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优干宁镇第二寄宿制完小 青海 河南县811599
摘要: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影响着受教育者对其他各个学科的理解和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语文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对于语文的教学语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上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跟语言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其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在语音和语法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语速问题,并且语言的运用不够生动有趣等等问题会出现,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对教学语言的关注度,提升语言水平,为学生提高更为良好的教学指导。
一、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善,不再只是追求受教育者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来激发受教育者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及时鼓励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用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在这过程中受教育者在表达的时候也会对于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逐渐提升受教育者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在对一些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时,其中所包含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提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学语言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应用影响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受教育者由于年龄问题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这种特点,在进行教学时,语速相对过快,使得受教育者的理解很难跟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速度,导致受教育者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出现问题,影响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也存在语言不够生动活泼,语调相对平淡,使得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受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很难提起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教育语言的主要特点
(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规范性。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应用影响着受教育者对语言的运用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受教育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培养自己自身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受教育者正处在语言模仿能力发展的时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中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对语言的语速和词汇的使用都要进行规范,提升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有些教师的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并且,没有注意到语速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使得受教育者语言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营造规范的教学语言环境,促进受教育者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语文教学语言的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课堂受教育者与教师的语言的互动性,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与受教育者的语言互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和悬念让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使得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思考,培养受教育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教学《画杨桃》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在讲台上放一个真的杨桃,就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引导学生对杨桃进行观察并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就会发现杨桃在各个角度观看形状是不一样的,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样的良性互动就会给受教育者营造轻松有趣的语言环境,受教育者在进行学习时更有积极性,其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受教育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多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教学氛围浓厚,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习惯和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影响着受教育者对语言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可以使得受教育者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表达理解的更为深刻,对于表达情感的技巧能够更好地把握。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把文章的情感深刻表达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教学中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巧。比如在进行课文《匆匆》的讲解中,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在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爱的表现,这样受教育者在回想过程中对于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自己对父亲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对于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文章情感的表达做出深刻的分析,这样语文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其思想品德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学语言情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可以让语文的教学课堂更为轻松活泼,受教育者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和清晰。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使得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的投入度更高,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受教育者的乐观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应用的是否得当影响着受教育者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改进教学语言,提升自身教学实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5,27:66-67.
[2]王兴国.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研究[J].学周刊,2016(36).
[3]李芳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35.
论文作者:李福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受教育者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活动中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