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标准化与信息传播_电子期刊论文

期刊标准化与信息传播_电子期刊论文

期刊标准化与信息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信息传播论文,期刊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5-0124-03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我们别无选择地带入到信息时代。中国期刊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必将无可避免地面临变革,以求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化的要求。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期刊将与国际接轨,因而,期刊业运作规范也必须向国际惯例靠拢。按照利于计算机处理和保证数据准确检索与统计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国际ISO标准为参照,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标准。据此实现期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促进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和充分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

一、期刊标准化的操作

期刊标准化的规定是从上至下,可具体操作却是由小到大,并且涵盖多个方面。

期刊标准化建立在对所刊发的论文规范化基础之上。论文的规范首推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题是读者识别论文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重要依据,应准确体现文章内容。有的为体现时效性,在文题中加入时髦概念,使人望题欲读;而文中却论证模糊,甚至轻轻带过,具有误导甚至欺骗性。有的文章正、副标题关系不明,长度控制不当。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应避免重复文题中已出现的信息,不要成为正文的补充。关键词揭示文章主题内容,具有检索价值,它只能从论文的题目、摘要或正文中抽取,一般不少于三个词或词组。

论文的引用、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不可小视。与以往不同,参考与注释有明确的分工。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它要求作者列出主要责任者:作者、论文集主编姓名(不加“著”、“编”、“合编”字样),多个作者可列第一作者,后加“等”亦可。作者需提供: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用[M],期刊文章用[J]、报纸文章用[N])。专著尚需提供: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文章尚需提供: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放在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的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排印在该页的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前加“①、②……”标注。而文内序列词第五层级“①“改为“1)”,以避免重复和混淆。

论文的规范化尤要注意术语、概念、译名、地名等的准确性。首次使用英文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时必须伴有中文解释;对某些概念的定义应引用权威或普遍认可的版本;人物、地点或著作的翻译如与前人不一致,应予注明。论文规范化还体现在字、词、标点符号、数字的用法和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图表的编制等方面。

如果说实现论文的规范化有赖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那么期刊的标准化实施则全赖编辑部。编辑是作者与读者的信息交流中介,必须具有极好的判断和甄别信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期刊在论文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刊物名称与宗旨、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期刊的名称定位其内容。期刊要秉承既定宗旨通过规定形式进而规定内容。

概括而言,期刊的标准化即“数字单位合‘规’,编排著录就‘范’,字词句读准确,符号标引无误,术语公式恰当,图片表格妥帖,体例一以贯之,格式首尾一致”。

期刊标准化利于改进文献检索、统计、评价,提高学术论文利用率并加速学术交流,提高刊物质量和编辑工作的科学性、严密性进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适应网络数字化环境下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新形势。

二、期刊标准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信息量成指数增长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期刊传播的是狭义的信息资源,即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时代,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种类更多,形式更新,分布更广;同时,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范围:本地—异地—全球;类型:查阅书目再获取原文—直接求取全文信息;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以调整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目的。因此,学术期刊规范化是信息生产、传播、应用的需要,是期刊自身顺应历史进程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术语》将信息源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目前,较为普遍的信息源有三:信息职能机构,如图书馆、信息咨询公司、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各种传递信息的会议;实用印刷纸制文献,如图书、报刊等;网络及数据库。

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期刊从事信息获取(稿件)、加工(编辑)、处理和传递,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要素按一定原则配置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并被加以利用。传统的纸基传播媒体期刊,信息源主要是作者,以特定的办刊宗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免去信息源不足之忧的同时,也形成信息源不广之势。固定的出版日期和版面决定期刊必须在有限时间内从可接触到的信息源中提取固定量的信息加以编辑和出版。这种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和限定性使得期刊无法制定信息积累的长远策略,只能分段存储和单独使用所获得的信息,使期刊信息系统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造成读者重复劳动。

网络的出现不仅有效弥补了期刊信息处理方式之不足,还实现了视、听、读的结合,弥合了纸基媒体与视听媒体间的鸿沟。事实证明,作为期刊延伸形式的电子期刊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发展迅猛。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1991年有电子期刊110种,1994年400种,1996年千余种,而1998年则已达到万余种。八年间增长了100倍。

电子期刊分为“电子形式的期刊”和“电子期刊”两种。前者把已发行的印刷型期刊置于网上供人检索;后者则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期刊。目前我国两种形式的电子期刊并存,但与纸基期刊联系密切的是前者。

电子形式的期刊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利用数据库技术结合广域网络技术,通过目次报道、引文检索、全文浏览等服务对信息进行分散处理,统一共享。各期刊开发独立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我国期刊的电子化历史,首推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开发的《中文科技期刊光盘篇名数据库》;1996年1月,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面世则标志着我国电子期刊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实用化的发展阶段;而1999年6月18日开通的网络版《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更奠定了我国电子期刊全方位综合性发展的基础,初步建立了与世界接轨的期刊信息平台。

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创建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是以其可兼容性及可移植性为基础的。学术期刊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最重要的信息源,必须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证,信息的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混乱和谬误,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应用失去实际意义。

相较于纸基期刊,电子期刊突破诸多限制,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1.数据库检索功能。该功能保证读者在极短时间内查找到所需信息,并且其多检索点的设置提供给读者随时调整检索策略的方便条件,使检索率和检准率达到最佳效果。

2.超文本、超链接功能。该功能提供获得更多相关信息的机会。目前全球数据库总量达上百亿条,通过相关链接,读者能够迅速提炼出有用信息,大大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回溯检索,过刊保存功能。纸基过刊保存占地多,查用耗时费力。电子期刊将信息贮备在数位空间,其回溯检索功能使过刊信息享有同新刊均等的呈现机会,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

