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汉[1]2015年在《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中腰椎间盘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变化,探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临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①电针治疗组、②穴位注射组,分别接受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病例脱落7例,剔除7例,最后病例完成收集80例,其中电针治疗组40例,穴位注射组40例。干预手段:①电针治疗组主穴:腰阳关、大肠俞、秩边、阿是穴;配穴:肾俞、委中、阳陵泉、昆仑。主穴为每次必选穴,其余穴位随症加减。得气后,接以穴位神经刺激仪30分钟,连续治疗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疗程间隔1天。②穴位注射组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肝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血海、膈俞;肝肾亏虚加太溪;督脉腰痛加腰夹脊、后溪;膀胱经腰痛加志室、昆仑;腰骶部痛加次謦、腰俞;余随症加减。主穴穴位注射,配穴为毫针针刺,注射深度为皮下1.5cm,注射药物为曲安奈德注射液l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上述药物均匀混合后每个穴位注射1.5ml。实验部分:3.0-4.5kg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每组各6只。除正常组外建立腰椎间盘退化模型并予相关处理后,测定腰椎间盘组织中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结果:(1)电针、穴位注射均能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SI评分、JOA积分且电针疗效比穴位注射好。(2)针刺、穴位注射能上调LDH大白兔Bcl-2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Bax基因、Casp3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1)电针、穴位注射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且电针治疗组优于穴位注射组;(2)电针治疗、穴位注射均可上调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下调Bax、Casp3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增强抗凋亡能力,从而调控腰椎间盘退变。电针治疗组抗凋亡优于穴位注射组。
王伟军[2]2009年在《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对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颈肩、腰腿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因各种诱因,如急性扭伤、慢性劳损及受凉等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液体状的髓核从破裂处溢出,沿椎间盘与神经根之间的通道扩散,髓核的糖蛋白与β蛋白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同时大量的组织胺释放出来,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在炎症情况下,多种化学媒质使血管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升高,在神经内、外膜及神经根、椎窦神经中渗出大量炎性蛋白,引起局部缺血与电解质紊乱,刺激神经根及椎窦神经,引起神经支配区的疼痛~([1])。疼痛使局部肌肉收缩,呈保护性体位、出现腰椎侧弯,使正常人体的生理性生物力学状态改变,加重疼痛、肌肉痉挛的恶性循环过程,肌肉挛缩可进一步出现椎体小关节功能紊乱、椎管狭窄等伴随症状。ID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随着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生长因子疗法、基因疗法、细胞疗法以及组织工程等,为ID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以往大多数人认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一种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但新近的研究表明生物力学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发现生物化学机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上不断报道MMPs对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所起的作用,从而对这一病理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椎间盘的基质成分与关节软骨相似,研究表明正常软骨内MMPs与TIMP的表达水平相接近,但在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时,MMPs的生物活性明显升高,且mRNA的表达也增高,MMPs与TIMP的平衡破坏引起软骨破坏。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衍生物是很有效的MMPs抑制剂,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MMP-1、MMP-3、MMP-13、MMP-2和MMP-9的活性。研究显示,四环素及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能抑制胶原酶和其他MMPs的效应,抑制MMPs的基质降解活性~([2])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程度,并且大量实验研究发现COL-2a,Col-1a,Aggreean,CILP,TGF-β1,VDR,MMP-3,MMP-13,Timp-3,Timp-1基因的表达情况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渐虚,气血不足,邪气留连,病久入深,着于筋脉、肌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荣卫凝涩不通;腰部筋脉骨髓失养,使腰椎间盘逐渐变性,致使腰椎间盘的软骨板变薄,纤维环弹性减弱,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了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外因由于外伤劳损及风寒湿邪入侵,引起局部气血瘀滞,阻滞经络,致机体阴阳失调,不通则痛,而引发本病。正如《诸病源候论·腰腿疼痛候》曰:“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者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之争,故腰腿痛”。现代医学认为,髓核的膨出、压迫,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充血、水肿,从而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而致腰腿疼痛麻木。《素问·痹论》曰:“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内则不仁”。《素问·逆调论》又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而不用”。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范畴。采用中医手法治疗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增加腰部局部组织痛阈,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但对其作用机理不明。本课题通过MMPs抑制剂和中医手法对造模大鼠的干预,从影像学和病理学角度来进行椎间盘组织退变机理的大体形态学研究,并在基因水平来探讨MMPs抑制剂和中医手法与相关椎间盘退变基因表达的关系,从而揭示预防和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理,为临床进一步量化手法治疗效果和规范手法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外源性MMPs抑制剂-四环素、手法对造模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形态学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MMPs抑制剂-四环素、手法对造模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形态学影响,试图从影像学和形态学角度阐明它们对椎间盘早期退变抑制的作用机理。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地分为四组:正常组、对照组、四环素组、手法组。将它们分别单笼饲养,并且使对照组、四环素组、手法组造模。动物模型建立4周后,正常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四环素组每日皮下注射四环素25 mg,持续2周。手法组的大鼠腰椎进行手法治疗约10分钟。分别于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8周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麻醉后CR拍片检查。动物模型建立4周后,在进行第一次注射药物和手法干预前,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给予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拍摄腰椎X线正侧位片。造模达8周,以过量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将其处死,迅速从腰椎后正中线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腰椎两旁的肌肉韧带,直达椎体。取下整个腰椎段脊柱迅速放在冰面上,用眼科剪刀、镊剥离椎间小关节和椎体前方的软组织,分别从L1椎体下缘和L2椎体上缘分离上、下软骨终板,取出L1/2椎间盘组织。用同样的方法取出L2/3、L3/4、L4/5、L5/6椎间盘组织,用于其它实验。将取下的L1/2椎间盘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5%硝酸中脱钙,常规处理后,石蜡包埋,正中冠状切片,5um厚,HE染色。在日本OLYMPUS公司倒置显微镜IX71及显微成像系统DP71-IPP6.0下观察。结果:两个月后,观察大鼠腰椎X线结果,四环素组干预后较另两组椎间隙变窄,脊柱腰段变直,部分椎体前下角骨皮质增生硬化,部分椎间孔变小;手法组干预后较另两组生理弯曲圆滑,椎间隙无明显改变,部分上段腰椎椎间孔有狭窄;对照组干预后生理弯曲存在,部分椎体前下角骨质硬化。光镜下,与正常组相比,四环素组、手法组无明显变化,髓核位于中心,无固缩,外周被纤维环包绕;对照组髓核稍有固缩。结论:造模两个月后,X线影像学表现与造模前比较有明显改变,其组织结构有向退变方向发展趋势,说明大鼠腰椎间盘开始发生轻度退变,并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从X线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来看,外源性MMPs抑制剂-四环素、手法具有维护腰椎结构和改善早期退变阶段椎间盘组织结构的作用。第二部分: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对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影响的基因表达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MMPs抑制剂-四环素、手法对造模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基因表达的影响,试图从基因水平阐明它们对椎间盘早期退变抑制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进一步量化手法治疗效果和规范手法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地分为四组:正常组、对照组、四环素组、手法组。将它们分别单笼饲养,对照组、四环素组、手法组实验动物造模。