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世界贸易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强劲增长。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回落到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为4%,1996年世界商品出口总额达到5.1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达1.2万亿美元。随着西欧和亚洲经济贸易增长的恢复,以及拉美继续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预计1997年世界贸易将扭转放慢趋势,呈现适度增长。从1990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率一直快于世界产出增长率,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提高。
世界贸易持续增长,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迅速扩展,在一些国家加工贸易甚至已成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墨西哥的“客户工业”1990年的出口约占其同年出口总额的1/3,到199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近40%。在一些较小的国家,这一比例更高。突尼斯是非洲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超过60%。我国的加工贸易近年来蓬勃发展,1996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我国外贸总额的一半,达51%,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发展中国家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总体地位上升。目前,在仍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贸易格局中,非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产出和贸易方面颇具活力。亚洲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其中香港、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省和泰国更为突出。中东欧和独联体各国的贸易日趋活跃,尤其是东欧国家已成为世界上很有活力的贸易地区。中东和非洲由于石油和农矿产品价格回升,该地区的贸易颇有转机,达到数年来的最好水平。拉美地区区域内贸易也不断扩大。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信息革命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贸易不断发展和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初级产品贸易虽也有所扩大,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在世界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年均增长9.8%,而初级产品贸易增长仅2.2%。目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73%以上,初级产品贸易则不足27%。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势头分外强劲,出口力度已领先于历来唱“主角”的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主要出口产品,成为推动制成品贸易乃至整个世界贸易的重要因素。80年代上半期,现代化办公和电信设备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5%,仅相当于农产品贸易的1/3。现在这类商品已成为制成品贸易中最畅销的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上升到12%,高于农产品的比重。
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世界市场上“绿色标志”产品或“绿色”产品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在世界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0.5%上升到1993年的10%。环保产品和产业将成为世界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国际标准组织的环境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制定了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即ISO14000,以便控制企业、产品、服务的环境影响。据预测,世界环保产品及环保劳务市场将从1990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000亿美元。
再次,区域一体化贸易协定激增,区域内贸易日益活跃。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使区域贸易协定激增,区域内贸易日益活跃和扩大。目前全世界区域、次区域集团化组织已经达到109个,其中1/3是在1990—1994年间建立的。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3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在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区域内国家对外贸易的69.9%,北美地区为33%,亚洲地区为49.7%,拉美地区为19.4%,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别为8.4%和9.4%,中东欧及独联体地区为19.7%。这样,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50.4%。由于世贸组织的制约作用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将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自由化并行发展,区域贸易集团的开放性将高于排他性。今后区域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发展速度仍将高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从而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第四,跨国公司正大力向世界市场扩张,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9万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7万余家设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其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到1996年底,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到3.2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在5万亿美元以上,在总额为25万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中所占份额约为20%。跨国公司带动的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主要因素。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商品与劳务贸易的内部市场。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中大约1/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即在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进行(即公司内贸易),不同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另外1/3。进入90年代,由于跨国公司间的兼并和建立战略联盟之风越吹越烈,使它们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实力,加强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垄断地位。
第五,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新发展。目前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从服务贸易部门构成看,保险、银行和通讯等私人服务增长尤快,超过了在传统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已占到46%,旅游次之,约占30%,运输占第三位,约为24%。发达国家是世界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他们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都有较大增长,与此同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正在增强。
各国贸易行为的规范化乃大势所趋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世贸组织,并取代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贸发展的需要,表明国际经济和贸易组织日趋健全,为加强和改善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体制现有的规则和协调范围大大超过了关贸总协定。随着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实施,贸易自由化范围更加拓宽,国际贸易规则不仅延伸至长期受高度保护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并超越货物贸易范围,扩大到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新领域。世贸组织新成立了贸易争端调解机构,附设了一个上诉机构,大大强化了世贸组织规则的可执行性。世贸组织还新成立了贸易政策评审机构,加强对各国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监督,也提高了各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的工作职能更明确,组织机构更完备,从而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运转效能,有助于强化多边贸易协定的约束力,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世贸组织的建立及运行,表明世界多数国家接受自由贸易的原则。这意味着占世界贸易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这一套规则的全面约束,所有参加方都必须作出重大的政策和法律的调整,以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同时又要作出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国际竞争的挑战。
