膜形变及应力分布是否有差异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0.3、0.5、0.8mm叁种厚度上颌窦黏膜叁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叁种厚度上颌窦黏膜提升后形变与应力分布情况,通过协方差分析来研究上颌窦黏膜表面最大Von mise应力值的差别,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对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的影响。4.2.2剩余牙槽骨高度及上颌窦黏膜提升高度不同对黏膜形变的应力影响牙槽突与牙的发育、萌出及恒牙的脱落等因素密切相关,当牙齿缺失后,残存的牙槽骨不断萎缩吸收,高度逐渐降低,最终失去其原有的大小和形状。上颌后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常指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又称为窦嵴距。剩余牙槽骨高度越小,上颌窦黏膜需提升高度越大,两者之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术式及种植体的长度选择。本研究选取直径4.2mm种植体与0.3mmm厚度上颌窦黏膜模型,通过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研究种植体提升上颌窦黏膜1-5mm后黏膜表面等效应力值的差别,分析上颌窦黏膜提升高度不同对黏膜穿孔的影响。4.3种植体因素对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黏膜力学影响研究种植体的直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另外创建2.8mm、3.5mm、5.5mm叁种直径种植体与0.3mm厚度对应直径的上颌窦黏膜薄膜壳体模型,计算2.8mm,3.5mm,4.2mm,5.5mm四种直径钛种植体提升上颌窦黏膜1-5mm后的黏膜表面等效应力值,通过协方差分析来研究四种模型上颌窦黏膜表面最大Von mise应力值的差别,分析种植体直径不同对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黏膜力学的影响。4.4提升手术术式的不同对黏膜形变的影响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根据是否植骨,植自体骨或异体骨而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本实验通过另外创建自体松质骨、人工羟基磷灰石骨粉两种材料与0.3mm厚度上颌窦黏膜薄膜壳体模型,对纯钛种植体、自体松质骨、人工羟基磷灰石骨粉提升上颌窦黏膜1-5mm高度时上颌窦黏膜应变与应力进行研究,并对比不同材料提升上颌窦黏膜1-5mm时黏膜表面应力分布的情况,分析植骨型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即以自体松质骨或人工羟基磷灰石骨粉提升上颌窦黏膜、不植骨型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即以种植体提升上颌窦黏膜等术式对黏膜形变的影响。5.主要结果5.1我们获取了上颌窦黏膜软组织壳体模型,完成其几何建模。然后,将上颌窦黏膜壳体模型赋予其相应的力学参数,并在SHELL63壳单元中进行网格划分,生成上颌窦黏膜有限元分析模型共有930个节点,1758个单元;种植体共有1113个节点,2172个单元,种植体模型拟向上移动接触圆形上颌窦黏膜模型产生形变,达到了与临床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上颌窦黏膜抬高相似的效果。5.2通过对0.3mm,0.5mm,0.8mm叁种厚度上颌窦黏膜提升1-5mm的应变与应力分析,本研究发现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黏膜拉伸从顶端逐渐过渡到边缘,上颌窦黏膜高变形区发生在顶端中心,同等高度下,黏膜越厚,高变形区域越小,但是,在上颌窦黏膜提升5mm之内,0.3、0.5、0.8mm叁种厚度黏膜中心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尚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3通过对0.3mm厚度上颌窦黏膜提升1-5mmm的黏膜表面Von Mises应力分析,本研究发现上颌窦黏膜提升1-3mm时,黏膜应力变化温和,应力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上颌窦黏膜提升4mm时,黏膜应力增加,应力值较1mm、2mm与3mm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上颌窦黏膜提升5mm时,黏膜的应力值亦与提升1-4mmm时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5.4随着种植体直径的增大,上颌窦黏膜中心区最大应力值范围增大,最大应力值减小,黏膜受力更加均匀温和,经统计分析,每种直径种植体应力分布值与其它种植体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5.5本实验结果显示钛种植体、自体松质骨与人工羟基磷灰石骨替代材料提升上颌窦黏膜,黏膜表面的应变相似,应力值曲线高度重迭,随着高度增加,应力增加的趋势亦基本一致,叁种材料对上颌窦黏膜表面应变与应力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别。6主要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6.1对于上颌窦黏膜厚度为0.3-0.8mm范围需要进行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的病人,其所面对的黏膜穿孔风险是无差别的。6.2上颌窦黏膜提升高度达到4mm时,黏膜Von mises应力值大幅增加,增大了穿孔的机率,因此,建议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的病人黏膜的提升幅度控制在3mm之内。6.3随着直径的增大,黏膜中心区最大应力值范围增大,最大应力值减小,黏膜受力更加均匀温和,在牙槽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粗直径的种植体,以减少上颌窦黏膜穿孔的机会。