动物模型建立4周后,正常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四环素组每日皮下注射四环素25 mg,持续2周。手法组的大鼠腰椎进行手法治疗约10分钟。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8周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麻醉后CR拍片检查。动物模型建立4周后,在进行第一次注射药物和手法干预前,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给予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拍摄腰椎X线正侧位片。造模达8周,以过量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将其处死,迅速从腰椎后正中线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腰椎两旁的肌肉韧带,直达椎体。取下整个腰椎段脊柱迅速放在冰面上,用眼科剪刀、镊剥离椎间小关节和椎体前方的软组织,分别从L1椎体下缘和L2椎体上缘分离上、下软骨终板,取出L1/2椎间盘组织。用同样的方法取出L2/3、L3/4、L4/5、L5/6椎间盘组织。将取出的大鼠L2/3-L5/6椎间盘组织,迅速放入事先预冷并编好号的取材盒中,置于液氮中保存。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后相关基因COL-2a1, COL-1a1,Aggrecan,CILP,TGF-β1,VDR,MMP-3,MMP-13,Timp-3,Tirap-1在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中的表达量,运用DPS9.5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大鼠腰椎X光正位片侧偏角度和相关基因的关联度系数分析。结果: 1.运用DPS9.5版统计软件包选择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数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LSD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COL-1a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与手法组和四环素组间比较,P>0.05,故与该两组间差异无意义;对照组COL-1a的表达量较其它各组最高,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2)COL-2a的表达量正常组较其它组高,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手法组与四环素组问比较, P>0.05,故两组间差异无意义,即COL-2a在手法组的表达量与四环素组接近;对照组与手法组和四环素组间比较表达量低,P<0.01,故与该两组差异有显着意义。(3)Aggrecan的表达量正常组最高,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对照组的表达量最低,P<0.01,与手法组和四环素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Aggrecan在手法组的表达量高于四环素组,P<0.01,故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4)CILP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其它各组间的表达量相近,P>0.05,故各组间差异无意义。(5)TGF-β1的表达量正常组最高,与四环素组和对照组比较,P<0.01,故与该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手法组TGF-β1的表达量与四环素组和对照组比较, P<0.01,故与该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正常组比手法组TGF-β1的表达量稍高,P<0.05,故两组间差异有意义;四环素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故两组间差异无意义。(6)VDR的表达量正常组最高,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四环素组VDR的表达量较手法组和对照组低,P<0.01,故与该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手法组和对照组间比较,P>0.05,故两组间差异无意义。(7)MMP-3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P<0.01,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对照组MMP-3的表达量较手法组与四环素组高,P<0.01,故与该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手法组MMP-3的表达量比四环素组高,P<0.05,故两组间差异有意义。(8)MMP-13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P<0.05,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意义;对照组MMP-13的表达量最高,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四环素组较手法组MMP-13的表达量高,P<0.05,故两组间差异有意义。(9)TIMP-1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P<0.01,故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对照组TIMP-1的表达量高,与手法组和四环素组比较,P<0.01,故与该两组差异有显着意义;四环素组TIMP-1的表达量高于手法组,P<0.01,故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10)TIMP-3的表达量正常组与手法组相近,P>0.05,故两组间差异无意义;正常组和手法组TIMP-3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和四环素组相比,P<0.01,故正常组和手法组TIMP-3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和四环素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对照组TIMP-3的表达量最高,四环素组TIMP-3的表达量最低,该两组相比,P<0.01,故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2.测量得到大鼠腰椎的侧偏角均值分别为:正常大鼠0°;对照组14°;四环素组12°;手法组10°,运用DPS9.5 0版统计软件包选择其它的灰色系统方法下的关联度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见表5。表5大鼠腰椎X光正位片侧偏角度和相关基因的关联度系数注:CILP的表高达量对大鼠腰椎侧弯的影响最大,而TGF-β1的高表达量对大鼠腰椎侧弯的影响最小。结论:(1)中医手法和四环素相似的抑制COL-1a基因表达可知两种治疗方法都可延缓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具有相同作用,而对照组COL-1a的高表达更能说明这一点,并且与文献关于椎间盘出现退变时Ⅰ型胶原增加相符。(2)中医手法和四环素能使COL-2a基因表达量增加,而其增加可延缓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这与对照组COL-2a型胶原基因的低表达应证。(3)中医手法增加Aggrecan的表达量比四环素更明显,可见中医手法对延缓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的治疗效果比四环素更明显。(4)CILP的表达量正常组最低,其它各组间的表达量相近,说明此动物模型造模相当成功(椎间盘退变时CILP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从中医手法可使TGF-β1的表达量增加可间接推知中医手法可抑制CILP的表达,进而延缓椎间盘退变。四环素也有类似效果。(5)中医手法可使TGF-β1的表达量增加,而其在椎间盘内增多能促进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维护椎间盘内环境稳定可延缓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四环素无此作用。(6)中医手法使VDR的表达量较四环素高,而VDR的表达可以直接参与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而椎间盘中富含软骨细胞,细胞间质中富含Aggrecan,因此中医手法升高VDR的表达量而通过软骨细胞增殖来延缓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减少了椎骨骨刺和椎间隙狭窄的可能性,这与影象学结果相一致。(7)从MMP-3与TIMP-1的表达量可知,四环素可使MMP-3的表达量减少而使TIMP-1的表达量增高,这种平衡可以延缓椎间盘的退变;中医手法也可减少MMP-3的表达量,并且在1%极显着水平表达量与四环素相同说明中医手法和四环素治疗效果相同,都可以抑制MMP-3的表达而使TIMP-1的表达量增高,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椎间盘的退变。(8)四环素因其负反馈作用可减少TIMP-3的表达量,则MMP-13的表达量升高;而中医手法可使TIMP-3的表达量升高并与正常组接近,则MMP-13的表达量降低,这样中医手法就可减少MMPs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也就可以延缓椎间盘的退变。(9)从大鼠腰椎X光正位片侧偏角度和相关基因的关联度系数可知:CILP的高表达量与侧偏角度最相关,而TGF-β1的高表达量与侧偏角度最不相关,以上恰恰说明CILP与TGF-β1的相互抑制作用。CILP的表达量增高,而TGF-β1的表达量降低时,基质合成减少而破坏软骨细胞进而引起椎间关节退变而发生侧弯。综上所述,以上各组基因的表达均参与基质的合成与降解,由此可见椎间盘的退变与细胞外基质非常相关,MMPs抑制剂可以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延缓椎间盘的退变,中医手法也有类似效果,有时中医手法的疗效更好。
赵赫[3]2018年在《补肾壮筋汤颗粒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趋势的到来,各系统相关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给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凸显。椎间盘退变是造成颈椎病与腰椎病的重要致病源,据统计,全球患颈腰椎疾病的人群达10亿,约有70%的人因各种原因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下腰痛。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药领域在防治腰椎退行性疾病中所具有的作用,同时应用实验方法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挖掘祖国医学的精粹部分。此外,应用现代医学方法,继续探索适合腰椎退变相关疾病的骨科手术方式。发挥两种医学的特点与优势,共同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找出拟研究的中药复方制剂。同时,检索并定量分析与椎间盘退变疾病最为密切的因子与信号通路,并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将两者相结合,探索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中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1:(1)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期间发表在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databas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里关于国内外关于中药复方制剂与西药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之间的文献,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两者的整体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并通过亚组分析筛选出拟研究的中药复方制剂。