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_大学教育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_大学教育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它国引进的,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历史很短,仅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发展很快。

一、从数字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

——每年发表的文章在15000篇以上,出版专著近100部;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仅全日制普通高校约500-600个,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以及省市地方合计,在800个以上;

——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前后出版600-700份,现许多刊物并入或转为学报,仍保留300份以上;

——中国高教学会所属专业研究会达48个,加上地方高教学会28个、行业高教学会16个,总计92个;

——高等教育专职研究队伍全国约3000名,兼职及不定期参加研究者数以万计;

——全国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包括双学士点)40个以上;在学博士生近100名,硕士生近1000名;还有博士课程班、硕士课程班不脱产学习者也约有此数;新教师、新干部或准备提升职称的教师要修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大学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为数更多。

以上数字充分说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

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另一条轨道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下面分别把这两条轨道的研究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

这条轨道是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设,形成了庞大的学科群,差不多教育科学有什么分支学科,高等教育科学也有相应的三级分支学科。如: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育史——高等教育史,教学法——大学教学法,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如此等等。这些学科都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理论体系,都有专著、课程与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普通教育理论加高等教育。这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20年来,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主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1)高等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作为常识性的概念,谁都懂得;一经推敲,却很模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很难说清楚。我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可以视为高等教育的定义。但这种界定也受到日益复杂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挑战。它很难涵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多样化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外延的扩大。因此,很难为“高等教育”下个精确的定义。对此,我认为,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学,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的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它不应也没必要涵盖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而应研究基础性的、共性的问题,探索一般规律。对其它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作为高等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分门别类地加以探讨。

(2)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规律及规律的运用。这是高等教育基本的理论问题。所谓本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逻辑上也可称之为本质属性。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舍此属性不成为教育的东西,“培养人”就是教育特有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同样属于培养人的活动,这是高等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共性。由于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有区别于一般教育的个性。这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即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正是这两个基本特点,产生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其他众多特点、问题主要是由这两个基本特点派生出来的。

“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社会属性或社会功能就是教育通过培养人体现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那么,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有必然的联系,表现为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通过培养人为之服务。这条规律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而“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智、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内部规律不能离开教育的外部关系的制约,教育的外部规律必须通过内部规律起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两者的统一性才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高等教育结构是多方面、多样化的。从宏观方面看,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或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宏观管理结构等;从微观方面看,除同样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外,主要有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从受教育的个体看,则主要为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等。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对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控制与调整高等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现在世界比较公认的有三个社会职能:第一,培养人才。体现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之中。第二,发展科学。体现在学校的科研活动里面。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又有人提出高等教育不只是三个职能,还应该有国际交流、社会批判等职能。

(4)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关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在国外很重视。课程原理、课程编制的理论和原则、课程编制的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最薄弱的部分。

(5)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这个问题不断地在研究,不断地有进展。从“文革”前就开始研究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结合有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经验。

(6)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高等教育改革,很重要的是要转变高等教育思想,所以,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研究很重视。

(7)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逻辑起点。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第一,理论体系;第二,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工作体系);第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有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的专著与教材,已经出版了多部,但因理论知识少,应用知识多,故称之为经验体系或工作体系。我认为,形成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编写出符合课程体系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高教研究工作者应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此外,还着重研究“通才”与“专才”、“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等,为高等教育科学从经验性向理论性发展打下基础。

2.高等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群,已出现众多的分支学科,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1)从高等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学科。如:大学德育论、大学课程论、大学教学法、各科类学科教学论(四级)、大学生学习学、中外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等。

(2)高等教育学与其它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如: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评估学(四级)、高等教育结构学、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等。

(3)应用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所构成的新学科。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以上所列举或未列举的分支学科,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扩大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丰富高等教育科学,以及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二)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应用性的研究

这一条轨道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实际问题。比较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称为热点问题。

1.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1)拨乱反正,建立高等学校教育秩序(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教育事业就成为新时代的需要,“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的观点也应运而生);

(2)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这个时期,纠正学习苏联的错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比较高等教育介绍成为一个热点);

(3)学科交叉、文理渗透、通才教育、大学生能力培养;

(4)高等教育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等。

2.80年代后期

(1)高等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主体功能的论争(争论的主要结论是不能把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两者截然分开,两者是辩证关系);

(2)在各种外来思潮涌进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问题等。

3.90年代初期

(1)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是必然的,不是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高等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场经济进行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从而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

(2)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3)高等教育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的改革等。投资体制主要研究如何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模式。管理体制着重研究如何加强地方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立法、经济、学术权威的多元管理方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4.90年代后期

(1)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中国是高等教育的大国,绝对数很多,但高等教育的相对数很少,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40.2%),而且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18.8%),仅为7.5%。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满足经济、科技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作为基础工程,必须适当超前发展。但要受国家财力和毕业生就业机会所制约。并且要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取得平衡。