4.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功能。巨大的信息存贮和方便的检索途径提供给读者即时获取所需信息的可能。读者无须在不相关的阅读中浪费时间,并且可以通过下载、粘贴及简单的编辑从多家期刊中选出完全针对自己需求的信息,甚至创作成自己个性化的电子期刊。

5.即时研讨功能。网络的同步信息传达技术为电子期刊创设论坛提供了条件,使得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跨地域探究成为可能,开拓了学术交流的新方式。网络还改变了以往传播者与受众相分离的关系,使二者合二为一,无论是作者、期刊编辑还是读者,甚至包括相关专家,都可以同时扮演传播者和受众,或者在二者间随时易位。网上论坛形成了更直接、更广泛、更专业、更方便的信息交流。

6.版面延续功能。纸基期刊囿于版面固定,很多稿件只能滞后发表,甚至不能刊发,影响信息的时效性或造成信息错失。电子期刊打破版面限制,既可如实再现纸基期刊之内容,又可扩充传播内容,将无法在平面媒体中面世的信息充分传达,从而延续、深化了学术研究。

标准化实施是电子期刊得以存在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期刊由印刷版到光盘版、网络版,不仅是形式转变,更是质的飞跃。网络化突出特点是把文字、图像等变成数字信号,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准确。电子期刊通过提供统一的即时信息平台加强了对全国期刊的组织引导。

三、标准化后的期刊发展前景

期刊数据库的建设拓展了期刊信息的承载量和传播途径,必然冲击纸基期刊。有人预言:网络版的期刊将彻底取代纸基期刊,期刊标准化是期刊由平面走向网络的通行证兼墓志铭。

事实并非如此——媒体演变的历史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电视的繁荣不能完全取代广播;录像机、影碟机的普及也没有清光影院。从下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二者各领风骚:

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比较

类别传播 时效性选择 涵盖之硬件 读者计算机

范围多样性信息种类型普及度能力要求

平面区域性延迟 少文字、图片高低

网络全世界无时差多文字、声音、 低高

图片、影像

如前所述,电子期刊确实具有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涵盖内容多、个性化突出等优势。但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

1.对硬件设施的依赖性过强。计算机、互联网通路是电子期刊传播的必要媒介,目前我国相继建立了20多个国家信息系统,10余个地方信息港,1300多个数据库,4个管理国际出入口的互联网络。这4个网络端口是:ChinaNet(中国骨干网,网管中心设在邮电部的数据通信局),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国家教育部,网管中心在清华大学),CSTNET(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技术网),ChinaGBN(电子部的金桥网,也称国家经济信息通信网,网管中心在吉能通信公司)。四大网络接入网络300多个,上网主机5万余台,用户约20万人。可见,我国还不属于计算机高度普及的国家,互联网的个人用户虽然增长率不低,但真正用于专业信息搜集的并不是高比例。这就意味着仅凭电子期刊满足不了我国目前的读者需求。

2.对读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高。电子期刊所承载的众多信息是客观条件,而这些信息的取用是建立在读者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之上的。对计算机能力不高者而言,费时多,收获微,甚至根本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如《中国期刊网》文献资料必须下载专门浏览器(CAJ),对于基础较差者存在相应难度。此外死机、病毒等常见病也会造成信息丢失。

3.上网期刊不全面。以被《人民日报》等10多家媒体誉为网上首家中文科技期刊群、因特网上展示传播中国科技期刊窗口的ChinaInfo(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为例,该系统上网期刊2500余种,与全国目前的科技期刊总数相较,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国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调查显示:在266个学科及主题领域里,仅27.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尚有25.2%不能支持教学和科研。所以,从目前状况看,我国的信息资源总量相对于社会发展要求尚嫌不足,无论是纸基期刊还是电子期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互补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相互取代来创建一个单一形式的信息平台。

传统的印刷期刊不需要借助任何装置便可供读者随时随地阅读,更利于读者对深邃的文字信息进行反复研读与揣摩,而对多来源信息进行比较时所体现出的可一一陈列及从容标记的特征更使得电子期刊望尘莫及。

面对信息时代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传统印刷期刊必须回应已经来临的网络化时代,积极主动地执行规范化。如前所述,期刊通过各种标准化的细则规定,从标题、作者、单位、联系地址,到摘要、关键词、内文、注释、参考文献、分类标准等,以统一的标准固定;把原先一些界定不清甚至完全遗漏的有关作者和论文的相关信息,以翔实、确切的格式呈现出来,使学术研究结果和成品的数据化成为可能,使按分类、词条、时间、作者等各种不同需求的检索成为可能,使学术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电子期刊应不满足于仅为印刷期刊的网络版,而成为其补足与拓展,弥补纸基期刊外文文献品种方面的短缺;改善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信息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的局面;统筹规划,对信息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同时,电子期刊应履行信息传播的国际化职能,为中国学术界输送更多时效性强的外来信息,并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公布到世界上去。

以此,标准化后的未来期刊,不会是一种媒体独统天下的形势,而只能是传统期刊与电子期刊共存互补并进的格局。

期刊规范化无论对纸基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不仅给期刊界注入了严谨缜密的行业作风,还使得学术期刊的编排制作与当代信息科技的环境相适应,使其所承载的信息更加完备、准确,并赋撰、编、阅群体以独立思考与抉择的品格。

收稿日期:2004-06-09

标签:;  ;  

期刊标准化与信息传播_电子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