(2)通过计算机检索2008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之间发表在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椎间盘退变与相关信号通路的文献,筛选出相关拟研究的重要信号通路。实验2:应用叁种不同造模方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将3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个区组,并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穿刺模型组、切除模型组、切除+穿刺模型组。每区组大鼠共8只。首先,根据脊柱“叁柱理论”制造腰椎失稳椎间盘退变模型;其次,根据目前流行的纤维环穿刺法制造穿刺模型;最后,将两者相结合制造“失稳+穿刺”模型。并通过影像学、行为学、组织学等方法对叁种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实验3:应用补肾壮筋汤颗粒对切除法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大鼠进行干预,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4w、8w、12w叁个区组,每区组共36只大鼠,将每区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药物干预后4w、8w、12w分别对大鼠L4-5与L5-6椎间盘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进行取材,并通过行为学、组织学、Elisa法、免疫蛋白印迹法评价药物有效性及探索药物作用机制。其次,通过检测肝肾功能评价药物安全性。实验4:探索补肾壮筋汤颗粒对于延缓大鼠后肢痛觉敏感及力量减弱的机制。对各组大鼠DR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GRP表达量,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挖掘相关疾病中背根神经节内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的变化,并应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索该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实验1:(1)整体临床疗效方面,共33项研究报道了关于中药复方制剂与西药制剂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3660例患者,其中中药复方制剂组1879例,西药制剂组1763例。分析结果示,中药复方制剂组疗效优于西药制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13;95%CI:(1.09,1.17),P<0.00001]。VAS评分方面,共10项研究报道了两组人群VAS评分。共纳入1100例患者,其中中药复方制剂组552例,西药制剂组548例。分析结果示,中药复方制剂组对VAS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制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 0.72;95%CI:(0.36,1.07),P<0.00001]。JOA评分方面,共6项研究报道了两组人群VAS评分。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中药复方制剂组298例,西药制剂组295例。分析结果示,中药复方制剂组对JOA的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制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 0.89;95%CI:(0.25,1.53),P= 0.007]。亚组分析方面,共4项研究报道了独活寄生汤与补肾壮筋汤的临床研究。其中独活寄生汤共纳入244人,其中中药复方制剂组122例,西药制剂组122例;补肾壮筋汤共纳入182人,其中中药复方制剂组91例,西药制剂组91例。分析结果示,独活寄生汤组的临床疗效改善优于西药制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17;95%CI:(1.06,1.29),P=0.002]。补肾壮筋汤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制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30;95%CI:(1.02,1.66),P=0.04]。(2)在信号通路相关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中共有27种信号通路纳入了研究范围,其中TOP 10的信号通路有:第1位,ERK signaling pathway;第2位,NF-κB signaling pathway;第 3 位,Apoptosis signalling pathway;第 4 位,P38MAPK signalling pathway;第 5 位,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第 6 位,JNK signaling pathway;第 7位,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第 8 位,p53 signalling pathway;第 9 位,Smad signaling pathway;第 10 位,mTOR signaling pathway。其中所纳入文献中最高 IF 为 8.402,是来自中国台北医科大学的Chen WH发表在Biomaterials期刊中有关ERK signaling pathway的研究报道;最低IF为0.964,是来自中国武汉同济大学的Xie M所发表在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期刊中有关 ERK signaling pathway 的研究报道。在TOP 10通路中,各信号通路的年趋势均成上升变化。其中2017年中NF-κB signaling pathway,P38MAPK signalling pathway,ERK signaling pathway 叁种信号通路研究最多,分别是24篇、17篇、13篇。在偏好趋势分析中我们发现,P38MAPK signalling pathway、ERK signaling pathway、JNK signaling pathway、NF-κB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Apoptosis signalling pathway所占发表期刊中权重较大,为主要研究的信号通路类型。实验2:(1)机械痛阈检测与斜板实验检测表明,叁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模型大鼠后肢疼痛敏感与力量的减弱,其中效能依次为穿刺+切除法>穿刺法>切除法。(2)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表明,叁种造模方法均可以造成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其中,穿刺+切除方法所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最高,其次为穿刺法,最后为切除法。(3)改良番红O固绿组织学染色表明,叁种造模方法均可以造成椎间盘退变,其中穿刺+切除法对椎间盘造成的破坏最为剧烈,其次为针刺方法,最后为切除方法。(4)DRG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穿刺+切除法所诱导产生的CGRP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针刺方法,最后为切除方法。实验3:(1)机械痛阈检测与斜板实验检测表明,对大鼠后肢疼痛敏感性从低至高依次为:假手术组=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同样,大鼠后肢力量依次为假手术组=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2)椎间盘组织学染色结果提示,各组椎间盘退变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假手术组>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与IL-6含量,结果显示,对于TNF-a,其抑制能力依次为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对于IL-1β,其抑制能力依次为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对于IL-6,其抑制能力依次为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制剂能够抑制P65及P38的磷酸化,P65磷酸化表达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假手术组。P38磷酸化表达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假手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在肝肾功检测方面,并非发现该方药能够引起大鼠肝肾功能损害的症状。实验4:从生物信息学中我们发现,病理状态中的DRG改变产生了多种异常上下调的基因,其中204个上调基因与33个下调基因。在基因的GO分析当中,上调的基因主要聚类于:炎性反应、单核、淋巴中性粒细胞趋化作、胶质细胞分化、神经突起调节等方面。下调基因主要聚类于: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神经元分化、细胞内部稳态维持等。在信号通路分析过程中,涉及4条信号通路,分别是参与凋亡的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与衰老相关的 senescence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 以及 p53 signaling pathway。其中 Cdkn1a、Gadd45a、Gadd45g、Igfbp3、Pmaip1,、Serpinb5、Serpine1共 7 个基因富集在 p53 signaling pathway;Casp6、Csf2rb2、Gadd45a、Gadd45g、Itpr1、Jun、Pmaip1、Tuba1c 共 8 个基因富集在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Cdkn1a、Gadd45a、Gadd45g、Igfbp3、IL6、Itpr1、Rras2、Serpine1 共 8 个基因富集在 Cellular senescence signaling pathway;进一步研究筛选到 12 个核心基因,Cc112、Ppp1r15a、Cdkn1a、Jun、Atf3、IL6、Nts、Dusp1、Ccl7、Csf1、Gadd45a、Serpine1。在蛋白互作网络中所占权重最大的因子为IL-6与Jun,并且此两者基因与MAKP信号通路具有密切关系。对大鼠DRG中CGRP的检测我们发现,CGRP表达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在机制探索中发现,c-Jun与P38MAPK均呈现出一定的梯度趋势,c-Jun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假手术组。p-P38MAPK及p-P38/P38表达量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假手术组。研究结论:实验1:(1)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内服中药复方制剂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内服西药制剂。(2)拟选用补肾壮筋汤作为后续实验研究干预方法。(3)NF-κB signaling pathway 与 P38MAPK signalling pathway 是近年来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热点信号通路,多数研究证实了两者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拟选用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与 P38MAPK signalling pathway 作为后续研究通路。实验2:(1)应用穿刺方法、切除方法、穿刺+切除方法均能够引起椎间盘的退变,其退变程度依次为穿刺+切除组>穿刺组>切除组。(2)相比穿刺与穿刺+切除方法,切除法所诱导的椎间盘退变更符合退变的一般规律,并且在后续研究中具有优势。(3)叁种造模方法均能够引起大鼠痛觉过敏及后肢力量的减弱,强度依次为穿刺+切除组>穿刺组>切除组。(4)穿刺方法、切除方法、穿刺+切除方法所诱导的椎间盘的退变,其相应DRG中均能够引起CGRP表达量的改变。CGRP表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穿刺+切除组>穿刺组>切除组。实验3:(1)补肾壮筋汤颗粒能够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后肢痛觉过敏及力量起到改善作用(2)补肾壮筋汤颗粒能够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1β与IL-6的表达下调信号通路NF-κB与MAPK中P65与P38蛋白磷酸化表达而起到延缓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实验4:(1)在相关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背根神经节变化中,我们发现了 12个基因,包括Cc112、Ppp1r15a、Cdkn1a、Jun、Atf3、IL6、Nts、Dusp1、Cc17、Csf1、Gadd45a、Serpine1。其中所占权重较大的是Jun与IL6。(2)MAPK、Apoptosis、Senescence与P53信号通路在相关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背根神经节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3)补肾壮筋汤颗粒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进而下调MAPK信号通路中两个关键蛋白c-Jun与P38的磷酸化的表达进而减少了 CGRP的表达,缓解了大鼠的疼痛症状。