6.4使用松质骨、人工羟基磷灰石骨粉、纯钛种植体抬高上颌窦黏膜对黏膜穿孔是没有影响的,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应用种植体直接提升上颌窦黏膜是最简易及微创的手术方式,在临床工作中更推荐使用。但是,我们对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上颌窦黏膜的力学分析研究,受上颌窦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上颌窦黏膜个体的差异,建模精度,大变形计算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为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手术提供相对的参考,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上颌窦区种植的生物力学研究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方面,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李丹丹[6]2017年在《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集落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学说提示肿瘤组织中存在极少部分肿瘤干细胞,其主要特点是自我更新、无限增殖的潜能和强致瘤性,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耐药、复发及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肺腺癌占肺癌总数的30%-40%,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肺腺癌起源于气道干细胞,气道干细胞属于气道末段细支气管肺泡导管连接处的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肺腺癌被认为是一种干细胞疾病,研究者认为靶向杀灭肺癌干细胞才可能是根治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尤其是近10余年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可以扮演转移灶的“种子”细胞角色,研究者认为“转移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目前从血液循环中检测出肿瘤细胞已经是被认可的临床技术,并且可从中分离培养出肿瘤干细胞。虽然该技术可检测与分离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但费用昂贵,这限制了其在科研和临床的应用与推广,目前尚缺乏简单便宜的分离培养方法,而且也缺乏后续干细胞扩增培养的技术。由于肺腺癌的肿瘤干细胞起源于正常组织的干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人造血干细胞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对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集落培养,并尝试进行集落细胞的体外培养,为明确肿瘤干细胞特点提供前期实验基础。目的:本研究采用人造血干细胞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营造干细胞集落生长环境,对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集落培养及采用DMEM培养基对集落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以求达到以下目的:(1)探索肺腺癌患者外周血非造血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2)探索采用人造血干细胞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培养出非造血干细胞集落的可能性及集落培养的情况;(3)探索采用dmem液体培养基对肺腺癌患者外周血非造血干细胞集落细胞的体外培养情况。方法:选取肺腺癌患者10例,患者病情的临床tnm分期为t2n1m1a-t4n3m1c。对各例患者均抽取外周血10ml,利用ficoll-paquetmplus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含重组人干细胞因子等适合干细胞的生长因子)对其进行培养,动态观察细胞、集落的生长情况,描述集落生长形态和生长曲线,辨析出非造血干细胞克隆类型,并挑选非造血干细胞集落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检测指标为cd34与cd44,挑取非造血干细胞集落,机械分离后,在体外完全培养基条件下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并观察其体外培养情况。结果:本研究共进行10例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集落培养研究,每一份培养物加入细胞量为(2.2±0.149)×105个细胞,经过2周左右培养,每一份培养物的细胞集落平均为120.70±27.893个,细胞集落生长曲线显示:在培养第5-7天细胞开始聚集成团状,第8-10天小型、初步细胞集落形成,第14-16天细胞集落形成,集落类型主要为bfu-e样、cfu-g样和cfu-gemm样集落,其中,bfu-e样与cfu-gemm样集落周边出现“铺路石”状细胞集落,呈密集片状,细胞间界限不清,挑取该细胞集落进行流式细胞术cd34与cd44双标检测,发现该细胞群体是cd34lowcd44high特点的细胞群体。进一步挑取上述不同类型集落进行体外完全培养基的培养,并连续8周观察,均未发现贴壁细胞的生成与增殖。结论:(1)在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非造血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2)采用人造血干细胞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培养出非造血干细胞集落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是源于“循环肿瘤细胞”;(3)很可能存在的非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进一步在培养基成分调整、实验技术提高的情况下进行。