世贸组织运行两年来,其成员数目不断增加。迄今,世贸组织成员已从成立初的76个增加到128个,其中发展中国家成员由52个增加到96个,此外还有28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在协调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仲裁作用。在受理的贸易争端中,包括调解了美日汽车贸易纠纷,裁决委内瑞拉状告美国实行歧视性价格、单方限制汽油进口,美国败诉。世贸组织还决定对美国实施制裁古巴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进行调查和仲裁。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具有更加有效的、值得信任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利于世界贸易环境的稳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以规则为基础”的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权威的多边贸易机构,任何国家或地区要参加世贸组织都必须承担基本义务和遵守基本规则。
去年12月中旬在新加坡召开了世贸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举行的最高级别的会议。本届部长会议取得了两项主要成果。一是通过了《新加坡部长宣言》。这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的宣言,对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尚未完成的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包括金融服务、基础电信、海运服务和会计领域等谈判)制定了新的时间表,提出反对滥用劳工标准来推行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意在世贸组织内建立工作小组,研究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等问题。二是以美国、日本、欧盟15国和加拿大为首的28国在信息技术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28国承诺将组成在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的核心小组,该协议在1997年3月签署时所有签约国在这一领域的贸易额已达全球贸易总额的92%。这次会议所讨论的议题和通过的宣言将对未来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贸易发展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世贸组织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贸易领域中制裁与反制裁、报复与反报复的问题依然突出,个别国家以单边主义代替多边主义、动辄实施贸易制裁的做法损害了多边贸易规则,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秩序和发展前提。大国操纵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很严重。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在推动那些与其商业利益密切相关的协议时不遗余力,但对事关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的协议实施则采取了敷衍和拖延的态度,造成了在执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一揽子协议中的不平衡现象。发达国家还不断提出新的贸易自由化要求,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有选择地扩大贸易自由化的新领域,使贸易自由化进程超越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九届大会上提出,拥有188个会员国、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贸发会议应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其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贸组织应通过有效的合作,建立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时,要改变少数国家主宰多边体制,以便全面、平等地反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
看准趋势 明确思路
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在今后5—15年期间,以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市场容量的继续扩大,世界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我国积极参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等一系列因素,将在总体上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如世界经济政治化的倾向继续存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时滋生,新技术革命逐渐使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减弱,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的竞争趋向激烈等等。
今后5—15年,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因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亦面临一些长期性的制约因素,如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短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所形成的沉重就业压力,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要缓解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对外贸易将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相适应,也要与缓解、解决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既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贸易制度,以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协调增长,实现外贸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矛盾;扩大出口,增加就业;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实现外贸发展的总目标,必须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已完成进口替代的初级目标;在机械、电子、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基本达到进口替代的高级目标;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转向以出口导向为首要目标之一的发展轨道;发展相对落后的基础原材料部门亦在技术改造和扩大投资的推动下奋起直追。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当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重的发展战略,逐步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进口替代为辅的新发展战略。
为实现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九五”期间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要以适当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在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贸易的集约化发展,最终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数量型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要努力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即由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由主要出口轻纺产品向主要出口机电、重化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
其次,实行进出口贸易与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其他对外经济合作紧密结合,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外贸部门与生产、科技、金融部门共同参与、相互渗透,贸、工、农、技、银、商密切结合的“大经贸”格局。继续坚持和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逐步形成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市场为支撑、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均衡分布的合理的市场结构。
再次,在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方面,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明晰产权、分清职责、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原则的指导下,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使外贸企业最终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同时,按照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能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从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