霍喜卫[4]2018年在《17β-雌二醇干预大鼠椎间盘退变作用的实验研究及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17β-雌二醇通过下调MMP-3,MMP-13及Caspase-3表达干预大鼠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目的:已有的体外研究报道显示,17β-雌二醇具有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抗细胞凋亡途径保护髓核细胞的作用。然而,其在动物模型体内是否有同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索17β-雌二醇在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内是否具有干预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方法:将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OVX)、雌激素组(E_2)和抑制剂组(ICI)。采用尾椎针刺技术,对除Sham组之外所有大鼠建立尾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然后按分组给予相应处理。假手术组:仅仅模拟了手术过程,移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并未切除卵巢,然后给予雌激素的溶媒。手术组:接受了双侧卵巢切除术,然后给予雌激素的溶媒。雌激素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用雌激素进行干预。抑制剂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用ICI182780(雌激素抑制剂)预先处理后再用雌激素进行干预。干预28天结束后,分别从影像学、组织形态、蛋白分子和核酸分子水平对大鼠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估:1)运用X线技术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来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2)通过HE染色对大鼠椎间盘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运用组织分级评分,对髓核及纤维环退变特征进行评估分级;3)用免疫组化(IHC)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对大鼠椎间盘组织中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和-13,Caspase-3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蛋白印迹法还对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 II)进行了定量分析;4)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对大鼠椎间盘组织中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和-13,Caspase-3,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并且以相对ct(/GADPH)表示。结果: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尾椎间盘高度指数为1.01±0.089 mm,OVX组大鼠尾椎间盘高度指数为0.503±0.05 mm,E_2组大鼠尾椎间盘高度指数为0.81±0.069 mm,ICI组大鼠尾椎间盘高度指数为0.594±0.069 mm,与Sham组比较,OVX组椎间盘明显变窄(P<0.05)。与OVX组比较,E_2组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恢复(P<0.05)。而与E_2组比较,ICI组的椎间盘高度明显恢复不足(P<0.05)。在组织学层面上,OVX组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正常的组织结构遭到了破坏,髓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在某些区域出现聚集,髓核组织发生降解。经E_2保护的大鼠尾椎椎间盘其退变程度明显减轻,而经E_2拮抗剂ICI182780抵消E_2的保护作用后,组织学观察发现ICI组仍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椎间盘退变表现。Sham组,OVX组,E_2组及ICI组其大鼠尾椎间盘NP和AF组织评分分别为1.375±0.52;3.63±0.74;1.40±0.52;3.80±0.60。OVX组大鼠尾椎间盘NP和AF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E_2组大鼠尾椎间盘NP和AF评分明显低于OVX组(P<0.05)。ICI组的评分又高于E_2(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OVX组和ICI组,MMP-3和MMP-13在髓核细胞外周区和髓核细胞与纤维环细胞的交界处呈强阳性表达。而在E_2组和Sham组中,MMP-3和MMP-13的阳性染色明显减弱。同样,在OVX组和ICI组中,Caspase-3在髓核细胞与纤维环细胞交界区表达明显,而在E_2组和Sham组中Caspase-3表达较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Sham组、OVX组、E_2组、ICI组)中MMP-3蛋白的灰度值(/GAPDH)分别为0.118±0.018,0.417±0.024,0.124±0.013,0.294±0.016。四组中MMP-13蛋白的灰度值(/GAPDH)分别为0.123±0.016,0.394±0.030,0.140±0.015,0.306±0.018,四组中Caspase-3/p17蛋白的灰度值(/GAPDH)分别为0.131±0.012,0.344±0.019,0.134±0.011,0.322±0.017,四组中collagen Type II蛋白的灰度值(/GAPDH)分别为0.45±0.029,0.194±0.019,0.423±0.023,0.245±0.017。与Sham组相比,OVX组Caspase-3、MMP-3和MMP-13表达明显增加(P<0.05),Ⅱ型胶原表达水平下降。而与OVX组相比,在E_2组,这些蛋白表达水平又出现相反的改变(P<0.05)。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相同,ICI组的这四种蛋白表达再次出现了抵消E_2的保护作用的表现,Caspase-3、MMP-3和MMP-13表达明显增加,Ⅱ型胶原表达水平下降(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4组中MMP-3 mRNA的ct值(/Sham)分别为0.911±0.182,3.98±0.24,1.0±0.136,3.45±0.23。MMP-13 mRNA的ct值(/sham)分别为1.180±0.223,5.090±0.239,1.445±0.251,4.507±0.382。Caspase-3/p17 mRNA的ct值(/Sham)分别为0.356±0.08,2.860±0.20,0.590±0.11,2.525±0.17。Collagen Type II mRNA的ct值(/Sham)分别为0.901±0.054,0.202±0.033,0.789±0.040,0.182±0.044。与假手术组相比,OVX组Caspase-3、MMP-3、MMP-1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Collagen Type II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OVX组相比,E_2对m RNA表达水平呈现相反的影响,而ICI 182780的加入又抵消了E_2对这一作用的逆转(P<0.05)。结论:17β-雌二醇在大鼠体内通过下调MMP-3,MMP-13以及Caspase-3有效干预了大鼠椎间盘的退变进程。这可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目的:传统的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仍然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或手术可能导致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术方式。腰椎节段间坚强的固定有利于维持该节段的承重并有效恢复受损的椎间隙高度复。但坚强刚性固定后,该节段运动能力几近完全丧失,由此导致邻近节段承载应力大幅增加,导致了临床上广受关注的邻椎病。与此同时,融合固定术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许多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腰椎术后失败综合症。为解决以上弊端,人们研制了以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器械。该系统在国内应用时间尚短,其临床有效性及适应症仍存争议。本研究拟对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通过2年期的随访数据,试图为该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2月~2017年2月,共有50例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腰椎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的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而纳入研究。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点为术后6月,1年及2年。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RI检查,以Woodend分级和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系数)进行椎间盘退变情况评估。以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固定椎之间的椎间隙高度,腰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测量固定椎间活动度。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中间高度)/3。固定椎间活动度以Cobb法进行测量:在上位椎上缘和下位椎体下缘分别划线,测量在过伸和过屈位时两线间夹角度数的改变。结果: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男性27人,女性23人。年龄分布29-60岁,平均年龄44.7±5.2岁。固定节段:L2-L3 2例,L3-L4 3例,L4-L5 20例,L5-S1 25例。所有病例在术前MRI片未见固定节段相邻间隙椎间盘严重退变。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47±2.80 cm,手术时间平均105.43±25.4min,手术平均失血量137.18±61.2 ml。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有神经损伤加重,感染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入选病例术前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为68.92±10.12和6.14±1.13。