李方圆[7]2013年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发展前人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建立新的情绪调节中介模型,丰富锻炼领域的理论内容。另外,验证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女大学生锻炼行为效果的有效性。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情绪调节变量的中介作用模型。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干预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女大学生久坐时间过长、锻炼时间过短,理想体型与实际体型差异显着。情绪调节对行动计划和锻炼时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实验组、控制组在行动计划、情绪调节、锻炼时间叁点上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着。结论:女大学生久坐时间过长、锻炼时间过短,对实际体型不满意。情绪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元认知干预技术可有效干预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

张燕[8]2010年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的叁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及牙根表面曲度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特定载荷情况下,通过对根管大小和牙根表面曲度的变化分析牙根受力分布情况及根折相关因素,并模拟口腔的咀嚼运动,动态载荷下观察牙根的受力和分布,为能更好的预防临床根折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颗正畸拔除的牙体完整、无龋坏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经测量外形尺寸符合王惠芸所报道的中国人牙的标准范围内。采用CT扫描,经Mimics等相关软件处理转入叁维有限元Ansys软件中,重组上颌第二前磨牙形成叁维有限元基本模型。在基本模型上通过改变根管大小和根表面曲度来观察根管大小及根表面曲度对牙根应力分布和根折模式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的叁维有限元基本模型。2.各实验模型受力后,根管壁厚度减少越多,根管壁的应力大小和分布的改变就越明显。同一模型,最大应力发生在根管上1/3处,且最大应力从腭侧逐渐转移至近远中侧。3.根管表面曲度的变化对根管的最大应力值的区域分布有影响。4.动态载荷下,时间在0.15s至0.30s时,根管壁的受力大小和分布随时间变化明显。结论:1.根管壁应力大小受根管大小变化的影响,尤其在牙根上1/3的应力变化较明显。在临床根管治疗操作中,应以彻底去除根管壁感染物质的同时尽量避免对牙体硬组织的过度切削,根管扩大应不超过原始根管的1/3倍是相对安全的。2.通过根表面曲度的改变,应力值增大主要集中在牙根上1/3。同样的根管直径,随着根表面曲度的增加根折的易感性也随之增加。3.动态载荷情况下,对根管壁的受力和分布的研究是可行的。

侯玉梅[9]2015年在《基于有限元种植修复体的力学性能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种植修复体又称为种植牙,是一种以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结构为基础来支持、固位上部分牙修复体的缺牙修复方式。但由于在临床上对种植体的选择不合理,出现乱种的情况,导致种植体因受力过大而出现脱落或折断的现象,致使种植牙失败。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下颌骨骨组织吸收或坏死。本文应用有限元技术研究种植修复体在实际服役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种植体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种植修复体的静载荷、循环载荷力学性能分析、热-应力接触分析、疲劳分析,并对种植体进行了结构优化。本文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点:(1)对种植修复体和下颌骨采用库仑摩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种植修复体在静载荷、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用以模拟种植修复体在实际中可能存在的受力状况。观察种植修复体的应力分布情况,总结出种植修复体各部分在不同载荷下的高应力区。(2)以往实验研究中常常忽略口腔温度的变化,本文考虑口腔温度因素对种植修复体造成的应力影响,模拟种植修复体在咀嚼食物时所处口腔的真实环境,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冷热模型,讨论温度变化对种植修复体产生的影响。(3)用ANSYS对种植体进行疲劳分析,求得种植体的疲劳寿命。分析临床上导致种植体断裂失效的可能因素,讨论临床实际数据与模拟结果存在差距的原因。(4)种植体进行优化设计。影响种植体的应力集中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种植体的直径、长度、螺距等方面进行研究。减少种植体的应力集中,有利于种植体与下颌骨形成骨结合。通过对种植修复体进行有限元分析,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其应力分布情况,为种植修复体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减少种植体应力集中,提高种植牙的使用寿命。

