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初探论文_蒋义忠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276100

地理探究问题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具有一定知能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自己的地理能力。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其最精彩、最耀人眼目的部分一定体现在地理探究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因其而导,学生因其而动,地理课堂因其精彩而精彩!所以,在当今新课改的地理课堂上,无不高度关注地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存在着形式热闹但无实质内容的情况。虽然表面上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探究,其实徒有形式,并无实在意义,可有可无,更谈不上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不科学,有些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无效的一问一答;有些只是课本内容的再现,没有思考的价值;有些又过于艰深,与学生的基础不相符,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所无力探究的,这也就丧失了应用价值;还有的问题跳跃性太强,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原则,利用价值也不大。那么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地理事物出发设计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要求。地理知识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知识对生产生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不是为了学知识而学,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点体现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所以,在地理探究问题的设计中,完全可以从生产生活中撷取精彩的素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探究问题显得生机勃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以高中选修“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两组不同的问题设计为例:

第一组: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2.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3.评价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课本选择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为案例)。

第二组:创设情境,播放金塔县(我的家乡)旅游资源视频宣传片,然后提问:1.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们家乡经济蒸蒸日上,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同学们能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吗? 2.假如你是旅游部门的负责人,请你就家乡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评价家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很明显,第一组提问,虽然简洁,注重知识性,但枯燥,缺乏信息含量,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第二组提问,关注身边的旅游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层次清晰,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把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素材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探究,是教师教学艺术中一门创造性的学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区。因此,地理课探究性问题的设计首先应敢于触及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中选择角度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事例和题材,从不同角度设计探究性问题。

二、问题设置要注意合理的密度和梯度

比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从图上(多媒体显示昼夜长短示意图)读出北京、上海、悉尼等几个城市的昼夜长短状况。2.总结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据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关系。这几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分层推进,逐渐深入,需要学生结合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这样的问题就有探究的价值。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性问题

比如在区域地理《美国》教学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的快乐。我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要求每个小组只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探究性问题设计和探究),并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由小组发言人展示成果。以下是我整理的学生探究成果:

当然,完全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探究问题,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练习题的数量会减少、课时进度会变慢,有时甚至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过了、探究过了。只有这样,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

论文作者:蒋义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初探论文_蒋义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