患者术后在各时间点上两指数分值均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恢复,生活质量提高。并且,在术后6月,1年和2年时的两指标分值相互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术后效果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在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MRI相比,有2例出现固定节段椎间盘退变进展,1例由1度进展为2度,另1例由2度进展为3度。还有1例由2度好转为1度。其他病例椎间盘信号均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手术节段术前MRI结果的ADC值平均为(1.03±0.22)*10~(-3)mm2/S,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ADC值为(0.99±0.26)*10~(-3)mm2/S,较术前无明显下降,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术前的椎间隙高度平均值为9.76±1.38 mm,术后末次随访时,该值升高为11.24±1.58 mm,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拟固定节段的过伸过屈活动度为(6.17±1.74)°,在术后2年随访时,该值下降为(2.49±1.18),与术前相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做为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或手术可能导致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的辅助装置。在临床上行腰椎后路减压并行该系统固定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可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生理活动度,并预防固定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第叁部分单纯髓核摘除与附加融合内固定或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叁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分析目的:腰椎后路减压术是早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术后远期常常出现脊柱不稳相关病症。为此附加各种腰椎融合固定术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术式。但是,该术式由于其固有缺陷导致了临床上广受关注的邻椎病。在此背景下,以Dynesys系统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拟对单纯腰椎后路减压(N),减压加融合内固定(F),以及减压加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D)叁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2年期的随访数据,试图为叁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提供理论支持。方法:2015年9月~2017年9月,共有10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而纳入研究。根据所行手术类型分成3组。叁组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点为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ODI指数和VAS评分。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RI,以Woodend分级和ADC系数进行椎间盘退变情况评估。测量固定椎间及手术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手术节段术后退变及活动度评估仅在N组和D组之间进行比较。本研究选择手术节段的头侧邻近节段进行与ASD相关的活动度改变及椎间盘退变情况评估,并进行叁组间比较。结果:共有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各基础指标在叁组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F及D组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5.15±1.3 cm,8.17±2.1cm,7.52±2.4cm,N组与其他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7.47±21.2min,129.42±29.6min,110.12±23.1min,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97.18±41.2 ml,218.54±87.3 ml,139.43±75.6 ml,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病例术前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61.1±10.5和6.2±1.5;65.6±13.1和6.8±1.7;59.7±9.5和6.3±1.1。术后3月随访时,3组患者两指数分值均明显下降(P<0.05)。但随后N组两指数呈现升高趋势,且在末次随访时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共确定FBSS 8例,占比29.6%。F组在随后的各随访时间点上,两指标变化趋势与N组类似,但其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在末次随访时共确定FBSS 4例,占比8.9%。D组在各随访时间点上两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该组在末次随访时未出现1例FBSS。3组间FBSS出现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固定节段在末次随访时D组和N组分别有5例和9例出现退变进展。N组患者手术节段手术前后MRI结果的ADC值平均为分别(1.05±0.25)*10-3mm2/S和(0.83±0.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手术前后ADC平均值分别为(1.07±0.21)*10-3mm2/S和0.99±0.19)*10-3mm2/S,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组固定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分别为(7.11±2.43)和(2.47±1.16)°,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组固定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分别为(6.36±2.77)°和(6.53±1.97)°,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头侧邻近节段在末次随访时,N组、D组和F组分别有3例、2例和10例患者出现退变进展。F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组ADC值手术前后分别为(1.13±0.15)*10-3mm2/S和(1.07±0.27)*10-3mm2/S,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前后分别为(1.17±0.31)*10-3mm2/S和(1.12±0.23)*10-3mm2/S,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手术前后分别为(1.09±0.35)*10-3mm2/S和(0.91±0.37)*10-3mm2/S,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N组和D组近侧节段过伸过屈活动度分别为(8.18±2.3)°和(8.25±2.56)°术后2年时,该值分别增加为(9.41±1.19)°和(10.01±3.48)°,两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手术前后分别为(8.43±1.27)°和(11.31±2.37)°,该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叁种方法在术后早期均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但单纯减压手术疗效不能持久,且易于导致手术节段退变加速,症状复发。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效果持久,但易于导致邻椎病,出现远期并发症。减压加Dynesys系统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明显,随访期间疗效保持良好。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Dynesys系统对固定节段起到了保护作用,且手术对邻近节段无明显影响。
陈晓峰[5]2017年在《兔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退变椎间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研究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髓核细胞修复退变椎间盘能力的差异,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退变椎间盘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根据。实验方法:1.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活性检测: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术获得并培养,并进行成骨、成软骨、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实验。成骨分化检测包括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和茜素红染色。成软骨分化与成脂肪检测分别是通过甲苯胺蓝染色鉴定与油红O染液染色完成。2.髄核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活性检测:髓核细胞是通过细胞贴壁法获得并培养,进行增殖能力的检测、Ⅱ型胶原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3.实验分组:将32只兔子进行退变椎间盘模型建立,造模后随机分为A、B、C、D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髓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培养液对照组。4.影像学检查:在细胞移植1d前及细胞移植12w后,行X线检查以评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行MRI检查以计算髓核区域相对信号强度(RSI)。5.PCR检测:提取总RNA,把内参引物序列GAPDH的表达量除胶原蛋白Ⅱ、蛋白聚糖的表达量,得到胶原蛋白Ⅱ、蛋白聚糖的相对表达量。6.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定量检测。7.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表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主要结果:1.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分化及检测中,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和茜素红染色均显示阳性显色。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及检测中见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呈蓝色,并有大小不等的脂滴形成。2.兔原代髓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大小均一。细胞增殖活力在早期较低,而在5d-13d时明显增强。甲苯胺蓝染色与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见阳性。3.在移植12w后,B组的高度指数(DHI%)与其他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的RSI值比C组明显增强,显着性差异(P<0.05)。4.在PCR检测和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定量检测可知,B组在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B组比C组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水平高,有显着性差异,但四组在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均能提高退变椎间盘内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基因水平的表达,促进退变椎间盘的修复,但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效果比髓核细胞更好。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或许能进一步应用于治疗退变椎间盘方面。