赖大坤[10]2008年在《经胸电场仿真对除颤电流分布和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简称室颤)、心房颤动(atrialde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等是临床常见的复杂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轻则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则引起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心功能衰竭等恶性并发症,甚至危机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室颤发作时,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常常导致患者(相当一部分是中青年患者)的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超过50%患者为SCD,其中绝大部分归因于各类心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一时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等;而脑卒中则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约15%~20%脑卒中是由房颤引起,美国60岁以下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5%,我国普通人群房颤患病率则高达0.7%。由于室颤、房颤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所以,与室颤、房颤等复杂性心律失常的临床防治密切相关电除颤技术(electrical defibrillation-ED,简称除颤)和介入导管技术(interventional catheter)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兴起,与电生理诊疗技术相关的生物电场问题的数值仿真研究正成为的心脏电生理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也为解决电生理诊疗技术中的诸多难题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作者将生物电场的数值仿真方法用于室颤的电除颤技术及介入导管术的心内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探讨了体外除颤时放电电流路径的优化和心内导管叁维经胸电场定位的位置偏差问题分析。采用本文优化所得的放电电流路径有助于降低除颤能量、改善除颤效果,初步实验结果同时显示本文提出的定位偏差自适应实时补偿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室颤的体外电除颤技术研究和心内导管叁维经胸电场定位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现有在体实验记录手段有限,而动物实验“猜摸”方式的除颤研究方法又非常盲目,在已有生物电场数值仿真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叁维真实人体胸腔模型的体外除颤数值仿真研究方法;结合除颤电场的仿真求解结果,建立了一套衡量一次除颤效果好坏的仿真评估指标,并探讨和分析了体外除颤时胸腔电场分布与除颤效果的关系。2、针对电击除颤时释放的高能电脉冲可能会对患者的皮肤和心脏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因此而诱发复杂度更高的室颤等问题,提出了降低除颤能量、改善除颤效果的优化放电电流路径方案,包括除颤电极对在胸腔体表高、中、低位的立体贴放模式(“高”位表示该电极位于锁骨和第叁肋骨间定义的体表上部区域,“中”位表示第叁肋骨和第七肋骨间体表中部区域,“低”表示第七到第十肋骨体表较下区域)、多电极分区除颤模式,以及除颤电极大小和形状的优化。3、在仿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体外除颤动物实验,重点测试了除颤电极贴放位置与除颤电量阈值之间的关系。初步实验结果显示:U8-D3位置(右前胸第1到第3肋骨——左腋中线第9肋骨区)的除颤电量阈值最低,优于已有文献报道的M2-M6位置(左胸心前位置—右后背中部位置)。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较好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体外除颤仿真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相关结论有望用于除颤设备的改进设计和除颤操作方法的理论参考。4、结合心内导管叁维经胸电场定位的基本原理和生物电场的数值仿真方法,提出了采用数值建模和仿真方法分析定位过程中的位置偏差问题,基于定位电场的仿真求解结果,构建了一套衡量导管定位性能的仿真评估方法,并探讨和分析了定位电场分布与导管定位偏差的相互关系,初步量化预估了各相关因素对定位准确度的影响程度25、基于定位偏差问题的仿真分析和定位干扰因素的系统认识,提出了解决导管定位偏差问题的分片实时校准补偿新方法,包括静态梯度系数畸变的分片校准思想和动态呼吸伪差的自适应实时补偿,着重探讨了后者的两级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实现。6、设计并开展了基于叁维经胸低频电场的心内导管定位方法的系列基础实验,一方面从实验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心内导管定位过程中的定位偏差问题;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仿真结果和自适应补偿方法的验证,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指导心内导管叁维经胸电场定位及心内膜标测系统的研制。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基于经胸电场的临床电生理诊疗技术的研究与相关医疗仪器系统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研究方法,开阔了目前体外电除颤及心内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改善体外除颤效果、降低导管定位偏差等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方法可将其扩展到体内电除颤的效果评估及其电极配置模式的优化,以及心电正/逆问题、电阻抗成像等应用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工作模型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顾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D]. 徐长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在系统脱敏治疗中的应用与创新[D]. 蔡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4].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D]. 王玉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5].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D]. 刘晓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6]. 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集落培养的实验研究[D]. 李丹丹. 广西医科大学. 2017

[7].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方圆.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8]. 上颌第二前磨牙的叁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D]. 张燕. 遵义医学院. 2010

[9]. 基于有限元种植修复体的力学性能仿真研究[D]. 侯玉梅. 河北工业大学. 2015

[10]. 经胸电场仿真对除颤电流分布和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D]. 赖大坤. 复旦大学. 2008

标签:;  ;  ;  ;  ;  

临床技术操作因素对工作模型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