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制度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还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继续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人才资本增值和重组与传播新知识的最主要、最快捷的途径,在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20年来,产生了巨大的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八五”期间,全国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3500万人次,继续教育受益面达30%。但从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情况看,还不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带动开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人才总量少,人才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创新能力不强等矛盾日益突出。2.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多数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3.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事业发展规划。4.继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提高认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和引进人才外,还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企业、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还没有被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自觉接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新型继续教育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继续教育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只有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通过继续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提高各级领导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适应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能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力、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才能全面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继续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以适应国际竞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干部提高素质的需要。
建立健全我国继续教育制度,主要是指以下四项制度:
一、登记制度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系统掌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考核制度,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上登记,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职务(含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及人才流动的重要依据。
继续教育应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的实际确定。培训科目分为公修课和专业课。公修课科目由省人事行政部门确定,专业课科目由业务主管部门确定,并报市、地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与保管:
1.各省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由各省人事厅制发的《登记手册》。
2.各市地人事局、省直各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登记手册》的发放及管理工作。
3.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在核准发证对象的基础上,填写《继续教育登记手册发放登记表》,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
4.《登记手册》由本人保管或由基层单位集中保管。填满后凭原证书至发放部门更换,原证书仍由本人保管,可续发新证。
5.《登记手册》应妥善保管,不得涂改。如有遣失或损坏,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凭单位证明,由证书管理部门予以补发。
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的内容、标准和办法:
1.登记内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成绩以及学时等应详实记入《登记手册》。登记时,本人须提交有关学习材料。
2.登记标准:学时的计算: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进修班、研讨班等,学习结束,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以实际学习时间计算。经单位批准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每学期期末凭学校出具的成绩单或证明登记。经主管部门批准,由单位统一安排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亦可记入《登记手册》。学习时间以计划的天数为准。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凡属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提合理化建议并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效益的,按《继续教育活动与学时折算参考标准》登记。
3.登记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基地学习的,由继续教育基地负责登记;参加其它形式学习的,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凭有关学习证明材料登记。
继续教育登记证书的验证工作,主要包括:
1.验证部门及时间:证书的年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每年进行一次。因考核、聘任职务等需要抽验的,由市地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
2.验证内容:①检查《登记手册》填写的内容是否按规定的项目如实填写,并签证盖印。②计算受教时间:常规验证累计当年受教时间是否达到规定标准。③验附件:除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手册》外,对参加函授班、进修班、研讨班等以及自学者还应验有关证明材料。参加函授班、进修班和研讨班的要附结业证书复印件;自学者要附读书笔记、论文的首页复印件。复印件要加盖单位印章。(3)验证登记:验证的结果如实填在《登记手册》的“主管部门年审意见”栏内,验证单位加盖印章。
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管理办法。
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充分调动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统计制度
继续教育统计制度是建立在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继续教育统计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定期反映各单位、各市(地)和全省继续教育工作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情况的一项制度,是实施《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配套制度之一,它可以动态地反映出各类继续教育开展情况,使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继续教育的人数、时间、内容、方式等基本情况,宏观把握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实施正确的管理。
要搞好继续教育的统计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继续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继续教育管理和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继续教育统计工作的需要。
继续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
1.继续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①基本情况,以继续教育对象个体的自然情况为主线,同时兼顾综合分析的需要。②综合情况,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指标,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指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参加国内、外培训情况的指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指标,一方面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规定学习天数的人数,另一方面可以统计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天数总和。③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名称是有聘任权限的行政部门按国家正式设立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数是指按国家正式设立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划分的各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结构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同时包括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④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四个层次。