顾军[6]2013年在《补肾活血舒筋方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尚不明确,其引起的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生活,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临床上“补肾活血舒筋方”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效果显着,其机理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方法:15只波尔多山羊随机分为模型补肾活血舒筋方组(A组),模型生理盐水组(B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组);术前各组使用MRI测量腰椎间盘原始数值,模型组(A、B组)使用全内窥镜腰椎微创手术方法制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组)使用相同操作而不损伤椎间盘;术后一周至术后两月,A组按体表面积予以补肾活血舒筋方提取液灌服,B、C组按体表面积灌服生理盐水;术后2个月复查MRI,动物处死获取椎间盘标本;比较各组之间MRI影像,细胞组织形态,HIF-1、TNF-a、MMP-1、 NF-κB、IL-1基因在髓核组织中表达差异。结果:3组经比较,假手术组(C组)MRI影像学评分、细胞组织形态评分较模型补肾活血舒筋方组(A组),模型生理盐水组(B组)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补肾活血舒筋方组(A组)细胞组织形态评分较模型生理盐水组(B组)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 MMP-1、NF-κB、Bcl-1基因表达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表达在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1),A组、B组与C组TNF-a表达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但TNF-a表达在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内窥镜微创造模法成功建立波尔多山羊腰椎间盘退变模型。补肾活血舒筋方可抑制腰椎间盘退变过程,机制与减少腰椎间盘组织炎症介质、基质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及提高保护性因子基因表达相关。
张惠法[7]2006年在《舒经通督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脊髓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和推拿科最常见病之一,约五分之一的腰腿痛病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疼痛和行动不便,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都不完全尽人意。中医推拿治疗本病在保守疗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在整理历代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研究进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了总结。本研究也对中医推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古文献、现代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采用平行对照、区组随机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了舒经通督推拿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作用的临床疗效。 首先,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系统整理,认为本病的病因为“虚”、“邪”、“瘀”,病机为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或风寒之邪流注经络,或外邪瘀血积聚,气滞血瘀。治则为滋润补肾、活血祛风寒湿。手法治疗方面,系统整理了中医推拿治疗腰腿痛的文献,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操作方法和作用机制,认为手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其次,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文献的调研,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治疗宜中西医互参,取长补短,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同时,介绍了目前尚处于初期实验研究阶段的基因疗法,这是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来从根本上防止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椎间盘退变的发生,预示较好的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方面,以临床症候,疼痛指数和血液流变学、免疫二项为主要效应指标,对舒经通督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手法及单纯骨盆牵引疗法相对照进行了研究观察,共设试验组30例,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在临床症候—3项主症(腰背疼痛、臀及下肢痛和/或麻木、步行能力)、5项体征(压痛和/或按压时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肌力、膝或跟腱反射)、3项日常生活活动(睡觉翻身\站起\行走、弯腰、长时间(1小时)坐位、提物或举物)、1项膀胱功能和VAS的改善,以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并从中医经络和现代研究两方面探讨了舒经通督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
张月东[8]2017年在《血脂异常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而椎间盘退行性变(IVDD)被认为是椎间盘突出发病的病理基础,但其潜在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椎体机械负荷异常,与营养相关的代谢紊乱,MMPs及ADAMTS的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等。椎间盘作为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本身的营养摄取主要依靠椎间盘外毛细血管的渗透以及通过终板的弥散来实现。由脂质代谢紊乱引起高脂血症,可以引起多种病理状态,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子。而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会降低椎体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软骨终板的营养,导致终板退变,渗透能力下降,这一过程最终导致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于是我们联想到血脂异常是否与椎间盘退变有一定的相关性,机体在高脂应激状态下能否激活某种途径引起椎间盘退变。因此,为了确定血清脂质水平是否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了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随后通过体内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血脂异常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退变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细胞外基质代谢情况,了解高脂状态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外实验来研究软脂酸对髓核细胞(NPCs)凋亡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细胞水平探讨下脂质代谢对髓核细胞的影响作用。第一部分血脂水平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血脂异常已被广泛证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与椎间盘退变疾病有无联系,我们知之甚少,本文旨在探讨血脂水平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手术的患者79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检测患者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实验组纳入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96名,包括235名男性和161名女性,平均年龄41.07岁(18-79岁),对照组从同期因下肢外伤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出394名,包括225名男性和169名女性,平均年龄42.1岁(18-8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上相匹配。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清TC及LDL-C平均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高胆固醇血症(High-TC)、高甘油叁酯血症(High-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igh-LDL-C)、边缘高胆固醇血症(borderline High-TC)和边缘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borderline High-LDL-C)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7,P=0.002,P=0.039,P=0.002,P<0.001);实验组TC/HDL-C及LDL-C/HDL-C浓度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水平升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0R,1.462;CI,1.179~1.813),高甘油叁酯血症(High-TG)及边缘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borderline High-LDL-C)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分别增加2.974倍(CI,1.488~5.945及1.626倍(CI,1.012~2.612)。实验组内高脂血症患者与正常血脂患者之间影像学比较显示,两组之间椎间盘突出节段无明显差异(p=0.374),但高脂血症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比正常血脂患者更加严重(P<0.001)。