(2)启动“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此课题有200个子课题,900多个分支课题,有上万名大学一线教师和专家参加。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标志是制定了一些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关于网络教学等等,还准备出1000本教材,前不久已经出了500本。

(3)讨论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思想不转变,改革将寸步难行,因此,又提出转变高等教育思想理念是先导。研究如何转变高等教育思想成了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

(4)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回应——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网络化及创建一流大学、培养高科技人才等等。

从1998年开始,围绕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形成高等教育应用性研究的热潮。

三、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应用性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背景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处于经济社会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过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大学,作为知识的“创造源”、“人才库”、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型产业的孵化器,是我国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推进,也必须依靠大学的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

再有,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等学校所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我们综合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即将加入WTO,面向国际市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怎样培养能够在世界市场有竞争力的竞争者?对中国大学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还有电子信息网络进入高等教育,对我们传统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教学过程可能要有一次大的革命。

世纪之交,形势逼人,在当前以及未来的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将有什么热点问题?

(二)正在进行和可以预见的热点问题

1.高科技、高素质、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问题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科技人才,但是,仅靠科技人才是不行的。发达国家有一个沉痛的教训:仅有高科技,没有高素质的人,是不会给社会带来幸福的,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必须培养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大学里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这些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头人,没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是不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恰恰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2.知识经济,以高等学校为核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问题

面向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如何走进社会中心,其中一条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高等教育为核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

3.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

90年代初,高等教育速度应快一些、还是慢一些,规模大一些、还是小一些,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1998年政策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不提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适度”发展了,而提出“积极稳步发展”。1995年,中国教育部门制定的2000年教育发展计划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提到,高等教育发展速度,2000年毛入学率要达到8%,2010年要达到11%。后来又改为2000年的毛入学率要达到11%,2010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赞成教育大众化,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原因之一,中国要科教兴国,加强综合国力,而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力支持,国民经济产值是不能上去的。原因之二,经济发展了,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也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原因之三,可以启动内需,拉动经济(不是根本原因)。有一些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人,理由也很具体:其一,教育资源问题。钱从哪里来?教师从哪里来?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得增加一百万个学生,教师、房子、经费等等问题如何解决?其二,教育质量如何能够保证?其三,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困难,势必引起社会动荡。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一定会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4.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问题(多种办学体制与教育产权)

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有多少,没有进行具体的统计,但数量已超过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因为它是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资金投入不足的一个途径。但目前有两个重要问题没能很好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多种体制问题,现有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一校两制、股份制等,哪一种体制好?另外,教育产权问题,对民办学校是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这是符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质的。但是,教育又有产品性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及私营企业投资办高等教育,可否以营利为目的,尚值得研究,不宜过早下结论。在另一方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现在要研究,怎样才能有利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等此类问题。

5.发展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定位、培养目标与教学组织)

定位要准确,否则,培养目标不准确。我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新型的职业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目标、教学要求,人们思想不转变,新高职就会办成“老大专”。

此外,还有面向世界市场,培养国际性竞争人才问题,电子信息网络,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网络化和开设网络课程、虚拟大学问题等。

四、回顾与展望

(一)为什么20年来,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如此迅速?

1.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改革和发展,就要有理论指导,有理论指导就必须研究。许多问题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研究和理论依据,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导向与支持。

2.有一支庞大的热心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队伍,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多学科的专家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结合。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即所谓队伍“庞杂”,既是新学科、应用学科建立过程的必然性,又是多学科研究自身内在的必要性。高等教育领域不同于以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领域,一方面,它的教学内容学科复杂多样;另一方面,它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直接联系;只有多种学科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参加研究,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其研究成果才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更合乎实际的可行性。

3.有相当一部分高教领导和大学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当年高等教育研究刚起步时,如果不是有一批大学校长倡导并参加,这一研究领域不可能那样迅速发展;而几百所院校所属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如果不是众多高等学校领导的重视与策划,挤出编制与经费建立起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4.普通教育学为高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是在教育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特别是在学科初创时期,免不了要参照普通教育学的体系来构建。从已有的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来看,大多是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移植过来的。我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有许多理论,还是从普通教育学拿来的。但现在感觉到还不够,受基础教育的束缚,跳不出去,会受到这个条条框框的限制。不管怎样,普通教育为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得许多问题我们能够比较容易解决。

(二)展望

1.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提出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理论来解决。高等教育科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能提供给研究者许多研究的课题,将使研究者大有可为。

2.老一辈的高等教育家逐渐退出去,而新的中青年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每年培养的几十名博士、几百名硕士散布在高等教育的领域,还有更多学科的中青年专家参加到这个研究领域中,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后继有人。

标签:;  ;  ;  ;  ;  ;  ;  ;  ;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