2.继续教育活动情况。主要包括:①办学综合情况,它能够反映实际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人数、班次数、开设课程门数等情况,基本说明活动的规模和水平。②学习内容,主要归纳目前的各类培训内容。③学习形式,在各类学习形式统计中要以有组织进行的为前提,没有组织自发进行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不能列入统计范围。有时一次继续教育活动采用了几种学习形式,要认真分析,确定最主要的一种进行填报。④教学手段主要反映办学组织机构、基地、规模三方面问题,但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主要掌握由谁主办、谁来办学就可以了。⑤教师,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将教师分为专职、兼职、外籍三类,以此来考察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状况。⑥培训教材,继续教育主要是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及培训目的确定有关材料和资料为教材,因此我们将教材分为选用教材、自编教材、自编参考资料三类。
3.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管理机构和管理工作。①管理机构的层次和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是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对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和从事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年限的统计,便于分析队伍状况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队伍建设。②管理工作是通过不同侧面综合反映继续教育工作的情况,同时也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推动、引导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4.继续教育效益。主要包括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部分。继续教育效益不仅是继续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而且也是继续教育工作走向高层次的推动力,通过分析继续教育效益,促使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向高层次、广参与方面发展。
在目前情况下,继续教育统计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人数、参加学习类型、学习内容、年度学习时间累计达到规定学时人数、学习比率等。各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继续教育统计,应按时完成统计报表,统计数据应准确无误。统计报表应以年度为准,统计数据的起止时间应为当年元月1日至当年12月31日。统计报表应于次年1月15日前报送到上级人事主管部门,作为制定本单位、本市(地)及全省继续教育规划的依据。
三、评估制度
继续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保证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保证继续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使继续教育为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服务,更有效地为企事业的技术、管理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社会的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评估,对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使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寻求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和办学条件,使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继续教育评估制度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继续教育深入实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人事行政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应当定期组织评估,每三年对各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容、效果及总体工作等情况进行评估”。
继续教育评估,主要是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评估和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估。
继续教育评估的内容可分为五大类:
1.继续教育办学条件评估
办学条件包括硬条件和软条件。硬条件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办学人员(管理人员、师资)和信息资料(指施教部门对各类情报信息的来源、收集、整理、应用的情况及有关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程度)。软条件包括组织体制(主要指其领导管理机构的构成和素质情况)、制度体制(主要指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条例、制度、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和组织水平(指有无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实施继续教育的组织能力等)。
2.继续教育办学状况评估
主要包括办学层次状况(是否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包括专业进修、专题培训、高层次人才进修与研修等)、办学开展频率(即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与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之比)、办学活动水平(即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的学时数和接受继续教育课程门数)、办学管理水平(年度计划完成率、年度综合结业率)等。
3.继续教育办学质量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课题选择(课题的针对性、紧迫性、先进性)、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员的情况和课题的要求)、师资水平(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程度以及授课水平)、学员情况(学员的层次和专业是否符合所参加的继续教育学习的要求)、教学资料(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度性)、考核考试(结业率、合格率、优秀率或论文水平等)、组织管理(对办班计划的完成情况,办班中的组织协调和组织管理工作情况)和后勤服务(学员的住宿安排,有关考察、参观等活动的安排质量等)。
4.继续教育工作评估
主要包括管理工作状况评估和工作状况评估。管理工作状况评估包括领导重视程度、管理工作水平(日常管理工作水平和创造性工作水平等)、相应条件的保障情况(组织保障:继续教育主管领导、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和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情况;制度保障:相应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条件保障:经费、教师和培训基地条件的情况等)。工作状况包括开展规模(继续教育在本部门、本单位、本地区的开展规模)、受益面(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受益面;二是以各企事业等基层单位为单位衡量的受益面)、社会影响(继续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5.继续教育效益评估
主要包括:①人才效益。经过继续教育,在一定时期内,专业技术队伍的能级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的改进程度。具体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是看其通过继续教育增长知识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增长知识,一方面是纵向的知识,在自己专业上更深一步的知识;一方面是横向的知识,本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智能提高包括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等。②科技效益。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后所作出的科技成果,包括理论性成果和实用成果,理论性成果如科研报告、学术论文、科技著作;实用成果如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改方案和发明创造(专利),进而产生的样品样机等。③经济效益。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对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经过物化劳动,在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获得的能用价值量衡量的成果收益和利润增长。如在经营管理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生产工艺方面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节约能源与材料和节约时间等。④社会效益。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接受继续教育,通过生产、设计、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文明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和收益。如提高政治威望、促进安定团结、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改革开放、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治安以及促进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等。
四、奖惩制度
继续教育奖惩制度是保证继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企事业单位必须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和管理措施,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学习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人事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对继续教育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员,应当进行表彰或奖励。专业技术人员不遵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不服从所在单位继续教育安排,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的,所在单位可责令改正、退还学习费用或者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