结论1、血脂异常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会增加间盘退变的风险,血清脂质水平是一个有用的可预测中国成人椎间盘变性的指标。2、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甘油叁酯血症(High-TG)及边缘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borderline High-LDL-C)可更好的预测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学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高脂诱导大鼠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目的利用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高脂血症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以及高脂引起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高脂模型,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饮食对照组(CON,n=30)和高脂饮食实验组(HFD,n=30)。喂养4个月、6个月及8个月后分别取材,每组取10只大鼠待检,分别行椎间盘组织学观察、椎间盘高度及软骨终板厚度的检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1β,TNF-a,MMP-13,HIF-1a和P65蛋白表达,RT-PCR检测细胞外基质代谢因子MMP-13,TIMP-1和BMP-2的转录水平。结果高脂喂养2个月时大鼠高脂模型建立成功;高脂喂养6个月及8个月时组织学观察示HFD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高于CON组,高脂造模8个月时HFD组椎间盘高度较6个月时下降显着,而软骨终板厚度较6个月时升高;免疫组化显示高脂造模6个月HFD组aggrecan、collagen Ⅱ蛋白含量下降,至8个月时染色强度较6个月时又有所升高,同时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而IL-1β,TNF-a,MMP-13,HIF-1a和P65蛋白表达在6个月及8个月时显着升高;HFD组MMP-13 mRNA水平在6个月及8个月时显着升高,而TIMP-1和BMP-2的转录在6个月时显着升高,于8个月时又出现下降。结论通过高脂饮食喂养,成功复制了高脂大鼠模型,并且具有良好的模型稳定性,适合模拟长期高脂血症病理状态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长期高脂代谢可激活炎性因子,加重炎性反应,诱导髓核的纤维软骨样变及软骨终板的骨化,引起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紊乱,基质降解加重,椎间盘随高脂诱导的延伸逐渐发生退变。由此推测,高脂血症可能会诱导椎间盘的退变,加速椎间盘退变病理状态的发生及发展。第叁部分高脂在大鼠尾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中的激化作用目的探讨高脂大鼠复合椎间盘退变模型中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情况。方法建立高脂大鼠复合椎间盘退变模型,首先建立大鼠高脂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饮食对照组(CON,n=20)和高脂饮食组(HFD,n=10),喂养8周。随后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采用针刺大鼠尾椎间盘造成退变,30只大鼠再分为叁组:正常饮食+假手术组(CON-Sham group,n = 10);正常饮食+针刺组(CON-NP group,n = 10);高脂饮食+针刺组(HFD-NP group,n=10),继续喂养8周后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IL-1β,TNF-a,MMP-13,HIF-1a和P65蛋白表达及RT-PCR检测MMP-13、TIMP-1和BMP-2的转录水平。结果大鼠高脂复合椎间盘退变模型建立成功,针刺8周后组织学观察示CON-NP及HFD-NP组椎间盘退变评分均高于CON-Sham组,但与CON-NP组相比,HFD-NP组椎间盘退变加重,退变评分高于CON-NP组;免疫组化显示HFD-NP组aggrecan、collagen Ⅱ 蛋白含量显着低于 CON-Sham 及 CON-NP 组,而 IL-1 β,TNF-a,MMP-13,HIF-1a 和 P65 蛋白表达显着升高;HFD-NP 组 MMP-13 和 TIMP-1 的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ON-Sham及CON-NP组,但CON-NP与HFD-NP组两组间BMP-2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高脂血症影响大鼠退变椎间盘的细胞外基质代谢及炎性因子表达,高脂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导致更加严重的退变,为以后有效控制椎间盘退变提供新的思路。第四部分软脂酸促大鼠髓核细胞凋亡及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目的软脂酸对多种细胞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但其对髓核细胞的影响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软脂酸对髓核细胞(NPCs)凋亡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细胞水平探讨下脂质代谢异常对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给予不同浓度及时间依赖的软脂酸刺激,流式细胞仪检测软脂酸对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细胞外基质及代谢因子基因转录水平,如 aggrecan,collagen type Ⅱ,MMP-13,TIMP-1 和 BMP-2;Western blot检测aggrecan和collagen type Ⅱ的蛋白表达。随后,应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先处理髓核细胞,检测在800 μ mol/L PA干预下,p38-MAPK 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细胞内 aggrecan,collagen type Ⅱ,TNF-a 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软脂酸呈浓度和时间依赖促进髓核细胞凋亡,下调细胞内aggrecan,collagentypell,TIMP-1和BMP-2基因转录,上调MMP-13基因转录水平,降低aggrecan和collagen type Ⅱ的转录水平及蛋白含量;高浓度的PA能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p38-MAPK磷酸化(p-p38)水平明显增强,上调TNF-a和iNOS的mRNA转录水平,降低髓核细胞aggrecan、collagen Ⅱ的蛋白表达,而P38-MAPK抑制剂SB203580能阻断这一通路,抑制TNF-a和iNOS的mRNA转录,增加aggrecan、collagen Ⅱ蛋白的表达。结论软脂酸促大鼠髓核细胞凋亡,触发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并抑制其合成代谢,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依赖于iNOS生成增多所诱导的p38-MAPK通路激活来介导的。本次研究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在髓核退变过程中软脂酸对髓核细胞的影响,推测早期积极的血脂水平控制或许可以预防或限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及发展。
田启俊[9]2011年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损伤纤维环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损伤纤维环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分,经右腹部前外侧入路显露腰(L)3/4、L4/5、L5/6叁个椎间隙共54个椎间盘,用直径(Ф)=2mm的环钻从纤维环前外侧穿入至髓核,深度约5mm。将18只兔子随机分为叁组,每组6只,第一组环钻穿入纤维环后不做任何处理(k组),第二组在穿刺造成的纤维环裂口内置入4*2*2mm3大小的明胶海绵(m组),第叁组在纤维环裂口处置入与第二组同体积的明胶海绵后将0.1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注入明胶海绵(b组),标记处理过的椎间盘。分别于术后第2周,4周,6周各处死2只实验动物,拍摄腰椎侧位X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高度/椎体高度),然后手术取各个预处理过的椎间盘,测量纤维环裂口处增生物体积、制作椎间盘横断面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并且分别对肉芽组织中的纤维细胞、软骨细胞计数。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在纤维环裂口处,不同时间、不同组别均可见增生物,类似锥体状突起于纤维环裂口部位的表面,增生物表面覆盖着薄层纤维软骨帽。各组术后第4周增生物的体积均大于第2周(p<0.05),第4周与第6周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段内b组增生物的体积均较其他两组大(p<0.05),k组和m组比较无差异(p>0.05)。2、纤维环裂口外层增生物由两部分构成:从纤维环裂口溢出髓核组织中的软骨样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并增生形成软骨团块,占据裂口中间位置;在纤维环断端和溢出髓核增生的软骨团块之间由肉芽组织填充,并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骨组织;在增生物最外层可见有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构成的帽状结构覆盖。从第2周开始可见肉芽组织内有软骨细胞出现,其中b组数目较多。纤维环裂口内层呈空缺状态,部分标本中可见髓核组织填充。纤维环两断端残留部分呈均质红染样,其内散在分布少量纤维细胞。3、叁组样本中,纤维细胞的数目在术后第2周时最多,第6周最少,软骨细胞数目则与之相反;术后第2、4周b组的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数目都多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第6周b组纤维细胞数目与其他两组无差异(p>0.05),但软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其他两组(p<0.05)。3、各组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同一组别在不同时间段内比较无差异(p>0.05),同一时间段内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兔椎间盘纤维环损伤的自我修复局限在纤维环外层,内层不能完成自我修复。2、纤维环裂口外层增生物由两部分构成:从纤维环裂口处溢出的髓核组织中的软骨样细胞,在纤维环外层转化为软骨细胞并增生形成软骨团块,占据裂口中间位置;在纤维环断端和溢出髓核增生的软骨团块之间由肉芽组织填充,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骨组织;另外,上述增生物的最外层由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构成的帽状结构覆盖,并连接纤维环两断端。3、外源性bFGF有促进纤维环损伤处肉芽组织向软骨组织转化、软骨组织向骨组织转化的作用,但不能延缓椎间隙高度下降。
张震[10]2017年在《血浆miRNA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及补肾壮督方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筛选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LIDD)患者血浆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探讨差异性血浆miRNA是否在LIDD人群中具有特异性表达,是否对LIDD诊断有价值。2.建立大鼠LIDD的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差异性miRNA的表达与LIDD的关系,并检测椎间盘中差异性miRNA靶基因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变化。3.通过补肾壮督方干预LIDD大鼠,探讨补肾壮督方对差异性miRNA及其靶基因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影响,进一步揭示补肾壮督方延缓LIDD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①选取2015年12月一 2016年4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叁附属医院脊柱科住院部及门诊的3例LID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3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且无LIDD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抽取LIDD患者和无LIDD志愿者的血浆,进行MicroRNA芯片的筛选。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MicroRNA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明显的miRNA进行原位验证,选出与LIDD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③收集2015年12月一 2016年8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叁附属医院脊柱科住院部及门诊的30例LID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2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且无LIDD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原位验证的结果,以及文献报道研究,将与LIDD密切相关的miRNA在这50例人群中进行扩大样本验证研究,进一步验证差异miRNA表达与LIDD的特异性。并对有差异性的miRNA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它们的诊断价值。2.实验研究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3月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和高剂量中药组,每组各12只。假手术组:从大鼠的腹部右侧旁正中切开,暴露L4到L6椎间盘后即缝合皮肤。其他组:从大鼠的腹部右侧旁正中切开后,暴露L4到L6椎间盘,并采用纤维环的全层穿刺法建立大鼠LIDD模型。造模第2天,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和高剂量中药组分别给予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补肾壮督方水煎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分别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取大鼠的血浆和L4到L6的椎间盘。用HE染色观察各组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根据其退变程度进行病理评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浆和腰椎间盘中的特异性mi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腰椎间盘中特异性miRNA靶基因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表达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①miRNA芯片筛选出LIDD人群中存在2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7个miRNA表达下调,16个miRNA表达上调。②根据MicroRNA芯片结果,对17个差异表达稳定的miRNA进行了原位验证,只有miRNA-4763-3p和miRNA-4767的下调表达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结合文献报道研究,将miRNA-4763-3p、miRNA-4767和miRNA-125a-5p进行了扩大样本验证研究。miRNA-4767和miRNA-125a-5p的表达显着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4763-3p的表达下调则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miRNA-4767和miRNA-125a-5p是对LIDD诊断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P<0.05)。其中 miRNA-4767 AUC值为 0.735,95%置信区间 CI 为:0.591-0.850;miRNA-125a-5p 的 AUC 值为 0.863,95%置信区间 CI 为:0.759-0.967。2.实验研究①各组腰椎间盘HE染色的形态学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腰椎间盘发生了明显的退变,组织退变评分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中药组的腰椎间盘退变均出现了明显改善,组织学退变的评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壮督方叁个中药组之间的组织学退变评分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各组血浆中miRNA-125a-5p的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miRNA-125a-5p的表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中药组血浆中miRNA-125a-5p的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壮督方的叁个中药组血浆中miRNA-125a-5p之间的表达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间盘组织中miRNA-125a-5p的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椎间盘组织中的miRNA-125a-5p表达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中药组椎间盘组织中的miRNA-125a-5p表达则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壮督方的叁个中药组椎间盘组织中的miRNA-125a-5p表达之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各组miRNA-125a-5p靶基因TP53INP1及p21、Caspase-3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TP53INP1、p21和caspase-3基因表达都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中药组的TP53INP1、p21和caspase-3基因表达都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壮督方的叁个中药组之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各组miRNA-125a-5p靶基因TP53INP1及p21、活化的Caspase-3的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TP53INP1、p21和活化的Caspase-3(Active Caspase-3)蛋白表达都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中药组的TP53INP1、p21和caspase-3的基因表达都明显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壮督方的叁个中药组之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外周循环血浆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血浆miRNA-4767和miRNA-125a-5p在LIDD患者中的表达显着降低。2.血浆miRNA-4767和miRNA-125a-5p对LIDD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有望成为腰椎间盘退变精准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3.补肾壮督方能够有效的延缓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降低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评分,并且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4.miRNA-125a-5p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大鼠血浆及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而在其靶基因TP53INP1及p21、Caspase-3的表达则明显升高。这表明在LIDD的过程中miRNA-125a-5p及其靶基因TP53INP1介导的通路被激活,miRNA-125a-5p是腰椎间盘退变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5.补肾壮督方能够上调大鼠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及血浆中miRNA-125a-5p的表达,并且下调其 TP53INP1、p21、Caspase-3 的基因及 TP53INP1、p21、活化的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与调控miRNA-125a-5p及其靶基因TP53INP1介导的通路活性变化有关,并且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参考文献:
[1]. 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林志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2]. 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对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伟军.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3]. 补肾壮筋汤颗粒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4]. 17β-雌二醇干预大鼠椎间盘退变作用的实验研究及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研究[D]. 霍喜卫. 河北医科大学. 2018
[5]. 兔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退变椎间盘的实验研究[D]. 陈晓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6]. 补肾活血舒筋方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 顾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舒经通督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 张惠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血脂异常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月东. 山东大学. 2017
[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损伤纤维环修复的实验研究[D]. 田启俊. 泰山医学院. 2011
[10]. 血浆miRNA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及补肾壮督方的干预研究[D]. 张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外科学论文; 腰椎间盘论文; 腰椎退变论文; 腰椎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腰椎神经论文; 中医论文; 四环素论文; 健康论文;